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特冷門:那些令人又愛又怕的「身體入侵者」

特冷門:那些令人又愛又怕的「身體入侵者」

對於有一批觀眾來說,《毒液》其實還有一個有趣的看點,那就是寄生主題。

實際上,寄生題材的電影我們已經看過了,從《毒液》中我們也能看到影史各個年代寄生電影的一些特點。

寄生電影揭示了人們最初的恐懼:我們周圍的人並不是他們看起來的樣子,人們對周遭世界缺乏信任而產生孤立。

寄生獸以人的面貌示人,行為上以有悖於社會規範之外的怪異,它們會以陌生人或是我們最親近的人的面貌出現,從而顛覆整個地球。

《毒液》

這個想法最早的電影,可能要追溯到1953年的《火星人入侵記》(Invaders from Mars),開場就是一艘飛船在小男孩大衛家的後地撞出一個沙坑,隔天他父親前去一探究竟,回來之後整個人就變得冷漠和充滿敵意。陸續有一些人掉進了沙坑,大衛知道外星人正在接管人類的身體。

以小男孩的視角展開故事,在開場便加劇了緊張氣氛,因為觀眾知道,他的父母已被控制。在一個所有他信任的成年人都反對他的世界裡,影片通過嫻熟的攝影技巧描繪了他的恐懼,不過這部影片的優點可能僅限於此了。

每個被寄生的人頸後都會留有一道傷痕

因為接下來的故事走向,野心拓展至外星人與人類軍隊的大戰,尤其是外星人頻繁露面,加上那個年代拙劣的特效,不如藏著掖著渲染它們的神秘感更能營造恐怖,三年後的電影《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在這方面就很成熟。

《天外魔花》是一本小說的影視化改編,講述太空中的種子飄到了地球,然後取代原來的人類,複製出缺乏情感的「人類」。

主角是一名醫生,他發現前來看病的患者都異常冷漠,認為他們並非原來的人格。這些複製品逐漸控制了整個小鎮,開始了征服地球的殖民進程。

「天外魔花」的複製過程

這個故事用科幻、恐怖的外衣去傳達上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的陰影籠罩美國的信息,這種恐懼在這一時期非常普遍,在「麥卡錫主義」最為猖獗的時期,美國大批人群因為被懷疑是蘇聯間諜或「內鬼」而被放入「黑名單」,人與人之間充滿懷疑和孤立。

儘管小說作者一直否認小說與麥卡錫主義之間的聯繫,但當時的觀念是不可避免的,包括電影版和之前那部《火星人入侵記》。

《天外魔花》

這部電影在不到三周的時間內拍完,全片氣氛、表演、故事都精彩紛呈。這是後來拍出過《骯髒的哈里》(Dirty Harry,1971)的導演唐·西格爾的早期作品,黑白片的光影能夠挖掘出人們對潛伏在陰影中的「人體入侵者」的恐懼。

儘管特效粗糙,但它很聰明的將外星人的外形藏了起來,利用觀眾對未知的恐懼渲染氣氛,以人類角色為切入點。做減法的怪物片始終是奏效的,二十年後的《大白鯊》(Jaws,1975)就是如此。《天外魔花》對後來的寄生電影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不斷被翻拍和借鑒。

《天外魔花》

1957年的《夸特馬斯 2》(Quatermass 2)是另一部寄生電影,它是並不太成功的電影《夸特馬斯實驗》(The Quatermass Xperiment)的續集。估計這部續集也是得益於《火星人入侵記》和《天外魔化》的成功,同樣是外星人利用人類宿主,實現殖民地球的野心。

1958年的《我的老公是異形》(I Married a Monster from Outer Space)的視角就很不一樣,雖然也有「麥卡錫主義」的影射。但它著重是以外星人和人類視角去審視現代婚姻,婚後失去了愛情只能孤獨死守,還有婚後才能學著去愛的兩種婚姻態度。格局雖小,卻也有趣。

