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和心血管最舒服的相處方式:喂它吃這幾種「紅色」食物

和心血管最舒服的相處方式:喂它吃這幾種「紅色」食物

一提起秋冬,身體中不少部位都會打「冷顫」,其中就包括心血管。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受到寒流侵襲,心血管就會出現收縮、痙攣、血黏度增高,很容易拉響心血管疾病警報,堵塞全身健康通道。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十大致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常年處於首位。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提醒你預防心血管疾病要趁早,教你養成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好習慣。

受訪專家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郭小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馬根山

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李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幹部保健科副主任醫師 周志明

天津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 付金如

年輕人,當心你的心血管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定義,心血管疾病由心臟和血管疾患引起,包括冠心病、卒中、高血壓、心衰等。

國家心血管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達2.9億,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是城鄉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心血管病具有高發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及高醫療負擔的特點。

不少年輕人,雖然看起來很壯實、精力也充沛,但身體里的血管卻正在悄悄老化,慢慢失去彈性,很可能沒引起你重視的時候就給予致命一擊,新聞中年輕人猝死的事例屢見不鮮。

隨著社會競爭激烈加上上班族工作生活壓力大,過勞現象很普遍,接踵而來的諸如失眠、心情差、久坐、缺乏運動、飲食不規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直接導致心血管亮起紅燈。

以前心腦血管都是老年病,現在二三十歲的動脈硬化患者並不少見,發病年齡提前了二十年。心血管疾病正在呈現年輕化趨勢,更要引起重視。

破除心血管健康的8大謠言

謠言1:有心臟病家族史,一定會得心臟病。

廣義的心臟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疾病,其中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和某些心律失常疾病(如長QT間期綜合征)等與遺傳密切相關。

而冠心病僅具有家族聚集現象,同一家族的成員發病幾率相對較高,主要與高鹽、高熱量、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但不能絕對說有家族史的人就一定會發病。

謠言2:「好膽固醇」足夠高,可抵消「壞膽固醇」的不良影響。

膽固醇分好壞,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是一類可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能將血脂轉運到肝臟清除。

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主要負責將血脂轉送到外周。

如果LDL-C增高,不僅血漿總膽固醇升高,還會刺激體內合成膽固醇增加,進一步增加心血管風險。

所以,好膽固醇高一點對身體有益,但不能完全抵消壞膽固醇的壞影響。

謠言3:只通過飲食調節,可將壞膽固醇水平降至極低。

體內膽固醇30%來源於食物,70%由肝臟合成產生,因此僅通過調節飲食降膽固醇是不夠的。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如LDL-C超標,則應考慮在飲食控制和鍛煉的基礎上,遵醫囑服用他汀。

謠言4:得了高血壓肯定有感覺。

高血壓大多病情隱匿、進展緩慢,往往缺乏特異性癥狀,一般在體檢時才發現,日常易被忽略。

因此,如果發現血壓經常高於140/90毫米汞柱,或24小時血壓波動很大,就應該及早就醫。

謠言5:所有脂肪都有害。

脂肪提供熱量,分為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3類,需要區分好壞。

人造反式脂肪(部分氫化植物油)是壞脂肪,常見於烘焙食品和加工食品中,會導致LDL-C水平增高。

推薦攝入不飽和脂肪(如魚油),限制飽和脂肪,注意搭配好數量和類型。

謠言6:每周2~3小時劇烈運動能保證心血管健康。

運動因人而異,存在個體差異,如心梗患者劇烈運動易發生心衰。

美國心臟病學會推薦,每天40分鐘、每周4~5天的運動量較合適,大家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

謠言7:搭橋手術和支架植入會修復受損心臟。

搭橋手術和支架植入的目的是幫助心肌恢復血液供應。

打個比方,假如心臟是一塊麥田,給心臟供血的血管就像澆灌麥田的溝渠。

如果血管堵塞,血供不足,心肌就會受損,嚴重時發生壞死,就像乾旱所致的麥苗乾枯。

重新給麥田灌水能否拯救麥苗,得看麥苗的枯萎程度,同樣,搭橋和支架能否修復受損心臟得看心肌是否發生壞死,不能一概而論。

心肌已壞死,就不能從根本上恢復功能;若無壞死則可逆轉心肌活性。

謠言8:女性不用擔心心血管疾病。

肥胖和超重、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均需關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女性。

研究發現,女性絕經期後,雌激素水平會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可增加2~3倍;患糖尿病後,心血管疾病風險可增加8倍。

