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拿捏癌症診療「適度」與「過度」並非易事

拿捏癌症診療「適度」與「過度」並非易事


  來源:科技日報


  最近,接二連三出現公眾人物患癌的消息引發了關注和討論。甚至有媒體稱,癌患群體有很多是因為過度治療離世。對此,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腫瘤專家,專家表示,鑒於目前披露的信息,是否存在過度醫療行為並不好斷定。


  是否過度診斷業界存在爭議

  癌症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人類首位致死病因。重慶市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東林對記者表示,現在中國人平均壽命已達七八十歲,而醫療檢測技術的提高也使越來越多的癌症能儘早被發現。


  「不過,目前對於過度檢查和治療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王東林表示,他認為一些不良機構、商家會利用人們的心理來誤導健康體檢者、患者和家屬,接受一些不合理的、不科學的、不必要的、超出合理範疇的檢查和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唐金陵說,以前列腺癌為例,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診斷前列腺癌的常見年齡段(60—69歲)的男性中,顯微鏡下可見的微小的前列腺癌攜帶率為65%,但可引起死亡和麻煩的前列腺癌只有約4%。那麼,90%以上的前列腺癌都是不需要知道的,因為它們在病人餘生都不會引起癥狀或死亡。換言之,如果治療了,就是過度診療。


  「對於前列腺癌篩查是否是過度檢查近年來在歐美確實存在爭議。」重慶市腫瘤醫院泌尿腫瘤科主任醫師羅宏表示,不過從國內外臨床上來說,更多的醫生是支持該項檢查的。

  「目前我國的PSA(前列腺癌的特異性標準物)篩查不是過度而是遠遠不夠。」羅宏說,就我國的情況而言,美國癌症2018年度報告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達100%,我國只有69.2%,差距巨大。2017年中國前列腺癌篩查專家已達成共識:對身體狀況良好,且預期壽命至少10年的男性開展基於PSA檢測的前列腺癌篩查;對前列腺癌高危人群要儘早開展基於PSA檢測的前列腺癌篩查。


  臨床醫生診治腫瘤有據可依


  「在臨床工作中如何準確地拿捏『適度』與『過度』,並非易事。」重慶市腫瘤醫院乳腺腫瘤中心副主任徐發良舉例:他曾多次遇見在其他醫院手術治療後轉院來的乳腺癌患者,她們進行了手術治療,但在手術後輔助化療時,發現肝臟或肺或骨已經存在轉移病灶。這樣的病例,雖說可能是因為腫瘤快速發生轉移所導致,但更可能是手術前未檢查重點部位,導致沒能及時發現腫瘤轉移,從而延誤治療契機。他指出,乳腺癌最容易發生的轉移部位是肺、骨、肝、腦等。


  另一方面,他也見過一些檢查或治療過度的病例。有些病情較輕,或沒有腋窩淋巴結轉移,甚至缺乏化療指征的患者,卻接受了比較強的化療方案。


  「腫瘤是全身性的疾病,要在『精準醫療』指導下進行全面評估和綜合治療,這本身就存在檢查治療『過度』或『不足』的可能。」徐發良說,為此,各國出台指導腫瘤的診療指南,比如美國NCCN指南、歐洲ESMO指南、中國抗癌協會指南、中國CSCO指南等等。各種《指南》逐漸成為臨床醫生在腫瘤診治活動中的行動綱領、甚至是判斷診療活動是否規範的標準。

  徐發良說,各種權威《指南》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腫瘤患者診斷、治療的規範化和個性化問題。從理論上講,醫生可以嚴格依據《指南》完成日常診療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再權威的《指南》都不可能解決臨床工作中的所有問題,無法詳細地規定各種病情具體對應的診療策略,更無法適應每個患者千變萬化的複雜病情。


  對於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檢查、治療或用藥,如果患者堅持拒絕,醫生一般會要求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就不再強烈推薦。但結果可能是:最終被證實「確實不需要做」的患者躲過了「過度」診療,但也有某些患者要承受診療「不足」的嚴重後果。


  如何界定針對癌症的檢查和治療是合理還是過度?王東林表示,業界普遍認同和遵循的原則是科學性、有效性、規範性和合理性。選擇檢查和治療方法應該符合科學原理。選擇的診療項目應符合相關規範和指南。比如,大部分癌症手術後指南一般推薦做4—6個周期(療程)的輔助化療,如果超過6個周期,增加的療效有限,但會給病人身體帶來更多的傷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科學史學家震驚!伽利略反對天主教義原始手稿被發現
從此,天上有一顆星星叫「南仁東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