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羅素究竟給我們留下了多少「驚訝的快樂」

羅素究竟給我們留下了多少「驚訝的快樂」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年)

以下文章摘自

《羅素思想小品》序言部分

作者:張廣智

(文章略有刪節)

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年),一位在西方學界遐邇聞名和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一位令中國學人耳熟能詳和不勝歆羨的西方學者,一位為人類文明留下歷史足印和恆久價值的世界公民。

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過羅素的作品:「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此言立刻讓我記起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的「驚訝的快樂」。是的,讀羅素的作品,即便是他的片斷,總在人們的驚詫中凸顯他的睿智;在讀者的愕然中顯示他的博學。總之,讀他的書總給我們一種愉悅,一種享受,一種「驚訝的快樂」。

那麼,羅素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或者說從他那裡,我們獲取了多少「驚訝的快樂」?

羅素留下了一份精神遺產。他一生著作等身,畛域廣泛,從長篇巨著到學術談片,像一座寶庫,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確實令人驚嘆。不是嗎?本書雖為一卷,但拿在手上卻覺得沉甸甸的,因為它留給我們的這份精神遺產豐潤而厚重,怎能不讓我感受到它的不堪重負。

眾所周知,羅素是卓爾不凡的西方思想家。他對西方文明的哲思,對現代社會的考問,對世界未來的展望,無論是歷史的回溯,還是現實的訴求,其思、其問、其望,都是頗具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的思想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無疑是構成西方思想寶庫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思想文化的傳承既在於學術鏈條的對接和賡續,更在於精神傳統的弘揚和傳播,這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後者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正如本書跋中所形容的,羅素的思想為我們點燃了一盞又一盞的智慧之燈,它照耀著我們的人生,指引著我們前行。的確,羅素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他就生活在我們這些普通人中間

羅素留下了一種文化符號。所謂文化符號,並無玄義。現代德國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認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每一種文化都有一個基本象徵,它表達了某種文化的基本特徵,如他說中國文化的基本象徵是道,阿拉伯文化的基本象徵是洞穴,等等。在此,暫且借用斯賓格勒的基本象徵一詞,這裡所說的文化符號其宗旨也在於揭示研究對象的基本象徵,也就是尋找最能代表它的標誌性的東西,用概括性的語言加以表述。對個體對象的文化符號的揭示,可以加深對研究對象的認知,也是文化比較研究的需要,一如斯賓格勒用基本象徵對世界各種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一樣。

基於上述這樣一種理論鋪設,我們探討羅素留下什麼文化符號,也就是要確定他的基本象徵,尋求最能代表他的標誌性語言,以此有別於其他思想家的文化符號。倘舉諸家為例,就我個人的膚淺認識,姑且為他們逐一命名:盧梭的文化符號是懺悔孤獨,叔本華的文化符號是生存虛幻,尼採的文化符號是上帝死了,培根的文化符號是知識格言,湯因比的文化符號是宏大敘事,梭羅的文化符號是恬靜落寞,杜威的文化符號是實用主義……也就是說,一說實用主義就知杜威,一說上帝死了就知尼采,等等。由此可見,文化符號的意義在於使研究對象的具性化和精確化。那麼,羅素留下的文化符號是什麼呢?我以為用博大精深,庶幾可矣。事實上,在現代西方知識界,其學識之博大精深者,無人能望其項背,不信嗎?請你說一個,試著與羅素一比可知,羅素留下的文化符號就是博大精深。

青年時期的羅素

羅素留下了一個美好形象。什麼美好形象?這就是文前所說的世界公民。羅素的生涯跨越兩個世界,從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歷百年之久,用「天翻地覆概而慷」來形容並不為過。他經歷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及其困擾、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社會主義「凱歌行進」及其曲折發展、舊殖民主義體系的土崩瓦解、民族解放運動的勃興……且看,「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一切都會過去,歷史時光的流程,在他那裡也不過如浮雲掠過

然而,一切又都不會過去。羅素作為一個世界公民,數十年來如一日,奔走於東西,穿梭在歐美,不辭辛勞,殫精竭慮,為反戰而屢遭厄運,為和平而不遺餘力;大凡文化教育、社會民生、倫理道德、婦女解放和政治改革等問題,無一不引起他的關注,且又身體力行,積極地投身於中。尤其是,他對世界的現狀和人類的前途充滿了憂思,他的目光卻永遠朝向前方,而釋放的是他那濃濃的人文情懷。康德在18世紀寫的名文《一個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曾給羅素以深刻影響,世界公民便成為他魂牽夢縈的理想,而這又與他的人文主義取向相一致。正因為此,他急切地呼籲要建立一個世界政府。可以這樣說,在現代西方思想家中,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比他更竭誠地吶喊成立一個世界政府必要性的了。羅素對世界政府的渴求為他贏得了美名,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世界公民的美好形象,雖然世界政府的建立尚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察其言,更觀其行,羅素是無愧於這個稱號的,他為此也留下了那難以磨滅的歷史足印。

羅素自由思想十誡

1. 不要凡事妄下斷語;

2. 不要蓄意隱瞞證據,因為事實終將真相大白;

3. 不要畏懼求索,因為你一定會走向成功;

4. 不要遭到反對就用權威壓人,即使反對者是你自己家人,而應努力以理服人,因為靠權威取得的勝利是虛幻的;

5. 不要迷信什麼權威,因為總是可以找到與其相對立的權威;

6. 不要用權力壓制你認為用心險惡的意見,因為如果你這樣做,反而會深受其害;

7. 不要害怕標新立異,因為現在的公理無一都不曾是離經叛道的;

8. 不要隨聲附和,而比之更覺得愉悅的是理智地表示不同意見,因為如果你珍視理應如此的智慧,後者比前者意味著更大程度的贊同;

9. 不要粗暴地對待真相,即使它讓人為難,因為掩蓋真相會更令人難堪;

10. 不要嫉妒愚者天堂的幸福,因為只有愚者才以為那是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沒有命題的知識生產,就是文化缺乏世界影響力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育兒休業」制度,值得我們思考學習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