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打破這個悖論,時機到了

打破這個悖論,時機到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打破「亞洲悖論」時機已到

文/王正緒

本文首發於總第876期《中國新聞周刊》

10月25~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金秋的北京街頭掛起了中日兩國國旗,提醒人們,中日兩國關係出現了重大變化。在安倍訪華期間,雙方在許多重要議題上取得了有意義的成果。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將在年內實現第二次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會晤,進一步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和朝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

同樣是在10月,朝韓方面也傳出消息,板門店共同警備區內所有地雷已全部清除。自2018年11月起,雙方將從板門店撤走己方全部武器,板門店從此將不再有任何武器。朝韓關係改善向前推進的力度十分可觀。

種種跡象表明,在全球局勢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東北亞迎來了破除「亞洲悖論」的良好時機。

韓國前總統朴槿惠曾經表達出對「亞洲悖論」的極端無奈。東亞與其他地域比較起來,區域內安全問題突出。與此同時,互相貿易依存度又非常高。換言之,與其他地域相比,在保持著較為緊密的貿易關係的同時,東亞一直處於較嚴重的安全矛盾狀態。這樣的現象可稱之為「亞洲悖論」。

對韓國等亞洲國家而言,在經濟上和中國已經密不可分,甚至對中國經濟形成了巨大依賴,但在安全上卻要依賴美國。這種困境,造成這些亞洲國家既不能和中國走得太近,因為會激惹美國;又不能和美國走得太近,因為會傷害中國的利益。

隨著近年來全球局勢的不斷變化,東北亞似乎迎來了契機。作為東北亞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力量,中國掌握了推動合作與和平的主動權。日本的情況則與中國相反。這些年來日本在「一帶一路」、朝鮮半島無核化等共同議題上一直被邊緣化,或主動選擇置身其外。特朗普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衝擊對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而只是因為「亞洲悖論」的存在,日本無法對美國施以有力的反擊。

在這個時候,若積極構建中日關係,不僅會重新創造兩國在經濟貿易方面合作的機會,而且能製造克服政治與安全互疑的轉機。事實上,今年以來,中日之間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共同開創新的市場的願望,逐漸轉化成了具體的雙邊關係成果。

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對日本進行了正式訪問,表明中日雙邊關係發生了積極的轉折。10月安倍首相訪華期間,雙方就在第三方市場進行合作簽訂了具體的協議。而中日韓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談判似乎也獲得了巨大推力。

更有消息表明,中國有可能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這個CPTPP,是在美國退出原來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後,在日本主導下,由余下11個國家最終談成的協議,將於今年年底生效。所有這些都表明,東北亞的總體格局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

韓國在東北亞具有特殊的地位,完全可以在東北亞乃至東亞一體化議題上承擔更多的領導力,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盧武鉉政府當年提出的「東北亞平衡手」的方向,曾經受到不少學者的批判,認為韓國想成為「東北亞平衡手」只是玫瑰色的夢想。但是進入2018年,韓國為東北亞地區和平與合作作出了不少貢獻。

從平昌冬奧會開始,朝韓關係迅速拉近,美朝也走上了緩和、協商、對話的道路。6月12日美朝首腦會晤終於實現。由此可見,韓國在以半島無核化為前提的東北亞和平議題上完全有能力承擔「平衡手」的角色,並且會帶來協同效應。

若韓國以半島無核化為前提加強朝韓經濟協作,從而促進朝鮮與其他東北亞國家的經濟交流,朝鮮與東北亞各國之間的多邊貿易和投資規模越擴大,朝鮮的對外依賴程度越加深,同時獲得良好的經濟增長局面。如此一來,美國增強針對朝鮮的軍備的企圖可能就會失去說服力。從而,日本也不必承擔因加強美日軍事同盟而引起周邊國家焦慮的風險。

換言之,打破「亞洲悖論」的時機正在成熟起來。應該加快建成中日韓自貿區,促進區域全面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為亞洲一體化、東亞經濟共同體、東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礎條件。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金美來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王正緒,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千人特聘教授、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

封面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圖蟲創意 x 正版圖片聯盟 x 中國新聞周刊

值班編輯:俞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真救市,請拿真金白銀
你是用「繩命」在開這些車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