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醫內科學精華(二)

中醫內科學精華(二)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第五節 頭痛

一、定義:又名頭風,頭疼。它既是一種常見病症,又是臨床上常見的自覺癥狀。

二、源流:

1、《東垣十書》:按經絡分類治療頭痛的開始。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根據癥狀和病機的不同而有傷寒頭痛、濕熱頭痛、偏頭痛、真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氣血俱虛頭痛,並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李東垣還是頭痛分經用藥的創始人。

2、丹溪心法》:朱丹溪認為頭痛偏主於痰與火。他又是痰病大家,在內傷頭痛的治療中有重要意義。提出頭痛加引經葯的觀點。

三、病因病機:

1、頭痛可以分外感與內傷兩兩大類:

2、病理性質有虛實兩大類

3、病位在頭,累及肝脾腎三臟。

4、病理因素有風、火、痰、瘀、虛五類。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陽明頭痛,多在前額及眉棱等處;

2、少陽頭痛,多在頭兩側,並連及耳部;

3、太陽頭痛,多在頭後部,下連於項;

4、厥陰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於目系。

(二)治療原則:

1、外感頭痛,治以疏風祛邪為主,根據兼邪的不同,兼以散寒、清熱、祛濕;內傷頭痛需分虛實,虛證治當滋陰養血、益腎填精為主;實證當平肝、祛痰、化瘀。

2、引經葯的應用:太陽頭痛:羌活、蔓荊子、川芎;陽明頭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陽頭痛:柴胡、黃芩、川芎;厥陰頭痛:吳茱萸、蒿本

(三)分型論治:

(1)外感頭痛:

1、風寒頭痛:川芎茶調散

2、風熱頭痛:芎芷石膏湯;大便秘結,可用黃連上清丸

3、風濕頭痛:羌活勝濕湯

(2)內傷頭痛

1、肝陽頭痛:天麻鉤藤飲

2、血虛頭痛:加味四物湯

3、痰濁頭痛:半夏白朮天麻湯

4、腎虛頭痛:大補元煎

5、瘀血頭痛:通竅活血湯

第六節 眩暈

一、定義:眩暈是指因清竅失養而出現頭暈、眼花為主症的一類病證。

二、源流:

1、內經稱為「眩冒」,認為屬肝所主,與髓海不足,血虛、邪中等因素有關。《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與肝有關《靈樞衛氣》「上虛則眩」----氣血虧虛

2、張仲景從痰飲立論。

3、金元時期:劉河間主風火、朱丹溪-----無痰不作眩----痰濁

明清以來:張景岳------下虛作眩----腎陰虛、虞摶:根據肥瘦分痰濕與虛火、葉天士:主內風、張介賓-----無虛不能作眩也

4、後代醫家-----瘀血有關

三、病因病機:

1、病位在頭(腦)、與肝、脾、腎有關。

2、病理性質分虛實兩類:虛多為氣血虧虛、髓海空虛、肝腎不足;實多為痰濁中阻、瘀血阻絡、肝陽上亢

3、病理因素有風火痰虛瘀為主

四、眩暈的鑒別診斷

五、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補虛瀉實,調整陰陽。補虛:補氣血、補腎精。瀉實:平肝潛陽、化痰熄風、活血化瘀。調陰陽:陰虛火旺者主要滋陰降火,肝風內動者主要潛陽熄風或育陰熄風。

(三)分型論治:

1、肝陽上亢證:天麻鉤藤飲;見目赤便秘,可選加大黃、芒硝或當歸龍薈丸

2、氣血虧虛證:歸脾湯

3、腎精不足證:左歸丸

4、痰濕中阻證:半夏白朮天麻湯

5、瘀血阻竅證:通竅活血湯

第七節 中風

一、定義:中風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渦斜、語言不利為主證的病證。病輕者可無昏仆而僅見半身不遂及口眼渦斜等癥狀

二、源流:

1、《內經》對中風的病因和臨床表現論述

2、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首創中風的病名及臨證分類法,「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3、「唐宋」年代是對病因重新認識的分水嶺唐宋以前:認為「內虛邪中」以外風立論。唐宋以後:以「內風」立論。金元:劉河間:「心火暴甚」李東垣:「正氣自虛」朱丹溪:「濕痰生熱」王履:「真中風」、「類中風」明代:張景岳:「內傷積損」李中梓:「閉證、脫證」

