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怪物回魂

怪物回魂

原標題:怪物回魂


人類害怕海洋中奇怪的聲音,害怕晚上衛生間傳來的奇怪聲響,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神話中的怪物已經無處可藏,它們很有可能只是不存在的想像,但新的怪物可能就住在我們的心裡。就像漫威電影中塑造的奧創,它源於人類內心的恐懼和貪婪,並非是神或自然的產物,也許新的怪物並不是神或外太空的新物種,它可能只是人性和倫理學衝突後的產物,將成為我們心中最大的夢魘。


2003年,中國的一個科學團隊成功地製造出了包含兔子和人類DNA混合物的胚胎。這個胚胎中的大部分生物物質是人類的,而兔子的DNA只存在於胚胎細胞的線粒體中,而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產生者。這項實驗的目的是試圖找到新的方法來人工培育初早期人類胚胎髮育中存在的幹細胞,這是醫學研究和治療中一個很有前景的領域。



然而沒過多久,這些被研究人員稱為「嵌合體」的科學產物就引發了爭議。他們算人類嗎?如果允許這項實驗發展,之後會發生什麼?很快,倫理激進分子就開始限制並廢除了這項研究。2005年,美國宣布禁止開放人類胚胎專利;在2007年,美國國會提出了《人和動物雜交禁止法案》(儘管該法案最終未能通過)。

根據該法案,對雜交物種的各種研究是損害「人類尊嚴和人類物種的完整性」的行為。豬心臟的移植或注射以動物合成細胞為基礎的胰島素是可以接受的,但潛在存活的細胞間雜交的威脅太大了,儘管這項研究可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這些細胞在外形上與神話中的各種怪物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怪物大多是希臘神話中的「嵌合體」,它們有獅子的頭和人的身體,或者有著山羊的頭和蛇的尾巴。然而,兔人結合胚胎和古希臘神話中的怪物在公眾的認知中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它們都被看做怪物。



在歷史的長河中,關於怪物的定義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傳統意義上,怪物來自世界上的未知領域:它們在地圖未知的邊緣,來自遙遠的時代或地方。但隨著已知宇宙範圍的擴大,怪物的棲息地縮小了。現在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晰,以至於地球上「怪物」的生存空間似乎所剩無幾;相反,我們看起來更像外星人,掌握著人工智慧或尖端技術,在我們的書籍、電視劇和電影中充當可怕的「其他人」的角色。


怪物是一群不安分的東西。他們不僅向外擴展生存空間;它們也會進入我們的內臟,進入我們的細胞,進入人體內那些複雜的空間。自19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在有意識地發展科技,這些技術可以以神奇、戲劇性、但往往是可怕的方式重塑世界。我們已經創造了征服自然的農業系統,修補生命基因構建模塊的工具,以及可能很快就超越我們的智能機器。與此同時,交通和通訊網路將全球連接得如此緊密,以至於寨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這樣的全球性傳染病似乎成為了比任何其他更大的威脅。


現代社會也帶來了個體的深度隔離,雖然我們現在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屏幕連接,但我們卻與自然慢慢隔離。這些變化催生了一種新型的怪物——源於人類思想中的反烏托邦現實。「monster」一詞來自於拉丁語「諫者」或「警告」。然而,定義怪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他們往往是一群喧鬧的人,他們的身份比他們的行為更加不為人所知。



根據美國藝術歷史學家阿什·米特曼的說法:「怪物做了大量的文化性工作,但他們做得並不好。「他們似乎是生活在熟悉事物邊緣的可怕的東西:在隱蔽巢穴中醜陋的生物,潛伏在黑暗中的吸血鬼。」他們不僅挑戰和質疑真理;他們也有著無盡的煩惱和擔憂,他們出沒於未知的黑暗中。」米特曼寫道。


在近代的早期,怪物是來自上帝創造的產物:兩隻頭的小牛,畸形的嬰兒或生活在很遠地方的類人種族。然後,從15世紀後期開始,歐洲人開始探索遠東,他們向北到北極,向西找到新大陸,帶回了很多不同尋常的動植物的報告和標本。外來生物和植物開始湧入歐洲。但傳統的、奇怪的怪物仍然存在,但最終它們會被一種新的怪物所取代:顯然這種新的怪物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有機形態,而不是某些被視作諸神之怒的前兆。


