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名氣最大的酒樓,乾隆御廚曾親自掌勺,連慈禧都派人出宮點餐

清代名氣最大的酒樓,乾隆御廚曾親自掌勺,連慈禧都派人出宮點餐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這件事在任何朝代都是統治者最為關係的大事,百姓沒飯吃就要造反,天下就不太平。可是在太平時期,吃飯也不僅僅是果腹那麼簡單了,它關乎臉面。清代時京城就有很多高檔的飯館,那裡面吃的就是臉面。

清代北京城著名的飯館有「八大樓」、「八大居」之說。其中尤以「八大樓」最為著名,即所謂的「買布到八大祥,吃飯到八大樓。」「八大樓」即致美樓,東興樓、泰豐樓、鴻興樓,新豐樓、安福樓和及萃樓。致美樓更是居八大樓之首,素有「八樓唯致美」之譽。

致美樓原名致美齋,坐落在北京繁華的前門外煤市街,開業於明末清初,是一家真正的百年老店。致美齋原先是一家姑蘇風味菜館,生意一直很好。後來,乾隆皇帝的御廚景啟出宮後被聘請為首席廚師,使致美齋的菜點集南北烹調之精、匯御膳民食之粹而名噪一時。

當時的京城,王公貴族和富商巨賈請客吃飯都首選致美齋,因為這裡面的御膳做的和宮裡的一樣,那些富商們再有錢也很難有機會品嘗到御膳,於是都到致美齋來顯擺。到了這裡吃飯,吃的可就是正兒八經的臉面了。據說,致美齋一桌像樣的飯菜下來,少說也得十幾兩銀子,多的則達上百兩,夠普通百姓家吃上一年半載的了。

清末民初,致美齋不知何故倒賣給李氏、楊氏、張氏三位山東人。他們三人,都是廚師出身,各有一手製造滷味菜點的好手藝,經過他們的創造,山東風味獨佔鰲頭。為了招攬生意,店主又購置煤市街路西一個有二十二個房間的二層紅樓。至此,致美齋分為東西兩院。

路東原四合院式二層樓房,坐東向西,鋪面平房三件,北邊兩間是廚房,另一間為門道,朱門兩扇,「致美齋」字型大小高刻於門庭上端,青磚為底,頗為醒目。院內低洼處,置一個近六平方米長方形的木製魚盆,鯉魚池中游,綠草水上浮,既能觀賞,亦可供食客指魚為菜。

路西,紅樓坐北朝南,朱門雕漆,曲徑通幽。室內貼滿名人字畫,青磚鋪地,清凈舒適;設有紅方桌、凳,另備圓桌一張,房間以木扇相隔,遇有辦宴席者,可隨時將隔扇拉開,印有「萬壽無疆」的碗、碟、盤、象牙筷子、精美雅緻,古香古色。這些雅座,專供貴賓飲宴。

致美齋在三位店主的合力經營下,廚師陣容整齊,技術精湛,講究色、香、味、形,能做一百多種菜點,如四吃活魚、雲片熊掌、百鳥朝鳳、游龍戲鳳、三絲魚翅、壽比南山等等。尤其是四吃活魚最為出名,就是一條活魚在一桌上做出四種吃法:頭尾紅燒改清煮做湯;中斷魚身,從中間魚骨劈成兩片,一片糟醋,一片糟溜;鯉魚的魚子,營養豐富,可單另紅燒。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致美齋增設分店,擴建了三層大樓,清書法家王序親題「致美樓」匾額。據說,慈禧太后吃膩了宮中的御膳,常常私下讓李蓮英派人到致美樓點幾樣可口的飯菜。有了慈禧太后的捧場,致美樓的名氣就更大了,也奠定了它京城第一飯館的美譽。

民國初年,山東人王東南出任致美樓經理,使致美樓達到鼎盛時期,店員由原先的二十多人增加到一百餘人,滿清皇室、民國要員、藝苑大師以及社會名流,都是這裡的常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湘、淮兩大集團出了數十位封疆大吏,何以左宗棠的楚軍人才凋零?
晚清流傳的一個「救國藥方」,其中八味葯刻畫出賣國的醜惡嘴臉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