4、清代:葉天士:「肝陽化風」王清任:「氣虛血瘀」創立補陽還五湯治療偏癱。

5、晚清:張伯龍、張山雷、張錫純中西貫通,認識到中風是因年老體衰,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充犯腦。

三、病因病機:

1、基本病機是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病位在心腦,與肝腎有關。

2、病理因素有虛、火、氣、血、風、痰六端。

3、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標實。

4、病理類型分中經絡和中臟腑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辨中經絡、中臟腑;中臟腑之閉證、脫證;閉證當辨陽閉、陰閉

(二)治療原則:中經絡以平肝熄風,化痰祛瘀通絡為主;中臟腑閉證,要熄風清火,豁痰開竅,通腑泄熱;脫證要救陰回陽固脫;恢復期及後遺症期,當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三)分型論治:

(1)中經絡

1、風痰入絡證:真方白丸子

2、風陽上擾證:天麻鉤藤飲

3、陰虛風動證:鎮肝息風湯

(2)中臟腑

1、閉證

1.1痰熱腑實證:桃仁承氣湯

1.2痰火瘀閉證:羚角鉤藤湯

1.3痰濁瘀閉證:滌痰湯;見戴陽證者,宜急進參附湯、白通加豬膽汁湯

2、脫證(陰竭陽亡):參附湯合生脈散

(3)恢復期

1、風痰瘀阻證:解語丹

2、氣虛絡瘀證:補陽還五湯

3、肝腎虧虛證:左歸丸合地黃飲子

第八節 癭病

一、定義: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

二、源流::《莊子.德充符》有癭的病名

三、病因病機: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

四、鑒別診斷

五、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理氣化痰,消癭散結

(三)分型論治:

1、氣鬱痰阻證:四海舒郁丸

2、痰結血瘀證:海藻玉壺湯

3、肝火旺盛證:梔子清肝湯合消瘰丸

4、心肝陰虛證:天王補心丹或一貫煎

第九節 瘧疾

一、定義:

二、源流:

三、病因病機: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要點:袪邪截瘧

(三)分型論治:

1、正瘧:柴胡截瘧飲或截瘧七寶飲

2、溫瘧:白虎加桂枝湯或白虎加人蔘湯

3、寒瘧:柴胡桂枝幹薑湯合截瘧七寶飲

4、瘴瘧:熱瘴:清瘴湯;冷瘴:加味不換金正氣散

5、勞瘧:何人飲

加:耳鳴、耳聾

一、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治肝膽從實,治脾腎從虛,上宜清疏,中宜升補,下宜滋降。

(三)辨證論治:

1、肝膽火盛證:龍膽瀉肝湯

2、痰火鬱結證:溫膽湯;痰多胸悶大便不暢,用礞石滾痰丸

3、風熱上擾證:銀翹散

4、腎精虧虛證:耳聾左慈丸;腎虧復為外風所乘,下虛上實,可合用本事地黃湯;腎陽不足,下肢清冷,陽痿腰酸,可用貞元飲送服黑錫丹;腎精不足,肝熱內郁,用滋水清肝飲。

第五章 腎系病證

第一節 水腫

一、定義:水腫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體內水液瀦留,泛溢肌膚,臨床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徵的病證。嚴重者可以伴有胸水、腹水。

二、源流:

1、《內經》中稱為「水」,並根據不同癥狀分為「風水」、「石水」、「涌 水」。水腫的治療,提出「賓士與權衡,去苑陳莝……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原則,

2、《金匱要略》張仲景稱為水氣,分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提出了發汗、利尿兩大治法。

3、宋代嚴用和將水腫分陽水、陰水。治療上倡導溫脾暖腎,開創了補法。

4、《仁齋直指方》創活血利水法。

5、《醫學入門》提出瘡毒導致水腫的說法。

三、病因病機:

