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特斯拉要錢了

特斯拉要錢了

特斯拉最近拉了一個聯盟,目的是問美國政府「重新索要」新能源汽車補貼。

聯盟名字叫EV Drive Coalition,包括通用、日產等汽車製造商,行業巨頭ABB,氣候變化和能源遊說組織以及ChargePoint在內的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公司。

索要的則是聯邦政府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


在美國買特斯拉到底多便宜?

和國內一樣,在美國買新能源電動車也是有補貼的。

這次特斯拉帶著「小老弟們」出來站台,導火索正是電動汽車稅收抵免的補貼。

2008年10月,美國推出了可插電式電動汽車稅收抵免的政策,其中規定:電池容量大於4000瓦、可以從外部充電的可插電式電動車,能夠獲得2500美元的基本退稅額度;其中,電池超過4000瓦的部分,每1000萬可額外獲得417美元的稅收抵免,總金額不超過7500美元。

稅收抵免屬於美國兩種減稅優惠手段之一,它可以直接從應納稅額減去抵稅金額。舉個例子,如果納稅人所得稅是250美元,可抵稅的金額是1000美元,那麼你不但不用繳稅,還可以拿到750美元的退稅。

換算在電動汽車稅收抵免上,比如買一輛特斯拉的Model 3,售價大約為35000美元,扣除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7500美元,Model 3隻需要27500美元(大概19萬人民幣)。

價格這麼低的特斯拉,自然引來不少消費者的垂涎。

根據數據機構公布的美國八月份新車銷量數據,Model 3本月在美國銷售了20450輛。

伴隨著高銷量,政策問題也隨之而來。天下沒有永遠免費的午餐,等到產量提高,成本降低,政府就要慢慢地收回調控的手。

稅收抵免政策中,當汽車廠商累計售出的車輛達到20萬輛,相應的稅收抵免會逐漸減少。

今年7月份,特斯拉發言人就表示,他們已經向美國買家交付了20萬輛電動汽車,這之後,特斯拉的稅收抵免將開始下降。

此前,為了推遲到達這個門檻,特斯拉甚至採用了迂迴政策,比如把大量Model 3的交付從美國國內轉移到了加拿大,加大了海外的Model S/X的交付,另外就是倉庫中囤貨延遲交付。

同時,在臨界點到來之前,美國的新能源行業已經暗流涌動。

10月,一場傳統能源和新能源拉力賽在美國開始。美國新的共和黨支持擴大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優惠政策,但是石油巨頭科赫兄弟不幹了,準備拉上另外一批參議員投票反對這一政策,提出另一項新法案,結束對電動汽車的7500美元聯邦稅收抵免,並對其徵稅甚至更多。

顯然,特斯拉們不願意看到這個局面,於是要「揭竿起義」。

所以有了開篇的的電動汽車聯盟(EV Drive Coalition),聯盟試圖通過提案、遊說的方式對美國電動汽車補貼政策進行改革,比如取消目前對消費者數量的限制。

政策補貼、收稅抵免,這些宏觀政策一方面刺激了市場上對電動汽車的需求量,但也讓電動汽車陷入麥田怪圈。

2015年6月,喬治亞州出台了5000美元的電動汽車稅費減免政策,電動汽車銷量迅猛增長。而激勵措施被取消之後,電動汽車的月銷量從原來的1400輛急速下跌到不到100輛。

這種結果顯然不是車企、消費者以及政府三方面想看到的,同樣在國內,也面臨著這樣騎虎難下的局面。


市場培育期已過,國內補貼開始側重技術升級

回到國內,新能源行業的神經早在2016年就被狠狠地撥動過一次。

2016年年底,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方案徹底取消了150km的補貼,並對150-300km車型進行了大比例下調,一時間一片嘩然。

其實這已經是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第八次調整了。

2009年,為推動相關車型在國內市場的落地應用,我國在北京、上海、重慶、杭州等13個城市對新能源相關車型展開了示範推廣試點工作,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分別有5萬、6萬及25萬元的補貼。

此後3年時間,經過多次調整,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城市範圍從原來的13座城市逐漸擴大至全國範圍,且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從2009年到2013年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480餘量增長至了近20萬輛。

此時,市場培育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2013年9月,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加入補貼機制。到2014年1月,要求在未來兩年間,於39個城市群共88個城市中,對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純電動專用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進行5%和10%的下調。

2015年,退坡機制又要求2017年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對新能源汽車相關車型進行下調,其中,從2019年開始,在2016年的基礎上下調比例將達40%。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也開始由政策驅動型向市場驅動型轉變,私人主動購買的比例進一步擴大。

