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上新了·故宮》開播,那些評價超高的網生紀錄片是如何圈粉的?

《上新了·故宮》開播,那些評價超高的網生紀錄片是如何圈粉的?

編輯:孫東臨

網路是「媽媽」

這幾年,網生節目真是越來越火!等等,什麼叫「網生」?

和「胎生」、「卵生」差不多意思,「網生」說白了就是從網路中誕生出的產物;說學術點,「網生」內容就是基於網路傳播特質而生產出來的節目。關鍵在於,網路是這些節目的「媽媽」,節目要由網路公司投資、生產,並在網路平台首次發布。當然也有可能在電視、廣播之類的傳統媒體平台播放。

《奇葩說》第五期海報。(本文圖片未經說明,均來自豆瓣電影)

乍聽起來,「網生」是個新名詞,但作為普通觀眾的我們,已經看了很多網生節目。《奇葩說》知道吧?《中國新說唱》追過吧?這些都是視頻門戶網站投放的網生節目。

近年來,紀錄片也獲得了網生「媽媽」的新寵兒。曾記否,《舌尖上的中國》曾被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何蘇六預言為「中國紀錄片進入公眾時代的開端」。看眼下,網生紀錄片正在成為一種在年輕人群中流行的文化時尚。《上新了·故宮》、《風味人間》、《了不起的匠人》、《人生一串》、《尋找手藝》等帶著互聯網基因的文化紀實片憑藉「快節奏、強密度」的內容呈現,已經俘獲大批擁躉。

(圖片來自《上新了·故宮》官方微博)

紀錄片也在變

所以,什麼樣子的紀錄片,才算是「稱職」的網生紀錄片?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看什麼是廣播生紀錄片、電視生紀錄片……開個玩笑。

事實上,作為一種沉靜、客觀記錄真實事物的影視類型,紀錄片和其他東東一樣,需要不斷進行自我革新,以適應新的媒體平台、新生代觀眾的品味偏好、新流行的拍攝技術和表現手法……反正就是一切相關的新事物。對於網路來說,這種改變也不可避免。不信?捕輿者帶你回顧歷史的長河。

《話說長江》,1983年首播

嘗試引進主持人這一角色

上世紀80年代問世的《話說長江》,介紹了長江沿岸地理人文,有不少突破之舉:如作品嘗試在紀錄片中設置主持人這一角色;作品特彆強調避免空洞、說教式的語言,盡量採用親切、平實的話語風格。也正是通過這部作品,中國觀眾得以一覽宏偉的祖國地理風貌。

《話說長江》的編劇陳漢元介紹,作品一改過往一些作品擺拍的陳規,追求真實自然的質感。「《話說長江》中幾乎全部都是同期聲……這樣子你編輯出來才當然生動、生活化了。」

《望長城》,1991年首播

高投入,熱氣球直升機嘗試航拍

紀錄片《望長城》採用主持人串聯的形式,全面介紹了長城的歷史作用與精神價值,記錄了長城遺址沿途真實的生活狀態。作品厚重質樸,清新自然的風格,對國產電視紀錄片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望長城》的製作成本與規模空前。攝製組橫跨中國北部多個省,熱氣球,直升飛機等都被運用到了拍攝現場,耗資近120萬美元。紀錄片的片比也十分驚人。據說,拍攝留下的資料之多,已經不能以盤數、箱數來計量,而是以「牆數」記。

《故宮》,2005年首播

嘗試推出海外版本

為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應運而生,將故宮這一皇家宮殿「推」到了觀眾面前。紀錄片的最大突破是,將嚴謹的學術視角與精緻的視聽藝術結合,創造了真實性、客觀性、學術性與可看性之間的微妙平衡。據導演介紹,單是《肇建紫禁城》一集,前後腳本就寫了10多萬字,最終播出版本壓縮到了6000字,可謂精益求精。

《故宮》在商業化操作上也做出了嘗試。紀錄片不但推出了DVD製品,還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專門剪輯了故事性和娛樂性更強的海外版本。

《舌尖上的中國》,2012年首播

「舌尖」體隨紀錄片一起走紅

《舌尖上的中國》六年前橫空出世,形成了一個「含金量」十足的國產紀錄片大IP,也讓國產紀錄片首次成為網路爆款。該片以美食為主題,不止於此,通過極致的味覺體驗,觀照中國人的生活價值與精神世界,可謂別開生面。

《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甚至引發一連串效應:各類美食紀錄片紛紛出現;片中涉及的食材成為網紅產品;「舌尖體」更是成為網路熱門。它產生的巨大商業號召力,也讓人意識到國產紀錄片巨大的商業空間。由於第一季的火爆,第二季在立項之初就被廠商追捧,投放廣告超過8000萬元,堪比國產大片。

回顧完畢。

向「網生代」審美靠攏

讓我們再看看當下的網生內容時代。紀錄片的生產路徑和用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領域將有怎樣的「進化」?