1、病位在肺、脾、腎,關鍵在腎,基本病理變化:肺失通調,脾失轉輸

2、病理因素有風邪、水濕、瘡毒、瘀血。

3、病理性質有陰水、陽水之分。

4、病理基礎以陽氣虛損為主。

5、病理轉化以陽轉陰、實轉虛為主,虛中夾實臨床多見。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發汗,利尿,瀉下逐水

(三)分型論治:

(1)陽水

1、風水相搏證:越婢加術湯

2、濕毒浸淫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3、水濕浸漬證:五皮飲合胃苓湯

4、濕熱壅盛證:疏鑿飲子;濕熱久羈,化燥傷陰,用豬苓湯

(2)陰水

1、脾陽虛衰證:實脾飲

2、腎陽衰微證: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3、瘀水互結證: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

第二節 淋證

一、定義:淋證是指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證。

二、源流:

1、淋之名稱,始見於《內經》。

2、在《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中對本病的癥狀作了描述:「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3、《諸病源候論》概括了病機:「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論述了石淋的成因。

4、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將淋證歸納為石、氣、膏、勞、熱五淋,宋代《濟生方》又分為氣、石、血、膏、勞淋五種。

5、《景岳全書》認為寒熱虛實都有,完善了辨證論治的內容。

三、病因病機:

1、病位:腎、膀胱,與肝脾有關

2、基本病理: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

3、病理變化:熱淋: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血淋:濕熱灼傷血絡,迫血妄行;石淋:濕熱煎熬尿液,形成砂石;膏淋:濕熱阻滯,脂液不循常道;氣淋:肝氣鬱滯,氣火郁於膀胱;勞淋:久淋傷正,濕熱留戀

4、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類,實證——濕熱、氣滯;虛證——脾腎不足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實則清利,虛則補益

(三)分型論治:

1、熱淋:八正散

2、石淋:石韋散;見神疲乏力,少腹墜脹,用補中益氣湯加金錢草,海金沙,冬葵子

3、血淋:小薊飲子;腎陰不足,虛火擾動陰血,用知柏地黃丸

4、氣淋:沉香散

5、膏淋:程氏萆解分清飲;脾腎兩虛,氣不固攝,膏淋湯;偏於脾虛中氣下陷,配用補中益氣湯;偏於腎陰虛,用七味都氣湯;偏於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

6、勞淋:無比山藥丸;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陰虛火旺,知柏地黃丸

第三節 癃閉

一、定義:癃閉--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難,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症的一種病證。常因腎和膀胱氣化失司而致。癃: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慢。閉:小便閉塞,點滴全無,欲解不能,病勢較急暴。

二、源流:

1、「癃閉」之名,首見於《內經》,該書稱其為「癃閉」或「閉癃」。〈靈樞·本輸〉:「三焦者…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素問·標本病傳篇》:「膀胱病,小便閉」 。

2、《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記載:五苓散、豬苓湯、蒲灰散或滑石白魚散等。

3、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載有導尿術治小便不通的方法,這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導尿術的記載。

4、朱丹溪運用「探吐法」來治療小便不通。

5、明以後,從張景岳開始將淋、癃分開,成為獨立的疾病。他將癃閉分為四型。強調「氣化」的重要性。

6、李用粹分為五型四法:稱滋腎滌熱為正治,清金潤燥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為隔三之治。

三、病因病機:

1、病位在膀胱與腎,基本病理變化為膀胱氣化失調。

2、病理因素:濕熱、熱毒、氣滯及痰瘀

3、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

4、病理轉化:

四、鑒別診斷及轉化

五、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

1、原則:「腑以通為用」,以通利為主。

2、方法:實證--清濕熱,散瘀結,利氣機;虛證--補脾腎,助氣化。

(三)分型論治:

1、膀胱濕熱證:八正散;兼心煩,口舌生瘡,合導赤散;濕熱久戀下焦,腎陰灼傷,用滋腎通關丸;濕熱蘊結三焦,用黃連溫膽湯

2、肺熱壅盛證:清肺飲;兼尿赤灼熱,小腹脹滿,合八正散

3、肝鬱氣滯證:沉香散;肝鬱氣滯,合六磨湯

4、濁瘀阻塞證:代抵當丸

5、脾氣不升證: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氣虛及陰,脾陰不足,參苓白朮散;脾虛及腎,濟生腎氣丸