而那些歐洲探險者遇到的新奇野獸,往往無法適應不斷進化的自然世界。亞里斯多德將動物分為胎生四足動物(四足哺乳動物)、產卵四足動物(四足卵層動物)、鳥類、鯨魚和魚類。但是,許多新的生物和植物似乎都是古代人難以理解的雜交物種,這很顯然違反了分類學的原理:例如來自南美洲的犰狳,它原來被認為是一種爬行動物-刺蝟的雜交品種,它被認為是一隻烏龜和一隻關在諾亞方舟上的刺蝟交配產生的結果。

隨著世界上有人類居住或已知世界的區域的擴大,歐洲人開始相信他們已經發現了某些古典作家書中所描述的可怕的種族。安東尼奧·皮加費塔在1519年至1522年之間在麥哲倫艦隊上進行環球航行,他在文獻中寫道,他們遇到了外星人,並且發現了他們的棲息地和獨特文化,比如麥哲倫的船員聲稱在巴塔哥尼亞遇到了10英尺高的巨人。



自然歷史學家從水手們的描述中推斷出了他們在航行中遇到了可怕的海獸,像那些歷史中著名的海怪,我們無從知曉這些水手們說的有多少是真實的,或者有多少故事情節是故意捏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歐洲的讀者們對這些故事趨之若鶩,在歐洲,關於奇形怪狀的怪物文學市場非常繁榮。


在歐洲,人們看不到那些鮮活的怪物,他們只能從現有文本中的參考文獻、模糊描述的身體部位和水手們的口口相傳中收集信息,而這些資料往往都是出了名的具有誇張色彩。海上旅行十分困難,船上的環境也很惡劣,任何美味可口或容易腐爛的東西都很難被帶回大陸。所以這部分現實證據的缺失給大家留下了充足的想像的空間,而這部分缺失就會由學者和收藏家們填滿。


自然歷史學家從水手們對那些深海生物的簡單描述中推斷出了一些可怕的海獸,如挪威海怪、阿斯匹多契龍或鯨魚。關於這些生物的記載與商人帶回的奇異的動物部位有關——比如牙齒邊緣的鋸鰩喙、鯨鬚和五顏六色的熱帶貝殼。就連獨角獸也被發現了,它們的代表性標記其實是角鯨扭曲的牙齒,是水手們從北極交易來的。一些真實的生物,甚至是非常普通的生物,都在字面上被改造成了巨大的噱頭,比如由猴子頭、魚的尾巴和其他東西製成的「低配版美人魚」。



就這樣,傳說中的怪物變成了有形的物種。這些「物品」被陳列在荒謬的展覽中,以取悅廣大好奇的觀眾。許多作家都知道並記錄了製作這些人造「龍」和「美人魚」的方法,關於它們的真實性和來源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然而,很少有人懷疑這些神奇生物的魔力,或者說這些人因為這些東西而模糊了自然(神聖的創造)和人工(人造)之間的區別。


這種對神奇生物的迷戀也解釋了歐洲人對迷迭香的痴狂是從何而來的。當歐洲人開始向西北通道挺進,尋找通往富饒的印度群島的路線時,他們遇到了一種叫海象的生物——一種在北歐十分罕見的生物,儘管斯堪的納維亞人已經交易海象產品由數百年了。但這些探險者帶回了一些人類與海象英勇戰鬥的故事,他們與身強力壯、長著象一樣的獠牙、紅眼睛、皮膚堅硬、力量驚人的兩棲猛獸勇敢搏鬥。


只有有關珍貴的象牙、鯨脂和海象的獸皮這樣的故事,才讓歐洲廣大民眾知曉這些生物。這些報告、誇張的文字和引人注目的描述讓人聯想起了迷迭香——一種與它那荒涼的北極家鄉一樣可怕的雜交生物。