不可否認,補貼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數據統計顯示,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180萬輛,在全球累計銷量中超過50%。

今年2月,包括財政部在內的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在新的補貼方案中對電動汽車續航里程進行了區分:

續航低於150km的車型,不再享有補貼;

續航在150-300km之間的車型,補貼下調20%-50%不等;

續航在300-400km之間的車型,補貼上調2%-14%。

可見,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對所有車型並非「一棒子打死」,在高續航里程車型的補貼,是上調及鼓勵的。這意味著,在補貼逐漸退坡的情況下,續航里程已成為競爭核心。廠商想要爭取更多市場,加快技術升級、提高電池容量才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案。

有業內人士透露,「一般續航里程的新能源汽車明年全國補貼將下降到1.8萬元,而地方補貼或將完全取消。」

補貼政策相繼放緩,對於這些正在成長期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來說,到時候了嗎?


「潮水」退去,新能源汽車當自立

截止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超過340萬輛,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超過了180萬輛。新能源汽車熱銷的局面和造車新勢力的不斷湧入,新能源汽車看似已經度過了市場培育階段,政府這時「放手」也合情合理。

美國喬治亞州共和黨眾議員查克·馬丁在提出撤銷新能源汽車補貼時就表示,當年喬治亞州看到市場需求制定了稅收政策,但如今該州的補貼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售價仍然顯高,車企又希望銷量不變,那麼就必須考慮縮減成本。

但事實或許並非如此。新能源汽車製造廠商儘管獲得了一定程度上市場的認可,但認可是一回事,沒有了政府的補貼能否靠自己盈利又是另一回事。新能源政策補貼退坡影響包括消費者的購買熱情、資本的投資等多個方面。這對於新能源汽車廠商來說銷量、利潤、融資、乃至股價等都將受到影響。

其中,銷量的影響將是最直接和致命的。

眾所周知,汽車生產製造的產業鏈極其複雜和龐大,訂單銷量和其產線、供應鏈的成本等都有直接的關係。

以特斯拉為例,此前有媒體報道特斯拉每賣出一台車平均就要虧損8萬多美元,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其產能上不去,無法生產更多的車,為此,馬斯克不得不連續數日睡在工廠親自督工,提升Model 3的量產。量產上不去,也導致了其零件價格沒有辦法降低。

如今,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銷量再降低的話,特斯拉們面臨的將不僅是產能問題,還將是賣不出去的問題。畢竟,美國新能源補貼7500美元,達到了特斯拉Model售價的四分之一。

與此同時,除了「政策之憂」,特斯拉們無法盈利還在於「內部之患」。

不同於傳統車企,新能源汽車廠商在生產汽車之外,還需要更多固定資產的投入。包括建設充電站、充電樁、電池工廠等。

據悉,如果不考慮土地費用,建設50輛電動公交車更換電池服務的電池租賃站總投資達3000萬—4000萬,在已有停車場的基礎上建設30輛電動公交車充電的站點總投資金額為1000萬元。

截止2018年年初,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的充電站已經超過了1000個,國內小鵬汽車也計劃在今年於北上廣等地鋪設150座超級充電站。新能源汽車們僅僅在充電站上的投入就已經非常龐大。

因此,對於進行了以上種種投資後,才量產沒多久、產能還不足的新能源汽車廠商而言,即便出貨量超過了20萬,想要盈利還需要大量的訂單以及產能等方面的提升。更別提量產未超過20萬的新能源汽車廠家,在未來也必須要跨過這道坎。

但依靠政策並不是長久之計。國內外的新能源汽車廠家遲早要在政策的潮水退去之後自力更生,與同類產品、傳統汽車在同一市場中競爭。

今年,特斯拉在上海落地了新的工廠。其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表示,希望能平衡時間和資本支出,以最佳方式將Model 3的產能提升到每周10000輛。並稱會通過逐漸在當地採購和製造提升本地化水平,還直言在上海的本地製造對於其在中國的擴張和銷售至關重要。

無疑,特斯拉已經通過在上海建廠縮短其從製造到銷售的周期和成本、提升產能,同時還能避免進口關稅以更低的價格獲得中國更大的市場。


最後

一方面是造車新星的不斷加入,一方面是政策的逐漸退出,留給新能源汽車廠商的機會不多了,而如特斯拉、通用這樣已經站穩腳跟的車企,或許,也該自立更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微軟新品發布:surface 家族全線亮相,新成員智能耳機有驚喜
瓜子保賣:如何巧用物品增加車內置物空間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