6、腎陽衰憊證:濟生腎氣丸;精血俱虧,病及督脈,香茸丸;腎陽衰憊,千金溫脾湯合吳茱萸湯

附:關格

一、定義:關格是以脾腎虛衰,氣化不利,濁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的臨床危重病證。小便不通謂之關,嘔吐時作稱之格。

二、源流:

三、病因病機:脾腎衰憊,氣化不利,濕濁毒邪內蘊三焦。

四:鑒別診斷:

五、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攻補兼施,標本兼顧

(三)分型論治:

1、脾腎陽虛,濕濁內蘊證:濕脾湯合吳茱萸湯;水氣凌心,用己椒藶黃丸;尿少或小便不通,合滋痛通關丸

2、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證:杞菊地黃合羚角鉤藤湯

3、腎氣衰微,邪陷心包證:參附湯合蘇合香丸;繼用滌痰湯;若狂躁痙厥,可服紫雪丹;若心陽欲脫,可用參附龍牡湯;此外,還可用灌腸法

第四節 陽痿

第五節 遺精

一、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有夢在心,無夢在腎

(二)治療原則:實證以清泄為主,虛證以補益為要

(三)分型論治:

1、君相火旺證:黃連清心飲合三才封髓丹;心腎不交,火灼心陰,天王補心丹加石菖蒲、蓮子心;陰虛火旺,知柏地黃丸,或用大補陰丸;心神不寧或心悸易驚,安神定志丸

2、濕熱下注證:程氏萆薢分清飲;濕熱下注肝經,龍膽瀉肝湯;兼見胸腹脘悶,頭暈肢困,蒼朮二陳湯加黃柏、升麻、柴胡

3、勞傷心脾證:妙香散;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心脾血虛,歸脾湯

4、腎氣不固證:金鎖固精丸

第六節 氣血津液病證

第一節 郁證

一、定義:郁證是由於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所導致的病證,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症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二、病因病機:

1、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腎。

2、病理要點是肝氣鬱滯,疏泄情志的功能失常。

3、病理因素有氣、血、痰、火、濕、食。

4、病理性質分虛實兩類:初起多實,以氣血痰火濕食的阻滯為主;日久多虛或虛中夾實;長期遷延不愈可以轉為虛勞。

三、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疏通氣機

(三)分型論治:

(1)實證:

1、肝氣鬱結證:柴胡疏肝散

2、氣鬱化火證:丹梔消遙散

3、痰氣鬱結證:半夏厚朴湯;痰熱可用溫膽湯

(2)虛證

1、心神失養證:甘麥大棗湯

2、心脾兩虛證:歸脾湯

3、心腎陰虛證: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

第二節 血證

一、定義:凡由多種原因引起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導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所形成的出血性疾患,統稱為血證。

二、源流:

1、早在《內經》即對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較深人的認識。《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2、《金匱要略》對吐血、衄血、便血的辨證論治作了具體論述。並最早記載了瀉心場、柏葉湯、黃土湯等治療吐血、便血的方劑,沿用至今。提出了「衄家不可發汗」的明訓。

3、《諸病源候論》稱血病。

4、《備急千金要方》用的犀角地黃場治療血證。

5、《濟生方》對於失血的病機,則強調熱盛迫血妄行為主。

6、朱丹溪對陰虛導致的出血有新的見解。

7、《醫學正傳》首先將各種出血病證歸納在統稱為「血證」。

8、《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強調了行血、補肝、降氣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9、《景岳全書》將引起出血的病機提綱摯領地概括為「火盛」及「氣虛」兩個方面。

10、《醫貫》重視氣血的關係,明確提出「血脫必先益氣」的主張。

11、《血證論》是論述血證的專書,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均有許多精闢論述,提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等,乃通治血證之大綱。

三、病因病機:

(一)病機關鍵:火熱熏灼,迫血妄行和氣虛不攝,血溢脈外二類。

(二)病理性質分虛實兩大類

(三)失血過多,可導致氣血兩虛甚則厥脫。

(四)蓄積體內而成瘀血。

(五)血證的轉歸與三種因素有:與引起血證的病因有關、與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有關、與兼見病症有關。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辨出血部位及臟腑病位