鯨魚在歷史上也同樣佔據了一個矛盾的空間,它是一個有價值的商品,也是人們眼中可怕的怪物。在16和17世紀,巨大的抹香鯨的屍體被衝上岸的場景震驚了北歐沿海的居民。這一圖像很快出現在當時流行的印刷品中。鯨既是肉和鯨脂的豐富來源,也是人類對於海洋恐懼的來源治癒;它的擱淺讓腐爛的血液染紅了海邊村莊的沙灘,這是一種赤裸裸地侵入人類文明空間的情況。

對鯨魚的矛盾性描述一直持續到19世紀,例如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鯨記》(1851年)中鯨魚和捕鯨船之間讓人畏懼的關係。作為怪物,鯨魚既是物質財富的源泉,也讓人類在面對自然時感到了自己的脆弱。即使在今天,當我們在博物館裡欣賞鯨骨時,我們也是大多在反思我們自身的渺小,以及我們對這些巨大生物棲息地破壞的力度之大。



稱一種生物為」怪物」是人類為了消滅它們的理由。


怪物和它們的形象往往也體現了其道德或政治意義——但通常是充當替罪羊。以劉易斯·卡羅爾在《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中描述的那隻圓滾滾、笨拙的渡渡鳥為例。雖然解剖學證據表明它們可能相當苗條,但「肥胖的渡渡鳥」似乎是人類心理動力學的副產品。


1598年,荷蘭水手第一次在模里西斯島遇到這種鳥,整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等貿易公司將包括渡渡鳥和其個別部位在內的大量外國商品帶到了歐洲。但是,財富給荷蘭帶來的尷尬與該國謙遜和剋制的文化格格不入,就這樣,渡渡鳥與貪婪這種品質聯繫在了一起,同時也被捲入了貪婪的全球貿易


根據僅有的旅行報告和一些標本,自然歷史學家把渡渡鳥描述為一種會越吃越胖的動物,他們認為渡渡鳥是「為暴飲暴食而生」,在羅蘭德·薩弗里的《渡渡鳥》(dodo, 1626年)等畫作中,這一物種都以一種肥胖的姿態出現。到1681年,這種鳥滅絕了,滅絕的原因有水手將它們作為食物來源,也有殖民者對引入模里西斯的這種陸地哺乳動物的強力需要。它的滅亡也預示著荷蘭東印度公司自身的毀滅,事實上荷蘭東印度公司確實倒在了自己的業務下。


可悲的是,有時人類把一種動物描述成怪物是被用來證明使其滅絕是正當的。從本質上講,怪物是具有破壞性和挑戰性的,包含了我們可能最不想面對的黑暗元素。而以上說的就是袋狼的命運,袋狼是一種澳大利亞的有袋類食肉動物,俗稱塔斯馬尼亞虎。它有犬科動物和貓科動物的許多特徵,它有條紋狀的皮毛和異常寬的下巴。



但在19世紀,在塔斯馬尼亞引入牧羊業後,當地居民把袋狼視為殺害家畜的元兇之一:它們是一種「卑鄙的畜生……它們一直在侵犯皇室的土地。」因此一項賞金計劃於1888年被啟動,在那之後數以千計的動物被殺,儘管有些動物的咬合力相對較弱,也沒有以家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到了20世紀30年代,袋狼基本上處於滅絕狀態。雖然人類的趕盡殺絕並不是它滅亡的唯一原因,但這肯定是袋浪滅絕的原因之一。


是什麼賦予了我們可以隨意把一個動物看做怪物的權利?

在近代早期,世界是按照等級結構排列的,人類和其他生物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和等級優勢。然而,隨著人們對18世紀和19世紀生命歷史的不斷加深的了解——尤其是在查爾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1859年)中對自然選擇理論進行了描述之後,人類的本性和我們在自然中的地位就受到了新的質疑。如果我們和其他動物都有著血緣關係,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的血統,人類還會如此不同於其他物種嗎?