「網路已經具備製造現象級傳播的能力,這種能力也在重塑紀錄片的內容生產樣態。從選題到表達,紀錄片都在向『網生代』的審美靠攏。」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同道分析,近年「笑傲網路」的紀錄片,往往呈現出更為精緻化與更為生活化的風格。

新媒體推動的內容重塑,作用到了傳統紀錄片領域。一批故宮主題紀錄片便是典型。《上新了·故宮》是故宮出品的首檔文化紀實類電視節目,首次起用「明星導遊」,並允許節目全程在故宮內部拍攝,其中大量拍攝場景是至今都未開放的區域,也就是說,在節目中看到的很多畫面都是首次對外公開。此前的《如果國寶會說話》聚焦了中國各大博物館中的館藏,卻跳出了當年《故宮》的宏大敘事,也不再請學者坐而論道。動畫短片、故事演繹、高新技術紛紛上陣,創作者根據每一件寶貝的特點,量身定製一集,不再有規整的「萬能格式」嵌套。這樣的操作理念,讓紀錄片少了一份距離感,多了些不拘一格的小情趣。

《風味人間》便是精緻化風格的典型代表。這部作品被業內人士評價為,從材料、創意到影像表達力,都達到了當下中國紀錄片工業化製作的極致。與「前輩」《舌尖上的中國》相比,《風味人間》對美食的呈現密度更高,僅第一集50多分鐘的篇幅里,便雲集了20多道國內外美食。同樣升級的還有內容呈現的考究程度。為了追求視覺體驗上的極致感,超微觀攝影、顯微拍攝、動畫再現、互動式攝影控制系統等影像語言紛紛被啟用。高度精緻的細節,讓這部作品經得起片段式的切割呈現,而這又符合了互聯網的「碎片化」傳播規律。可以說,快節奏、強密度的精緻化內容呈現,撐起了《風味人間》的高口碑。

與《風味人間》高度工業化的生產流程不同,《人生一串》、《了不起的匠人》、《尋找手藝》等僅在網路平台播放的紀錄片,則凸顯出一種以新穎視角向百姓生活進發的雄心。《人生一串》把鏡頭伸向燒烤攤,以烤串這一充滿市井氣息的美味為切口,開啟一場從國人的味蕾到心田的探索之旅,這種接地氣的呈現讓人耳目一新。《了不起的匠人》與《尋找手藝》則聚焦頭銜的民間手藝人。紀錄片中,那些身處艱苦環境,為追求極致傾注一生的匠人,收穫了青年觀眾的敬意。

一邊看紀錄片,一邊shopping

從「冷眼看世界」的高端、小眾,之間走向市場、大眾,網生紀錄片算是借著新媒體的東風,向前跨了一大步。除了內容的升級,新媒體同樣為紀錄片商業化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過去,紀錄片是商業化程度較低的文化產品,製作成本多來源於撥款與資助。缺乏有效的利益回收渠道,讓不少優秀作品難逃一鎚子買賣的命運,業內有個說法,紀錄片就好比一個瀑布,很美卻沒能發電。

如今,品牌化操作理念讓紀錄片這個曾經獨自美麗的瀑布,開始用內容「發電」。《了不起的匠人》便走出了一條商業之路。該片嘗試了電商「植入」——與節目氣質相和的品牌贊助商不僅出鏡亮相,還對紀錄片中涉及的一些工藝品進行售賣。第一季播出後,相關產品的電商銷售額突破200萬元。種種收益投入到新一季內容的製作更新之中,良性循環就此形成。成熟的產品化設計與內容的跨界運營,讓《了不起的匠人》逐漸形成一個得以延續的互聯網紀實品牌。

快餐式產物的擔憂?

「放到現在,懷斯曼還會流行嗎?」曾有紀錄片人在論壇上發出這樣的疑問。在新媒體成為重要傳播渠道的當下,沉下心來觀看,呼喚理性到場的紀錄片會否被「短、平、快」的獵奇內容所取代,一直是不少有堅守的一線紀錄片人心中的困惑。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FrederickWiseman)是美國紀錄片大師,他善於通過敏銳細膩的視角和冷靜如鐵的旁觀方式,探索嚴肅的社會話題。(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一批關注平凡人生與傳統文化,製作精良的網生紀錄片走紅,之所以讓人振奮,是因為證明了這樣的觀點——符合紀錄片基本規律的好的內容,並不會被專註於撓青年人審美癢點的投機內容所驅逐。

優酷出品,以殘疾女詩人余秀華為主角的紀錄片在被譽為紀錄片屆「奧斯卡」的第29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獲得大獎,是國內網生紀錄片首次獲得該獎項。(圖片來自IDFA官網)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下的網生紀錄片多受商業利益驅動(時不時就彈出贊助商的logo、根據贊助產品強行植入內容等等),因此更需要創作中的真與誠長遠相伴。「新媒體拓寬了紀錄片的表達思路,但對作品優劣的評判標準並沒有改變,好的創意,真實客觀的呈現,獨到的美學手法,依舊是硬指標。」張同道提醒,好的作品往往能夠跨媒體傳播,獵奇、不符合紀錄片基本創作規律的作品,就算一時火爆,也難以激發可延續的效應。

參考資料:

文匯報,2018年11月15日,《上新了?故宮》《風味人間》走紅,網生紀錄片也能用愛「發電」?》

媒介之變,2018年3月2日,《網路綜藝崛起的這三年,何謂「網生」?》

中華網,2016年11月25日,《優酷登頂IDFA大獎 再刷新高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中國旅客沒來,普吉機場快空了……
澳移民大震蕩:不這麼做PR不保!不給入籍!再見了悉尼墨爾本!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