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部源自上古時期的「中國第一奇書」揭示華夏起源,至今沒人讀懂

這部源自上古時期的「中國第一奇書」揭示華夏起源,至今沒人讀懂

這部源自上古時期的「中國第一奇書」揭示華夏起源,至今沒人讀懂

在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發展歷程當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我們的華夏先祖憑藉勤勞的雙手和高超的智慧,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其中對後世炎黃子孫影響最大的,是一本名叫《周易》的奇門木數之書。相傳它的作者是西周初年的周文王姬昌。

姬昌,原來是商朝時代諸侯國周國的儲君,在父親季歷被商王殺害之後,他繼承了西伯侯之位,後人也因此稱他為西伯昌。西伯昌42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

由於姬昌實施仁政治國得到了百姓的擁戴,使周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引起了商王朝的警惕與不滿,認為姬昌到處行善是為了收買人心,好以後自立為王做皇帝,商紂王就找了一個借口,將姬昌拘禁於羑里這個地方。

這部源自上古時期的「中國第一奇書」揭示華夏起源,至今沒人讀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姬昌被商紂王囚禁了七年,將伏羲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一書。這一本書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據說,後世的儒家、道家等文化學說都是源於這一本書所創立的核心思想,因此,這本書也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起源。

《周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相互結合的根源,是五千年來漢族思想、智慧的成果,被譽為「大道之源」。

專家根據多年的研究發現,《周易》書中最基本的原理其實是因數成象(根據數學原理轉化為圖像),它最初的誕生源於姬昌被囚期間閑來無事,就翻閱了關於伏羲八卦學說的書籍,並在院子里的草叢中抜了55根蓍草進行更深入的的推演運算,最後計算出六、七、八、九的數字,用它們來代表陰陽。

這部源自上古時期的「中國第一奇書」揭示華夏起源,至今沒人讀懂

因數成象的技術,是現代社會非常流行的一種先進科學技術,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使用到的數字電視、數碼相機、數字化技術等等都是根據這一種技術演變和升華而來的。

然而,你可能連想也沒想過,其實在中華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代,我們智慧的祖先就已經發現了數字與圖像之間能夠相互轉化的秘密,而這一本《周易》就是利用數字繪成圖像的科學鼻祖。

眾所周知數字成像是用非膠片的方式通過屏幕顯示圖像的方法。而《周易》中常常出現的卦象,就是使用變化多端中因素的數,讓它們聚集到一起、然後再綜合進行抽象處理的一種表現形式。

你知道《周易》中什麼叫「卦」 嗎?「卦者,掛也」,即是把六十四種用因數推算出來處於不同位置數字所組成的圖形,好像行軍打仗時的軍事地圖一樣掛到牆壁上仔細觀看。

這部源自上古時期的「中國第一奇書」揭示華夏起源,至今沒人讀懂

假如你是一位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周易》演算的人,那麼你就能通過觀看這些用數字計算出來的抽象圖形,領悟出它背後所蘊藏的規律或者趨勢。

我們常常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句話套用在《周易》上面也一樣適用,周易的根本原理就是要透過用腦袋計算出來的圖形,看出它裡面所隱藏的意義。如果領會了它裡面真正包含的思想,那麼這個圖形就變得無關緊要了,由此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得意忘形」的成語觀點了。

我們知道《周易》裡面一共有六十四卦,其實就是64種通過一定規律計算出來的圖像。這些卦象把天地萬物、社會形態、宇宙天體等等包羅萬有的所有情況都概括總結成了64個模塊,然後再從這64個濃縮的模塊裡面歸納出它們的共性,就形成了八卦。

這部源自上古時期的「中國第一奇書」揭示華夏起源,至今沒人讀懂

接著又從八卦中尋找出共點,就生成了四象,四象之中再抽象的提煉出能夠代表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陰陽,這是一個概括完善、化繁為簡的過程,叫「執其兩端用其中」,也就是歸納總結的過程。

《周易》內容包羅萬有,含義深奧,不但揭示了華夏民族起源的奧秘,而且包含了許多在現代科學界非常盛行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比如前文所說的數字成像技術,還有運行計算機所需的二進位演算法,以及獲得諾貝爾獎的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和抽象資訊理論……無一不是根據周易的推演方法而提煉出來的現代科學技術精華!

《周易》不但對世界影響巨大,而且對後世中華幾千年來的政治、文化、社會等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現在,人們都尊稱《周易》為「中國第一奇書」。

這部源自上古時期的「中國第一奇書」揭示華夏起源,至今沒人讀懂

可惜的是,這一本中華奇書在漫漫5000年的流傳當中,除了被幾個外國人蔘悟了一點皮毛之外,作為它故鄉的炎黃子孫卻至今沒有多少個人能夠真正讀懂它裡面的內容和思想,著實讓我們汗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馮歪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他每次作畫都要多畫出一條狗來?背後原因讓人絕對意想不到!
一塊面積2.5平方僅77字小石碑,為何被譽華夏第一碑無人破解?

TAG:小馮歪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