《我的老公是異形》

羅傑·科曼在90年代監製、《成長的煩惱》的「爸爸」艾倫·錫克主演的B級片《我的繼母是異形》(Stepmonster,1993)可以說是《我的老公是異形》的延續。

爸爸娶了個後媽,這個後媽其實是被外星人入侵的,兒子識破了她的面目,但老爸始終不相信。故事情節很簡單,根本不想玩什麼深度,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劇情:繼母是白素貞、爹地是許仙,兒子是法海,降妖就這麼開始了。

進入70年代,柯南伯格的《毛骨悚然》(Shivers,1975)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寄生電影,它與50年代的寄生電影很不同。

情節集中在一位科學家用一種奇怪的寄生蟲做實驗,他的情婦濫交導致這個實體散布在高層公寓大樓周圍。 一旦寄生蟲控制了人類宿主,它就會消除所有的抑制,讓寄主者充滿慾望,滿足他們對低級樂趣的慾望。

《毛骨悚然》

電影的特技效果現在看起來還是很酷的,像鼻涕蟲一樣的寄生蟲以各種可怕的方式進入人體,包括一段經典的浴缸場景。

它與《天外魔花》的本質區別在於,受感染者拋棄了所有的社會規範,寄生蟲不是試圖混入其中秘密控制這具身體,恰恰相反,它表現得更像一個瘋狂的喪屍,是對現代生活壓抑本質的反抗。

70年代最重要的一部寄生電影是1978年的《人體異形》(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它是《天外魔花》的重拍版。

無論是光影、色彩運用還是故事,都比56版出色,尤其結尾。《天外魔花》的前提讓這個新版本充分發揮了它的潛力——將原始小鎮的背景搬到了更具大都會色彩的舊金山郊區,這樣做的目的是造成了更大的孤立感。兩個版本的孤立來源於地理位置的放大,新版里,主角身邊有成千上萬的陌生人,完全不知道該信任誰。

《人體異形》

我們每天在身邊都會看到無數陌生面孔,有的人會一直盯著你看,但那個人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是複製品還是因為你的行為更可疑?當複製人發現還沒有被複制的正常人時,他們的表現更加駭人。

《人體異形》經典一幕

1982年的《突變第三型》(The Thing)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寄生電影,雖然此前有過一版《魔星下凡》(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1951),但原版並不算寄生主題。

新版由約翰·卡朋特執導,背景發生在南極科考站,一艘外星飛船被挪威人挖出,外星人以狗為宿主逃脫出來。在美國科考隊那裡,一個接一個科考隊成員被外星人接管或被殺害,沒有人知道該相信誰。全片都處於封閉空間,幾個人相互懷疑,其中一場戲將幾名受懷疑者捆起來,徹底排查,是最精彩的一段。

《突變第三型》

《隱藏殺手》(The Hidden,1987)是另一部被低估的作品,《黑衣人》可能也受到它一定的影響。

片中的外星人從一個宿主轉到另一個宿主身上,不停變換身份,最終轉到一名總統候選人那裡,征服的野心不言而喻。有一段是它為了躲避追捕轉到一隻狗身上,以此尋找合適的人體宿主,這樣的情節在《毒液》里也能看得到。

《隱藏殺手》外星人借狗的身體逃亡

與之前那些電影不同的是,這次入侵的實體關注的是80年代人們普遍痴迷的東西:法拉利、吵鬧的音樂和毒品,盡享享樂主義的本色,也是很有意思的設定。

而且套用在警匪片的類型框架中,採用雙男主的設計——一對警察拍檔,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間接反映出人類對於不同物種(乃至基情)由敵變友的微妙。

《隱藏殺手》

成功要素要歸功於男主角之一凱爾·麥克拉克倫的表演,他以超然、優雅和冷靜出色地履行了他的角色。而外星人幾乎從未露面,不過它們寄居於不同地球人體內,觀眾還是能被每個人物特質和外形寄生蟲固有的特點所吸引,繼而傳達出對80年代朋克文化的反諷。