隨著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的界限越來越不確定,新的怪物種類漸漸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例如有著獸性的『野人』。人類歷史學家們推測這種叫「野人」的物種是當地婦女和猿類的後代,這也是19世紀對殖民地異族通婚的恐懼的來源之一。1844年,托馬斯·布拉奇福德在《波士頓醫學與外科雜誌》中這樣寫道:(女性)除了合適的男子,唯一可能讓我們這個物種的女性受孕的動物就是「婆羅洲的烏朗-塔邦」。


機器人是一種非人性的野獸,它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怪物:它們的創造者人類。


人類和其他物種之間正在消融的邊界與怪物的內部遷移的規律是一致的:從人類認知之外的領域遷移到人類已知或群居的一個地方。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文學界都認為畸形是我們自身行為和心理的產物。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在瑪麗·雪萊1818年的小說中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怪物,而在布萊姆·斯托克的《德古拉》中,受害者們將吸血鬼請進了自己的家。



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文章《離奇》中,他描述了類人動物的日常行為,說它們讓人感到既新奇又熟悉,這些都讓我們感到毛骨悚然。身為猶太人的弗洛伊德最終被迫逃離他的故鄉維也納,以躲避猶太人大屠殺的可怕後果——這才是人類本性中最可怕的特徵的最大證據。


如今,那些只存在於書本中的不可思議的類人生物已經發展成為能夠超越人類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電影《機械姬》(2014)中,機器人是一種非人性的野獸,它們向人類展示了真正的怪物:它們的變態創造者,人類。即使有了這些得力的智能機器人,西方國家的評論家們仍然擔心,人們的心理已經遭到了病理性的破壞,大家彼此疏遠,被晚期資本主義的影響搞得狼狽不堪。在現代恐怖電影中,怪物可能是一種矛盾的心理力量,也可能是內在的精神變態,看起來就像一種外部威脅一樣。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殘留物會滲入並損害我們的身體:比如精製糖、擾亂內分泌的塑料、核廢料、密集養殖的肉類。我們現在可以使用基因編輯工具「扮演上帝」的角色,比如CRISPR技術可以讓已經滅絕的物種復活,或者創造全新的物種。《侏羅紀公園》等電影就展示了人類對此的的恐懼:如果我們失去對創造物的控制會發生什麼呢?我們可能成為自己創造出的生物的犧牲品,或者將權力拱手讓給與我們對地球擁有同樣掌控權的自然力量。


換句話說,怪物已經走到了我們每個人的門口。歷史上的人類都害怕生活在森林裡、或者活在已知世界的邊緣和海洋深處的野獸。現在,我們已經繪製了世界上不適宜居住地區的地圖,怪物能夠居住的唯一地方是這張地圖中未知的空間,我們已經變成了世界上需要被保護的怪物。


面對現代的惡魔,我們能從中看到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以多種形式的創造重塑了怪物。它們是我們想像中需要存在的元素——它們是我們內心恐懼的副產品,而不是我們恐懼的原因。怪物是對我們一直努力強加給世界的秩序的新挑戰,它們也在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通過面對和理解這些人為製造的恐怖,也許我們可以開始馴服它們——從而開始為我們自己和其他物種在這個世界上塑造一個新的、更加友善的地方。

END


作者:Natalie Lawrence


原文標題:A history of monsters


編輯:楊柿子


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在譯言整合發布


版權聲明: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圖片源自網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鏈接。商業合作請聯繫 editor@yeeyan.com,參考原文:


https://aeon.co/essays/there-be-monsters-from-cabinets-of-curiosity-to-demons-within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是如何出現的?誰能想到它的創意來源於一群普通電腦玩家,而他們的初衷只是為了分享信息而已。


《睡鼠說:個人電腦之迷幻往事》一書主要講述從大型計算機到個人電腦出現的那段歷史,其中穿插了許多雖不為人知卻格外新奇有趣的緋聞逸事,生動再現了個人電腦的真正源起。閱讀這部劃時代傑作,我們可以看到技術演變進程和社會文化背景共同影響了個人電腦的產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譯言 的精彩文章:

童年母愛缺失的查爾斯王子,回顧兒時無比可愛的罕見生活照
梅根一身奢華品牌,最貴300萬元,據說她不用花錢買,真的嗎?

TAG: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