(二)治療原則:治火、治氣、治血

(三)分型論治:

(1)鼻衄

1、熱邪犯肺證:桑菊飲

2、胃熱熾盛證:玉女煎

3、肝火上炎證:龍膽瀉肝湯

4、氣血志虛證:歸脾湯

(2)齒衄

1、胃火熾盛證:加味清胃散合瀉心湯

2、陰虛火旺證:六味地黃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

1、燥熱傷肺證:桑杏湯

2、肝火犯肺證:瀉白散合黛蛤散

3、陰虛肺熱證:百合固金湯

(四)吐血

1、胃熱壅盛證:瀉心湯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證:龍膽瀉肝湯

3、氣虛血溢證:歸脾湯;若出血過多,氣隨血脫,急用獨參湯

(五)便血

1、腸道濕熱證:地榆散或槐角丸

2、氣虛不攝證:歸脾湯

3、脾胃虛寒證:黃土湯

(六)尿血

1、下焦溫熱證:小薊飲子

2、腎虛火旺證:知柏地黃丸

3、脾不統血證:歸脾湯,有氣虛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

4、腎氣不固證:無比山藥丸

(七)紫斑

1、血熱妄行證:十灰散

2、陰虛火旺證:茜根散;腎陰虧虛者可用六味地黃丸

3、氣不攝血證:歸脾湯

五、相同病理,導致不同血證;相同處方,治療不同血證

第三節 痰飲

一、定義:痰飲是指體內水液輸市、運化失常,停積於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亦稱「淡飲」、「流飲」。其臨床特徵隨飲停位置不同而異,臨床有痰飲(狹義)、懸飲、支飲、溢飲等類型。

二、源流:

(一)《內經》稱「積飲」。

(二)《金匱要略》首創痰飲病名,張仲景被後世稱為痰飲病的鼻祖,他在《金匱要略》里設專篇討論,提出「四飲」及其治法方葯。這些至今仍是辨證論治的基礎。

(三)自隋唐至金元,漸有痰證、飲證之分。

1 朱丹溪創立痰病學說,成為內傷雜病的重要內容。

2 楊士瀛將痰和飲的概念作了明確區分。

3 葉天士提出了「外飲治脾,內飲治腎」的大法。

三、病因病機:

(一)三焦氣化失宣。

(二)肺脾腎功能障礙:1、肺脾腎障礙的生理病理;2、痰飲的生成重點在脾。

(三)病理性質總屬陽虛陰盛,本虛標實。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溫化

(三)分型論治:

(1)痰飲

1、脾陽虛弱證: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2、飲留胃腸證:甘遂半夏湯或己椒藶黃丸

(2)懸飲

1、邪犯胸肺證:柴枳半夏湯

2、飲停胸脅證:椒目瓜蔞湯合十棗湯或控涎丹

3、絡氣不和證:香附旋覆花湯

4、陰虛內熱證: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

(3)溢飲

1、表寒里飲證:小青龍湯

(4)支飲

1、寒飲伏肺證:小青龍湯;體虛表不著用苓甘五味姜辛湯;飲多寒少,外無表證,喘咳痰稀不得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邪實正虛,飲郁化熱,用木防己湯

2、脾腎陽虛證:金匱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

五、苓桂術甘湯與甘遂半夏湯治療飲停於胃的鑒別

六、痰飲的疾病變化

第四節 消渴

一、定義:是以多尿、多飲、多食、形體消瘦(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常因陰虧燥熱,五臟虛弱所致。

二、源流:

(一)病名始於內經,方葯創於金匱。

1、消渴之名,首見於《素問·奇病論》,根據病機及癥狀的不同,《內經》還有消癉、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稱的記載。認為五臟不足、情志失調、過食肥甘是本病的主要病因,並強調體質因素在本病發病中的重要作用;而胃腸熱結、耗傷津液是其主要的病機。

2、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有專篇討論.並最早提出治療方葯,主要有白虎加人蔘湯、腎氣九等。