《隱藏殺手》里的這種「病從口入」的寄生方法,現在也挺普遍了

托比·霍珀重拍《火星人入侵記》的影片《火星大接觸》(Invaders from Mars,1986)也是一樣的「病從口入」

1993年的《異型基地》(Body Snatchers)是《天外魔花》的又一次變奏,不過並非原著改編而是全新杜撰,更像是1978年版《人體異形》的續集。78版結尾的吼叫不寒而慄,這一版,吼叫和變身延續下來,可惜整體較為沉穩、生硬,缺少了前兩版的神秘色彩,不過可以結合1978版一同觀賞。

《異型基地》

《黑衣人》(Men in Black,1997)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寄生電影,同樣使用《隱藏殺手》那套雙男主和追捕外星寄生物種的設定,不再是結合警匪片類型,而是結合了間諜片類型,並投入了大量的幽默、CGI和重口味,創造出新時代的寄生電影。

威爾·史密斯飾演一名紐約警察,他對一名罪犯的追蹤讓他親眼目睹了「人體入侵者」的事件。為此,他被由湯米·李·瓊斯飾演的特警K招募到神秘的組織MIB,以拍檔關係追蹤各種」人體入侵者「。

《黑衣人》

片中最難忘的反派角色——被接管身體的農夫,還有他家門前那個被撞擊出來的沙坑,很明顯是出自《火星人入侵記》中被外星人接管身體的爸爸形象,當然還有《隱藏殺手》里那個行為和相貌越來越奇怪的中年男人。

《黑衣人》

隨著《驚聲尖叫》(Scream,1996)這類青少年恐怖片的成功,大量同類型影電影跟風而至,在90年代末到00年代初達到巔峰。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將《天外魔花》那套外星人入侵的元素放入了美國的高中校園裡,用一種全新方式發展情節,這部電影就是《老師不是人》(The Faculty,1998)。

青少年角色帶有約翰·休斯那類青春片人物的刻板印象,為這部科幻驚悚片增添一股幽默、搞笑的筆觸,加上CGI特效已經相對成熟,還有許多當代和後來成為明星的年輕演員——喬什·哈奈特、伊利亞·伍德、喬·斯圖爾特和薩爾瑪·海耶克等,可看性還是比較高的。

《老師不是人》

六名高中生懷疑他們的老師正被一群外星生物寄生,這個假設不斷被證實。 「琴·葛蕾」法米克·詹森和「T-1000」羅伯特·帕特里克是被外星人寄生的老師,他們除了性格上的變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需要不停的喝水。

《老師不是人》

妮可·基德曼和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致命拜訪》(The Invasion,2007)是《天外魔花》的再一次變奏。大量美國人正被外星病毒轉化成一具具行屍走肉,他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更有序、更和平的世界。這樣為地球和未來考慮的反派訴求,並不是人類想要的。

雖然迎合了新時代觀眾的口味,但是《致命拜訪》與前作無法相提並論,它沒有出現怪物或粘稠物,劇情上也是平淡無奇,娛樂性不高,也缺乏社會與政治問題的隱喻。

寄生電影在經過了六十年的進化後,在各方面已經相對成熟了。2014年,由染谷將太主演的電影《寄生獸》,影片來自同名經典漫畫,在設定上也與《毒液》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包括主人公泉新一與寄生獸「小右」的關係,寄生獸進入潛在宿主體內接管一切,對可口的人肉的慾望,對知識的渴求,以及統治世界等很熟悉的設定。

對這類故事,印象最深的還有一篇日本作家梶尾真治寫的網路小說《養紅花的人》,也是用《天外魔花》的想法結合《怪談》的素材所改編的都市傳說,裡面的很多橋段都特別有畫面感。

這樣的作品,今後應該還會一直變化和發展下去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桃淘電影 的精彩文章:

與愛人永遠在一起,真的很浪漫么?
在一間房裡,曾經發生過這麼多故事

TAG:桃桃淘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