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主席、總統、總理、首相、女王,這些詞語微妙的差別在哪裡?

主席、總統、總理、首相、女王,這些詞語微妙的差別在哪裡?

原標題:主席、總統、總理、首相、女王,這些詞語微妙的差別在哪裡?



網友問,國家領導人的「主席、總統、國王、總理、首相、女皇、皇帝」等有何不同?

今天,就此,簡要說說。


這些詞有的是外來詞,有的是本土內生辭彙,從詞源學方面有各種的說法和考究,在這裡就不進入一一的考察細則了,只是就日常的用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主席是一個組織或機構的負責人。不是一個國家才有主席,一個機構的理事長或者公司的董事會主席,都可以叫做主席。對應的英文,大家都知道叫Chairman。


這裡還有個笑話,繼姚明之後,易建聯去NBA試訓,經紀人費根表明態度,不進行對抗性試訓,只和椅子訓練,被美國記者嘲笑為「chairman」。

總統,是正兒八經的外來詞,清末把總統譯為伯理璽天德。日文裡面現在把總統叫做大統領。總統也不僅僅是國家領導人的專用稱呼,一個公司的總裁也叫總統。


日語挺有意思,對美國的稱呼也不像中國那麼「尊重」,而是稱之為米國。


總理在總統之下,總統制的國家和內閣制的國家大有不同。在內閣制國家,總統是虛位,總理說了算,比如說以色列和德國,總統就是擺設,典型的總理說了算。而美國是總統制,典型的是總統做決策,是真正的老大。美國沒有總理,副總統也是擺設。但現任副總統彭斯,比較活躍。


在英文裡面,首相和總理是一個詞,都是Prime Minister,職責也一樣,比如說英國首相丘吉爾,日本首相安倍,他們的職權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是一樣的。


首相對應的是國王,叫首相而不是總理的國家,都是君主立憲制,有一個國王或者女王在。 所以我們只要是在新聞里看到某國首相訪問我國,那麼這個國家背後肯定有個國王,國王只是出席一些重大的儀式,並不掌握實權。

但,凡事都有例外,泰國有國王,馬來西亞有國王,柬埔寨也有國王,可我們管稱泰國總理、馬來西亞總理,但稱呼柬埔寨是首相,我們熟悉的是當年的西哈努克親王,以及仙人的洪森首相。


這,到底為什麼呢?


抱歉地告訴大家,這個我也不知道答案,只是在有限的知識範圍內猜一猜。


猜想一,泰國國王,不像英國女王那樣啥權力都沒有,比一些國家的總統影響力還要大,他的個人號召力,對軍隊的掌控,都是有實際影響的,因此,不是那麼純粹的君主立憲,因此,就叫他們的Prime Minister為總理了。


猜想二,一開始新華社就這麼翻譯了,約定俗成。我們知道,時政這塊的翻譯是新華社為準,他們一開始翻譯成總理,就是總理了,即便錯了,只要對方不說,也不改。比如說,新華社的參考消息以及電訊高,一直把那個著名的恐怖Fenix稱為本·拉丹,全國人民都喊本·拉登,但新華社從頭至尾,一直沒改。

猜想三,帝國思維。想當年,這些地方都是華夏的藩屬國,他們的國王咋能算國王呢,但和我們關係特別好,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就認可是國王吧。其他,算了。


在此,也算拋磚引玉,希望對此有研究的朋友,能予以指正。


女王和國王的區別更簡單了,男的就是國王,女的就是女王。 皇帝和國王也有不同,古羅馬的皇帝那是皇帝,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分裂很多小王國小公國,他們的負責人有的叫大公,有的叫國王。


最後,講講好玩的。馬來西亞的國王,不是繼承,不是選舉,而是輪流當。真應了孫悟空那句話: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具體,是這樣的:


在馬來西亞,除個別邦外,每個邦都有自己的「國王」,即蘇丹。馬來西亞選出了9個邦的蘇丹,並排了順序。規定,按順序輪流當整個馬來西亞的「國王」,官方稱「國家元首」,每次當5年。如果這次誰當了國家元首了,那就不能再同時當原邦里的蘇丹,必須找個攝政王替他管理原來的邦,直到他任期滿了,回到原邦繼續當他的蘇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沖 的精彩文章:

如果美國失去老大的位置,誰接班呢?
最近缺錢,普京會不會把北方四島還給日本?

TAG:王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