(二)隋唐宋之際,認識又有發展。

1、《小品方》有新意。

2、巢源方的觀點。

3、《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重視將息與調養。

4、陳無擇漸定三消分治。

(三)金元四大家的貢獻

1、劉完素作三消論2、張子和3、朱丹溪4、李東垣和朱丹溪共同完成了三消分治的方案。

(四)明代以後,理論上和治療方法上都有了較大發展

上消轉重治肺、對腎更加重視、闡發命門火衰、重提三消、重視補脾生津、辨非消之渴。

1、《證治準繩.消癉》「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谷善飢為中消(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

2、《醫學心悟》「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飢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為下消」

三、病因病機

(一)病位病機:上消在肺,火刑肺燥;中消在胃,火盛陰傷;下消在腎,陰陽失調

(二)病理要點是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

(三)氣陰兩傷,陰陽俱虛。

(四)陰虛燥熱,變證百出。

(五)慢性久病可導致瘀血。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三)分型論治:

(1)上消:

1、肺熱津傷證:消渴方;肺熱津傷,氣陰兩傷,用玉泉丸或二冬湯

(2)中消:

1、胃熱熾盛證:玉女煎;大便秘結不行,用增液承氣湯;本證亦可用白虎加人蔘湯

2、氣陰虧虛證:七味白朮散

(3)下消:

1、腎陰虧虛證:六味地黃丸

2、陰陽兩虛證:金匱腎氣丸

五、預防調攝

六、轉歸及併發症:血瘀是其重要病機之一,其中醫病機以血脈澀滯,瘀血痹阻為核心,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的關鍵

第五節 自汗、盜汗

一、定義: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

二、源流:

三、病因病機:病機總屬陰陽失調,腠理不固,營衛失各,汗液外泄失常。

1、肺氣不足或營衛不和,致衛外失司而津液外泄;

2、陰虛火旺或邪熱鬱蒸,逼津外泄。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虛當益氣養陰,固表斂汗;實當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三)分型論治:

1、肺衛不固證:桂枝加黃芪湯或玉屏風散

2、陰虛火旺證:當歸六黃湯;以陰虛為主,火熱不甚,可改用麥味地黃丸

3、邪熱鬱蒸證:龍膽瀉肝湯;熱勢不盛,可改用四妙丸

4、心血不足證:歸脾湯

五、自汗與脫汗、戰汗、黃汗鑒別

第六節 內傷發熱

一、定義:是以內傷為病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為基本病機,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病證。一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熱勢輕重不一,但以低熱為多,或自覺發熱而體溫不高。

二、源流:金元李東垣對氣虛發熱的辨證及治療做出了重要的五獻,以其所擬定的補中益氣湯作為治療的重要力劑.使甘溫除熱的治法具體化。

三、病因病機:

(一)病理性質可歸納為虛、實兩類。

1、氣鬱化火、瘀血阻滯及痰濕停聚所致者屬實,其基本病機為氣、血、濕等鬱結,壅遏化熱而引起發熱。

2、中氣不足、血虛失養、陰精虧虛及陽氣虛哀所致者屬虛。其基本病機是氣、血、陰、陽虧虛,或因陰血不足,陰不配陽,水不濟火,陽氣亢盛而發熱,或因陽氣虛衰,陰火內生,陽氣外浮而發熱。

(二)病理要點總屬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所致。

(三)病理轉歸與起病的原因、患者的體質、治療的影響等因素有關。

四、鑒別診斷:

五、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調理陰陽,補虛瀉實

1、實證:行氣、活血、化濕;

2、虛證:益氣、養血、滋陰、溫陽

(三)分型論治:

1、陰虛發熱證:清骨散

2、血虛發熱證:歸脾湯

3、氣虛發熱證:補中益氣湯

4、陽虛發熱證:金匱腎氣丸

5、氣鬱發熱證:丹梔逍遙散

6、痰濕鬱熱證:黃連溫膽湯合中和湯

7、血瘀發熱證:血府逐瘀湯

第七節 虛勞

一、定義:虛勞是虛損勞傷的總稱。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臟腑虧損、氣血陰陽不足為主要病機的多種慢性衰弱證候的總稱。

二、源流:

1、《內經》在《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說的「精氣奪則虛」可視為虛證的總綱。同時提出了虛證的分類、治療方面的綱領。

