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不會吧!知識多了,反而礙事?

不會吧!知識多了,反而礙事?

嘿,說你呢,不要再讀下去了。這篇文章可能對你不好。下線,放下書,去做點不動腦子的事情吧。還在這裡么?如果我告訴你無知有很多好處的話,你或許會改變你的看法。

我們都希望自己變聰明,但是現在專家發現,知道的少在某些時候恰恰是種財富,這可以讓你成為一個更稱職的教師、一個洞察力更好的學生、一個更幸福的人,甚至還能讓你變得更加富有。而反過來,見聞廣博則會是一種障礙。

知道太多不是好事

20世紀80年代,一些行為經濟學家注意到,在美國的二手車市場,部分汽車推銷員常常把他們手中的舊車賣得太便宜了。這些推銷員很了解他們的舊車——所有的優缺點他們都知曉,這就使得他們在推銷舊車時底氣不足,報價總是比顧客的心理預期價還要低。其實,消費者並不像他們一樣很了解這些迫使經銷商降價的小缺陷,他們本來會樂意出更高的價錢。因此,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推銷員就受到了「知識的詛咒」:若是推銷員少考慮點車的真實價值,那麼他們會賺到更多的錢。

此後,知識詛咒相繼被發現於其他領域。而其中表現較為顯著的一個地方就是學校的課堂。這好像挺矛盾的,但是知識量少在教育領域中的確可以是個優勢。為了更好地教學,老師可以從學生們的無知角度來看待問題,而越博學的人就越難以做到這點。有時候,一個知識量不足的教師往往會做得更好,他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理解的尺度,同時,他也經常跟學生一起探討問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而一個知識太多的老師,則喜歡滿堂灌,越講越高深,有時反而在學生不清楚需要了解的知識要點上一帶而過,略而不講。

這種知識的詛咒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比如人人都重視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雖然有些病需要早知道早預防,但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身體任何一點小毛病都了如指掌,我們會不會每天生活在擔憂乃至驚恐中呢?因此,很多時候我們還不如不知道那些身體小毛病,這叫「積極錯覺」,有了這種錯覺,我們會更開朗;而對身體知道得太多,反而容易患上抑鬱症。

無知也可以成為優點

事實上,承認你的無知也有助於你長久持續的學習能力,會使你成為一個更棒的學習者。讓我們來看最近的兩個實驗。這是兩組試題測試實驗。第一個實驗中,研究者在測試之前給實驗參與者提供了問題及其參考答案,然後對他們進行測驗。而在第二個實驗中,卷子問題被研究者略加改進,且測試分階段進行:先不讓他們看答案就進行測試;然後,再給他們看答案,允許他們糾錯後再進行最終測試。

通過比較這兩組實驗的結果,研究者發現,實驗參與者能夠從他們的錯誤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第二次最終測驗的結果比在第一次測試中要好很多。換句話說,設計一系列問題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這種方式有效地刺激了參與者的整體學習熱情。而在第一個實驗中,參與者已經獲得的知識阻礙了他們進行向更深處探索的願望。

而且,在我們的人生中,對自己能力的無知,常常導致我們高估自己的能力,但這卻能激發我們的信心,激勵我們向根本不想嘗試的目標進軍,甚至是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我們知道,人們做一件事情有兩個階段:計劃和實施。如果我們在計劃階段對問題考慮得比較透徹,我們實施起來就更有把握。但若是我們真的洞若觀火,也未必是件好事,對悲觀未來的知曉不會對你的工作進展有任何幫助,相反地,這可能會是一種障礙。舉個例子來說,無論對抗病魔還是做一個超難的研究課題,當你陷入各種面臨的挑戰中,還是保持對未來的信心為妙,這種情況下,無知反而會給你增添前進的信心。黑暗中總有一絲光亮,你怎麼知道無知帶來的信心不會將你引向光明呢?

事實上,最無知的事情是你很難確切知道你自身無知的程度。這個無知是長久存在的,也算是個莫大的優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飢餓使你的嗅覺更敏銳
誰有權決定植物人的安樂死?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