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敢越雷池一步,可你知道雷池在哪兒?為什麼不能越?

不敢越雷池一步,可你知道雷池在哪兒?為什麼不能越?

人們讀書時,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句話:不敢越雷池一步。可你知道「雷池」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不能越」?今天,筆者就來說一說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東晉。此話出自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後來演變成了耳熟能詳的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說這句話的庾亮(公元289年——340年),當時是東晉時期的朝中大臣,丞相軍諮祭酒庾琛之子、晉明帝皇后庾文君之兄。公元325年,東晉第二任皇帝晉明帝司馬紹駕崩,5歲的皇太子司馬衍嗣位,是為晉成帝。新君年幼,母后庾氏臨朝施政。庾太后以司徒王導、中書令庾亮等大臣輔政,國舅庾亮為執政決策者。但是,庾亮十分專權,經常疑忌歷陽內史蘇峻、荊州刺史陶侃、豫州刺史祖約等外鎮大將有謀反之心。其中,祖約自恃資深望高而未能成為顧命大臣,常懷滿懷怨憤,而蘇峻因平叛有功,威望漸高,且兵精卒銳,鎮守著江北,也漸生異志。為此,庾亮遂任命丹陽尹溫嶠為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鎮守武昌,以防生變。

公元327年秋,庾亮徵召蘇峻入朝為大司農,想以此解除其兵權。蘇峻懷疑庾亮欲加害自己,遂於當年11月聯合祖約舉兵反叛。鎮守武昌的溫嶠聞訊後,欲發兵東下守衛京師建康(今南京),可庾亮擔心溫嶠東下勤王,西線防務空虛,荊州刺史陶侃會乘虛東下,與蘇峻、祖約東西呼應,危害更大,遂趕忙派人致書溫嶠,阻止道:「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勸溫嶠坐鎮原防地,不要越過雷池而東進保衛京師。

最後的結局是,由於庾亮缺乏識人之明,不察陶侃是位大忠臣而心生猜忌,故而阻止了溫嶠的東下勤王之舉。此舉導致公元328年,蘇峻自歷陽(今安徽和縣)至橫江(今和縣東南)渡江,攻入建康,庾亮只好投奔溫嶠。

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庾亮執意要北伐,遭朝臣反對。不久,邾城失陷,致使庾亮北伐遇挫,進而憂悶成疾,終於咸康六年(公元340年)病世病逝,終年52歲。

那麼,這「雷池」在哪兒呢?如今有兩種說法:一說在安徽省望江縣東十里的一個水塘;一說在湖北黃梅縣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龍感湖。《太平寰宇記》在望江縣條目裡面記載:大雷池水,西自望江縣流進縣界。東南積而為池,經縣而入於江。因此,今天最接近雷池的地方,應該是在安徽望江縣。

現在這個縣裡就有一個雷池鄉,可以互為印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探秘大全 的精彩文章:

他能成為傑出的數學家,多虧了他爺爺
都是舉鼎,為何秦武王舉鼎而死留罵名,項羽舉鼎成美談?

TAG:歷史探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