2、《難經·十四難》論述了「五損」的癥狀,並提出治療大法。

3、《金醫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首先提出了虛勞的病名。治療方面突出溫補脾腎,辨證論治。

4、《諸病源候論》比較詳細地論述了虛勞的多種證候及癥狀,提出了對五勞、六極、七傷的名稱及具體內容。

5、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對虛勞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治療都有較大的發展。重視脾胃,長於甘溫補中。朱丹溪重視肝腎,善用滋陰降火。

6、明代張景岳對虛勞的病因、證候及論治均作了全面的歸納論述,提出了「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則。

7、《理虛元鑒》是一本虛勞專書,對虛勞的病因、病機、治療、預防及護理均有較詳細的論述。著名的「理虛三本」就是他提出的。

8、清代吳澄《不居集》對歷代研究虛勞的資料做了比較系統的彙集整理,是研究虛勞的有價值的參考書,

三、病因病機:

(一)病損部位以五臟為主。

(二)病理性質為氣血陰陽的虧耗,純屬虛症。

(三)病理關鍵在於脾腎。

(四)氣血陰陽的虧損五臟各有所側重。

(五)虛勞的轉歸預後與體質強弱,脾腎功能,病因情況,治療護理等因素有關。

四、鑒別診斷:

五、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

(三)分型論治:

(1)氣虛:

1、肺氣虛證:補肺湯證

2、心氣虛證:七福飲

3、脾氣虛證:加味四君子湯

4、腎氣虛證:大補元煎

(2)血虛:

1、心血虛證:養心湯;亦可用歸脾湯

2、肝血虛證:四物湯;干血瘀結,新血不生,羸瘦,可同服大黃庶蟲丸

(3)陰虛:

1、肺陰虛證:沙參麥冬湯

2、心陰虛證:天王補心丹

3、脾胃陰虛證:益胃湯

4、肝陰虛證:補肝湯

5、腎陰虛證:左歸丸

(4)陽虛:

1、心陽虛證:保元湯

2、脾陽虛證:附子理中湯

3、腎陽虛證:右歸丸

六、預後及調攝

第八節 肥胖

第九節 癌病

第七章 肢體經絡病證

第一節 痹證

一、定義:痹症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疾病,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重著、麻木、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脹灼熱、僵硬變形為臨床特徵。輕者病在肢體,重者侵犯內臟。

二、源流:

1、《內經》:有專篇討論痹症。對痹證的貢獻有四:病名;病因;分類;病理演變。

2、《金匱要略》:將痹症稱為歷節亦有專篇討論。

3、《諸病源候論》:巢元方認為體虛受邪是痹症的發病基礎。

4、《千金要方》:收載了較多的痹症方劑,常用的獨活寄生湯即首載於此。

5、宋金元明:嚴用和稱「白虎歷節」;朱丹溪稱「痛風」;王肯堂根據表現稱「鶴膝風」,「鼓槌風」。

6、李中梓論述三痹的治療

7、葉天士對久痹用活血化瘀法治療,並重用蟲類藥物搜風通絡。

三、病因病機:

(一)病機要點是病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 不暢,不通則痛。

(二)病理因素有風、寒、濕、熱、痰、瘀幾種。

(三)病理演變:痹症初病多實,久則虛實夾雜。容易出現三種病理變化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祛邪通絡

(三)分型論治:

(1)風寒濕痹:

1、行痹:防風湯;邪有化熱之象者,用桂枝芍藥知母湯

2、痛痹:烏頭湯

3、著痹:薏苡仁湯;風寒濕不明顯者,可用蠲痹湯

(2)風濕熱證:白虎加桂枝湯合宣痹湯;熱毒熾盛化火傷津,可用五味消毒飲合犀黃丸

(3)痰瘀痹阻證:雙合湯

(4)肝腎兩虛證:補血榮筋丸;日久,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可選獨活寄生湯

第二節 痙證

一、定義: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

二、源流:

三、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

(三)分型論治:

