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雙11戰報中的「清流」:為什麼是拼多多?

雙11戰報中的「清流」:為什麼是拼多多?

這股「清流」引出一個問題,電商和農業結合到底靠譜嗎?

文 / 華商韜略 王宇鋼

12日早上,拼多多的雙11戰報姍姍來遲。數據很驚人,起初看到後有些雲里霧裡;後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了不一樣的天地。

截至11日上午9點25分,平台GMV超越去年全天。雙十一期間,平台總物流訂單數同比增長逾300%,農產品訂單量超4000萬單,較去年同比增長逾409%。

在我們討論雙11的各大名牌到底降了多少的時候,拼多多的戰報著實是一股「清流」,它帶著農民的歡笑和水果的清香引出了一個亘古不變的問題——農產品上行。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但是農業的發展卻停留在20世紀水平,反觀我們的生活早已進入21世紀,供需無法滿足,兩者難以平衡。

今天,一提到農業,很多人必然想到美國,想到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可以耕作上萬畝土地,用飛機噴洒農藥,用衛星種地,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運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這些都是美國農業種植的縮影。

上述規模化、機械化、化學化、生物技術化的農業,被很多學者乃至決策者奉為農業的最高境界,被冠以現代農業的美稱。

但「美國模式」真的適合中國嗎?農業生態環境持續出現退化,大量小農戶破產倒閉;越來越多的農民棄農經商、進城謀生;中國吃飯問題要靠國際市場滿足;社會將在食物鏈供應環節出現動蕩危機。

中美兩國國情不同,美國地多人少,美國的土地好,適合大規模集約化經營,中國的土地差,那些處于山區丘陵的耕地不能進行規模化經營;美國從事農業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只能發展所謂的現代農業;我國人多地少,有悠久的農業歷史,情況複雜,並沒有可以參考的對象。

那麼,電商和農業結合靠譜嗎?過往的電商體系是為工業品而搭建的,農產品只是藉助了工業品電商的通道,如果完全按工業品的標準來要求農產品,農產品肯定受不了,具體就表現為標準化缺失、包裝儲藏落後、上行鏈路過長等。

說明白點,要有效實現農產品的上行,涉及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多個環節,完全打通就像關雲長出征一樣,需要「過五關斬六將」,逐一破解前進道路上的限制因素和瓶頸。

其實,copy美國大農村模式目前看來是不可取的,但是通過電商取代其中幾個環節,把小農戶以電商的形式連接起來成為「一個人」,就能通過規模化經營實現「美國模式」中農產品產地直達的心智。

正如拼多多的創始人、CEO黃崢在剛剛結束的互聯網大會上的所言:「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能幫助我們把農業模式打散,讓供應鏈更精簡,最終實現美國模式里產地直達的效果。這種模式的效果,就是能夠解決農產品的產銷問題,讓農戶有產就有銷,而不是農貨賣不出去。」

拼多多能夠承擔這樣的任務嗎?

在渠道上,拼多多的確符合農產品上行的標準。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說過,拼多多依託社交關係推進電商,將同類興趣的細分顧客聚集,依託體驗實現自我傳播,能夠下沉聚集到三四線城市乃至農村市場,「這些特點可以在精準扶貧中有效發揮作用,也給行業做了一個很好的佐證。」

除此之外,拼多多的模式也是它成為農產品上行主力軍的原因。我們知道,線下農產品銷售的採購銷流程環節多、成本高,即便將銷售轉移到線上,傳統電商的「買一單,發一單」方式,也因物流成本過高而不經濟。

雙11當天,央視財經頻道播出了拼多多創始人兼CEO黃崢的專訪,其中提到拼多多最想做的事情是進一步打通農貨上行的鏈路。

黃崢認為,「拼」的模式更適應中國農產品「多對多」方式上行的特徵,能基於前端需求的歸集,推動後端供應鏈的變化。在農產品領域,由於大幅壓縮中間的流通成本,「產地直發」的農產品性價比被城市消費人群接受程度遠超預期。

拼多多的C2B預購模式,先一步聚合海量購物需求,反向驅動供應鏈,可以使農貨采銷流程精簡為「原產地物流集散地消費者」,這種產地直發的方式,將供應鏈壓縮到了最短,大幅降低流通過程中的成本。

同時正是由於中間成本的有效降低,使得經銷商在保證自身一定利潤的情況下,還可以用高於市場情況的價格去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又能以低於超市的價格在拼多多平台銷售農產品,在實現貧困戶增收的同時讓廣大消費者獲得實惠。

綜上所述,拼多多的平台模式,是一個天然契合農產品上行的電商平台。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過去的整個「雙十一」期間,拼多多平台農產品訂單量超4000萬單,其中1200萬單由全國國家級貧困縣通過「產地直發」的方式發出,總量達1億斤,較去年同比增長409%。

2018年11月2日之前一周,拼多多平台農產品日均銷量已超250萬單。排名前列的農產品主要為水果、雞蛋、大米和乾果。雙十一期間,拼多多推出農貨必買清單。湖北京山的泉水米、十支裝新鮮長白山人蔘、雲南大理的丑皮核桃、星仔島香酥野生小黃魚……成為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熱購的「爆款」。

而透過拼多多這個例子,再居高臨下看待中國農產品電商問題。很多電商在做農產品上行時,僅僅把上行問題重點放在流通環節上,卻忽略了產業鏈這個根本性問題。實踐證明,想要做好農產品電商,必先實現農產品的互聯網化,加快推進互聯網+農業。

事實上,中國具備發展自身特色農業的有利條件,大量人口穩定在廣大的鄉村或城鎮,對國家食物供應、環境保護、社會穩定產生了積極作用。

而以拼多多為代表的企業,正在用「互聯網+農業」的模式,以中國人的智慧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奮戰19載,歷經兩度生死,這個民族品牌何以在歐洲驚艷世界
成為全球偶像,封神232天後,他可能面對牢獄之災!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