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文不讀《六國論》,閱盡群書也枉然!

古文不讀《六國論》,閱盡群書也枉然!

原標題:古文不讀《六國論》,閱盡群書也枉然!


賞 析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

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蘇洵的《六國論》不同於以上兩篇。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於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於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並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願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蘇洵對此並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說過:「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歐陽修評價蘇洵的文章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


的確如此,蘇洵此文,奔騰上下,縱橫出入,氣勢猶如江河決口。他見識深遠,眼光犀利,議論精闢透徹,足警世人。無怪乎本文近千年來盛傳不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二年讀史 的精彩文章:

皇帝也愛吹牛:細數那些年皇帝的鬼話
古代哪位大臣去世時 皇帝哭到臉都結冰了

TAG:十二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