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這麼誘人的海螺居然有毒?

這麼誘人的海螺居然有毒?

真的不能吃嗎?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獅螺、麥螺或白螺,有些地方還稱作割香螺、甲錐螺,屬於新腹足目織紋螺科。全世界皆有分布,常棲息在淺水的泥沙基質中,但有時也可在深水發現。據統計,織紋螺科全世界約有400種,中國沿海有多達60餘種,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廣東沿海。

織紋螺的外部特徵為螺絲狀外殼,有螺旋部和體螺層兩部分,螺旋部尾部較尖,體螺層較大,整個螺體細長,長度約為1厘米左右、寬度約為0.5厘米,約指甲蓋大小,殼面常具有1~3條紫褐色或紅黃色螺帶,肉體為淡黃色。眼睛正對螺口觀察,可發現其螺紋生長方向為逆時針方向,與常見的蝸牛、田螺等相反。

其實織紋螺本身是一種可食性的動物,但是為何現在卻變成有毒的「毒螺」呢?其實,織紋螺的毒性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內源性的。現有的研究發現,織紋螺體內含有的毒素或有兩種,一種是麻痹性貝毒,另一種是河豚毒素以及衍生物。也就是說,其毒素來源有兩個,一個植物性的,一個動物性的。

由於織紋螺是一種食腐動物,所以它們獲取麻痹性貝毒,主要是從有麻痹性貝毒的貝類甚至魚蝦身上獲得的,這是織紋螺富集毒素的主要來源。織紋螺中毒也和麻痹性貝毒中毒癥狀相似,所以容易與其混淆。此外,也有報道織紋螺食用有毒藻類,從而變成「毒螺」,比如像塔瑪亞歷山大藻、鹽多加藻這些附著在岩石上的微生藻類,都是有毒藻類。另有研究發現,在水域中有毒藻類富集如赤潮時,織紋螺體內會大量積聚來自藻類的毒素。這幾十年來我國赤潮增多,有可能是織紋螺中毒事件增多的誘因。

含有毒素的織紋螺被食用後,可產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癥狀,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而對食用織紋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解毒藥物,誤食極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從目前的研究上看,很多種織紋螺都能夠富集毒素,除非食用之前挨個鑒定出哪個有毒哪個沒毒,但現實生活中,小商小販是不可能做到的。

夏秋季節是織紋螺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有的人一是對織紋螺缺乏常識性了解,二是經不起美味的誘惑,在2014年的夏天,福建發生因食用織紋螺中毒最後成為植物人的不幸消息。2017年,浙江鄞州也發生了食用織紋螺中毒事件。翻看歷史相關新聞報道,我們發現這並不是首發事件,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因食用織紋螺而中毒死亡的事件頻頻發生。早在2007年,當時的衛生部就下發公告要求飲食業不得將織紋螺作為食材。2012年7月20日,衛生部再次發布公告,禁止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採購、加工和銷售織紋螺。因此,在了解了織紋螺的毒性之後,人們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購買和食用織紋螺。

作者:蝌蚪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拋石機的發明趣談:成也曹操,敗也曹操
現在的黑科技已經能讓癱瘓病人重新行走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