這筐紅色食物最養「心」

中醫養生理論講「五色入五臟」,紅色食物入心、入血,有利於補益腎臟,促進血液循環,因而多吃紅色食物對於保護心腦很有益處。

紅色蔬菜

西紅柿

西紅柿富含的番茄紅素可以降低血液脂質水平,阻礙「壞」膽固醇被氧化,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

顏色越紅越成熟的西紅柿番茄紅素含量越高,因此購買時最好挑選紅一些、軟一些的。

紅辣椒

紅辣椒中的辣椒素有調節脂質過氧化和保護心血管的功能。

但是辣椒素含量越高的辣椒越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飢餓感,提高食慾,肥胖者要少吃;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盡量不吃。

甜菜

甜菜根含有硝酸鹽,可以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的濃度,進而促進血管舒張,起到降壓的作用。

但甜菜的熱量在各種新鮮蔬菜中相對較高,有很多蔗糖,含量在13%~17%之間,因此其升血糖的速度較快,肥胖或者血糖高的人要少吃。

紅色水果和果乾

紅蘋果

果膠含量豐富是蘋果最大的營養特點,有助於降低血液膽固醇,此外,蘋果中的葉酸和維生素B對於心臟病的預防也很有作用。

但冬季氣溫較低,即使常溫保存的蘋果在食用時也會稍有寒涼之感,建議腸胃不好的人可以將蘋果蒸熟食用。

山楂

山楂富含的胡蘿蔔素、山楂素等三萜類烯酸和黃酮類能營養心肌,調節血清膽固醇、血壓和血脂。

但是山楂吃多了易刺激胃酸分泌,出現泛酸等不適癥狀,每天吃3~5個即可,也可以切成片晒乾後每天泡水喝。

紅棗

新鮮的紅棗富含維生素C和蘆丁,可以輔助降血壓,但冬季常見的還是干棗,棗在晾乾後,蘆丁含量變化很小,維生素C損失卻嚴重,只有鮮棗的5.8%(14毫克/100克)。

此外加熱對蘆丁的損失會較大,最好把干棗當零食,每天吃一把(40克左右,大的和田玉棗約3個,小的金絲棗約12個)。

枸杞

有研究表明枸杞中的枸杞多糖具有降脂、降壓功能,但枸杞性熱,吃得過多易上火,每天食用量最好控制在十幾粒,可以直接嚼著吃、泡水喝或熬粥。

紅色糧食

紅薯

紅薯的類黃酮含量和花青素含量豐富,有益心腦血管健康,但蛋白含量較低,不能完全替代主食,所以吃紅薯時要多搭配其他糧食和蔬菜。

紅豆

古代李時珍把紅豆稱作「心之谷」,它能清心火,也能補心血,富含的粗纖維有助於降血脂、降血壓、改善心臟功能。

其澱粉含量接近穀物,蛋白含量高於穀物,做成紅豆沙可以替代部分主食,搭配桂圓熬粥能滋養心脾。

紅色飲品

紅茶

相關研究證實,與不飲茶者相比,飲用紅茶的人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壓更正常,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也較低。

建議兩餐之間的白開水可以用紅茶替代,但不要太濃。

好習慣幫你遠離心血管疾病

除了飲食上注意少油少鹽,多吃紅色護心食物,還要做到以下3點:

1

運動

運動在預防心腦血管病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運動要注意的是,要達到一定的強度才有預防疾病的效果,但強度又不能過高。

運動時,心率要維持在「170-年齡」這個水平上。

2

定期體檢

腹部肥胖7、8年以上的人、糖尿病7年以上的人、高血壓的人、血脂高的人以及家族中有心腦血管病的人等,都屬於高危人群。

因此,對於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找有經驗的心血管專科醫師做體檢,將常規心電圖和運動心電圖作為主要檢查項目。

3

戒煙

香煙中含有的尼古丁等多種毒素,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血管痙攣,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和膽固醇升高,增加形成血液凝塊的可能,誘發動脈粥樣硬化。

粥樣硬化斑塊一旦破裂或脫落,會在短時間內堵塞血管,導致急性心梗或腦中風,嚴重危及生命。

長期吸煙會誘發冠心病、心律失常及房顫等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冠心病,且被動吸煙者也會受到極大傷害。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這11道測試題,或許能看出你離「老痴」有多近
拒絕孩子近視升級,護眼攻略看這裡!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