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先打張士誠還是先打陳友諒,看朱元璋的領導藝術

先打張士誠還是先打陳友諒,看朱元璋的領導藝術

先打張士誠還是先打陳友諒,看朱元璋的領導藝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公元1356年,朱元璋趁江南空虛,攻下了江南重鎮,很有帝王氣的集慶,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到1359年,手下部將常遇春,胡大海等人陸續攻克江左,浙東等地,朱元璋擁兵十萬,有了自己的一方地盤,但是,可以說,朱元璋手裡的這片地盤雖然龍盤虎踞,富庶一方,但也可以說是四戰之地,除了北面有同屬紅巾軍派系的小明王和劉福通,其他方向卻是危機重重,南面和東面是元朝政府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實際掌權者是陳友諒)。群狼環伺,危機四伏。但當時群雄互相攻伐,彼此牽制,給朱元璋的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朱元璋採取了手下謀臣的建議,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厚積薄發,積聚實力。

而此時,早就看朱元璋不順眼的陳友諒,和張士誠終於發難了,由於擔心穩紮穩打的朱元璋成氣候,成為強敵,所以,元末兩支最大的起義軍勢力,相約同時向朱元璋發難,陳友諒是徐壽輝手下丞相倪文俊的部將,後來殺死倪文俊,之後在攻克朱元璋的採石和太平後,陳友諒覺得天下志在必得,幹掉老闆的時機成熟了,於是迫不及待的殺害了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為漢,改元大義。

先打張士誠還是先打陳友諒,看朱元璋的領導藝術

兩大巨頭相約同時出手,將朱元璋置於死地,然後平分朱元璋的疆土,應天沉浸在恐慌之中,朱元璋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拒敵方針,會上一邊倒的達成共識,那就是兩線作戰,毫無勝算,那麼先打誰,這成了擺在眾謀臣良將面前的重大抉擇,會上,一邊倒的,大家都認為應該先挑軟柿子捏,也就是先攻打張士誠,只有謀士劉基劉伯溫反對,而他的思想與朱元璋不謀而合,那就是陳友諒殺主自立,所建立的漢政權根基不牢,手下將士離心離德,雖強而並非不可破。而更重要的是,通過試探接觸,朱元璋最主要是看透了張士誠和陳友諒的為人。陳友諒,雖然強橫,殘暴,剛愎自用,但是,卻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和政治遠見的敵手,他的眼裡早就把羽翼尚未豐滿的朱元璋視為死敵,換句話說,朱元璋和陳友諒必有一戰,逃也逃不掉,而另一個張士誠則不然,張士誠最大的特點就是「器小」,當然不是說張士誠出身於鹽販,其實,張士誠早年起家的時候也端的是一條好漢,在小小高郵城,以數千兵馬抵禦元朝軍隊百萬之眾,死戰不退,硬是扛了過來,雖然有其具體原因,比如高郵城太小,百萬大軍無法盡數展開,另外,元朝名相脫脫受朝中奸佞誣陷,被召回京城,半路被毒死,將死兵散,但還是不能否認張士誠是當世豪傑,但豪傑沒法跟梟雄陳友諒比。差的就是小家子氣,佔據了江南富庶之地後的張士誠,很是心滿意足。吃糧不愁,百姓安居。還打什麼仗,所以與朱元璋的衝突也是小打小鬧,一城一池。並非你死我活的非置朱元璋於死地。

綜上所述,朱元璋敏銳的政治直覺告訴自己,自己和陳友諒作戰,小富即安的張士誠是不會實心實意的來偷襲自己的,而自己若是先攻打張士誠,有遠見的並且早就恨上自己的陳友諒一定不會放棄背後下手並且下死手的機會。所以,朱元璋力排眾議,選擇了先難後易 先與陳友諒決一死戰,再攻擊張士誠的戰略方針。

先打張士誠還是先打陳友諒,看朱元璋的領導藝術

最終,經過數次交鋒,朱元璋在鄱陽湖水戰中,擊殺了頭號勁敵陳友諒,而在這期間,張士誠果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只是趁機佔了點小便宜,始終未對朱元璋形成致命威脅。眼看著朱元璋在陳友諒的屍身上拭乾了屠刀上的血跡,然後面露凶光瞄向了自己。最終,朱元璋一步步的蠶食了張士誠的地盤,並最終將這位為人不錯卻氣量狹小的張士誠徹底滅亡。

不走尋常路,不受大家意見的左右,這可能就是朱元璋的領導藝術,也是朱元璋看人,識人的獨具慧眼。

踏歌16原創,

文中用圖來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將糾正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