1、邪壅經絡證:羌活勝濕湯;寒邪較甚,項背強急,肢痛拘攣,用葛根湯;風邪偏盛,栝蔞桂枝湯

2、肝經熱盛證:羚角鉤藤湯

3、陽明熱盛證:白虎湯合增液承氣湯

4、心營熱盛證:清營湯

5、痰濁阻滯證:導痰湯

6、陰血虧虛證:四物湯合大定風珠

第三節 痿證

一、定義: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縮癱瘓的一種病證。痿者萎也,枯萎之義,即指肢體痿弱,肌肉萎縮。

二、源流:

1、《內經》論痿頗詳:論述了病因病機、證候分類及治痿大法,提出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和分類;並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的著名觀點。

2、《丹溪心法》提出「瀉南方,補北方」的治療原則。

3、《景岳全書》提出虛證治法。

4、葉天士認為痿證乃「肝腎肺胃四經之病」

三、病因病機:

1、病變在筋脈肌肉,根源在五臟虛損。

2、病理性質分虛實兩類,外感溫邪、濕熱導致者屬實;內傷所致的脾胃虛、肝腎虛者屬虛。且常見本虛標實、虛實錯雜的病機。

3、病理因素有溫邪、濕熱、瘀血。

4、本病虛多實少,熱多寒少;腎虛為本,肺熱為標;陽明失職,尤常參見。

5、病理轉化及預後:外感致痿,邪祛正復,多數預後較好;內傷致痿,病程漫長,其間多夾熱、夾痰、夾瘀,治癒難度較大,預後較差。

四、鑒別診斷:

五、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實證宜祛邪和絡;虛證宜扶正補虛

1、治痿獨取陽明:補益後天;「取」者,取去陽明之熱邪,即清陽明之熱。

2、痿病不可妄用風葯。

(三)分型論治:

1、肺熱津傷證:清燥救肺湯

2、濕熱侵淫證: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虛弱證:參苓白朮散合補中益氣湯;痰多或脾虛濕盛,六君子湯

4、肝腎虧損證:虛潛丸;病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用鹿角膠丸、加味四斤丸;熱甚者,可去鎖陽,乾薑,或用六味地黃丸加牛骨髓、鹿角膠、枸杞子;陽虛畏寒,加右歸丸

5、脈絡瘀阻證:聖愈湯合補陽還五湯;瘀血久留,可用聖愈湯送服大黃庶蟲丸

六、預後調攝及研究進展

第四節 顫證

一、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

(三)分型論治:

1、風陽內動證:天麻鉤藤飲合鎮肝熄風湯

2、痰熱風動證:導痰湯合羚角鉤藤湯

3、氣血虧虛證:人蔘養榮湯

4、髓海不足證:龜鹿二仙膏合大定風珠

5、陽氣虛衰證:地黃飲子

第五節 腰痛

一、定義:腰痛—是指腰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病證,可表現在腰部一側或兩側或腰脊當中,常因腎虛邪客腰部,導致血氣運行不暢,脈絡絀急,腰府失養所致。

二、源流:

1、《內經》首先提出腎與腰痛的關係。

2、《金匱要略》創「腎著病」,立寒濕腰痛治法。

3、《七松岩集》提出腰痛分虛實。

4、《證治匯補》倡導補腎為先,分標本虛實。

三、病因病機:

1、病理要點: 病在經絡,根源在腎。腎虛為發病的基礎。

2、病理性質分虛實兩類:實證腰痛的機理是邪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虛證腰痛的機理是經脈失於濡養。

3、虛為腎虛,實非腎實。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虛:補腎壯腰;實:袪邪通絡

(三)分型論治:

1、寒濕腰痛:甘姜苓術湯(腎著湯);肝腎虛損,氣血虧虛,獨活寄生湯加附子

2、濕熱腰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湯

4、腎虛腰痛:

腎陰虛:左歸丸;相火偏亢,可用知柏地黃丸或大補陰丸;虛蘇腰痛,陰陽俱虛,陰虛內熱,杜仲丸

腎陽虛:右歸丸;無明顯陰陽偏盛者,青娥丸;房勞過度而致腎虛腰痛,可用河車大造丸、補髓丹。

歡迎關注內丹360,一個專註於內丹養生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水流而境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雲不礙,悟出有入無之機
存神固氣論爐鼎陰陽五行火候胎息一應俱全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