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有一種筵席凡參與者皆能陞官,不過有清一代能吃上的僅177人

清代有一種筵席凡參與者皆能陞官,不過有清一代能吃上的僅177人

清代的科舉制度是國家選撥人才的主要途徑,為了讓高中的舉人、進士們能感受到讀書帶來的榮譽,朝廷按例要舉辦大型宴會宴請這些獲得功名的讀書人。清制:文鄉試中舉人者得赴鹿鳴宴;武鄉試中舉人者得赴鷹揚宴;文進士得赴恩榮宴;武進士得赴會武宴。

清代有一種筵席凡參與者皆能陞官,不過有清一代能吃上的僅177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以上所說的四種科舉筵席便是清代科舉士子們的夢寐以求的盛宴,能夠赴宴證明他們已經獲得當官入仕的資格。而且,在六十年後,朝廷還會組織當年的舉人、進士們參加盛宴,即重赴鹿鳴宴、恩榮宴。本文仔細講一講鹿鳴宴。

「鹿鳴」源自《詩經》中宴請賓客的篇名,後指皇帝招待錄取者的宴會。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明清,吳榮光在《吾學錄》中說:「鄉試及恩科中式舉人,六十年後重逢鄉試之期,由督撫奏請重新與本次鄉試中舉者共赴鹿鳴宴,稱為『重赴鹿鳴宴』」。重赴鹿鳴宴為清代所特有的優待老年士子的舉措。

清代有一種筵席凡參與者皆能陞官,不過有清一代能吃上的僅177人

不過話又說回來,朝廷儘管有心,可是要活到重赴鹿鳴宴的那一天也得靠命,按照清代舉人中舉的平均年齡24歲來算,那麼要重赴鹿鳴宴至少要活到80多歲,在那個時代,能吃上這樣一頓飯絕對不容易。

據《 清會典事例》、《清實錄》記載,清代有177人曾重赴鹿鳴宴。按照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的時間來算,平均每次不到3人。由此可見,能吃上這頓飯,不僅能滿足極大的虛榮心,而且還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最初時規定:三品以上大員,無論是現任還是在籍,凡遇花甲再周,應重赴鹿鳴宴者,由該省督撫專折陳奏。後來,隨著申請重赴鹿鳴宴臣工的增多,促使統治者採取一些措施予以限制。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發布上諭:「嗣後除三品以上大員,仍准專摺奏請外,其四品以下者,俱著該督撫咨報禮部。」

清代有一種筵席凡參與者皆能陞官,不過有清一代能吃上的僅177人

六十年後重逢鹿鳴宴實屬不易,統治者認為是「儒林盛事」及彰顯「昇平人瑞」的徵兆,因此比較重視,一般均給予批准。高年赴鹿鳴宴,皇帝為表尊老及顯示盛世太平之意,最經常的是給予賞賜加銜。這種榮典是從嘉慶十二年(1807年)開始的。

還有重赴鹿鳴宴賞還原銜的,如光緒五年,賞還休致光祿寺卿雷以誠原銜,准其赴鹿鳴宴。也有賞賜匾額的,如道光八年,准予休致大學士戴均元重赴鹿鳴宴的同時,賞給御書匾額。而且還有兩者並賞的,如道光二十九年,賞前任禮部侍郎杜鄂頭品頂戴,並加太子太保銜並賜御書匾額。

清代有一種筵席凡參與者皆能陞官,不過有清一代能吃上的僅177人

到了清末時,朝廷已經無力舉辦重宴鹿鳴宴,只是告知某某人鄉舉重逢,之後給予加銜等待遇而已,而不再有重與鹿鳴宴的字樣。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因為鄉試重逢,賞給四川在籍翰林院編修伍肇齡侍講學士銜,前任江蘇江陰知縣沈偉田三品封典。

清代對重赴鹿鳴宴頗為重視,一定品級的大員均需上謝恩折,沒有奏事權者往往找別人代奏。如嘉慶十五年(1810年),八十四歲的原任貴州貴西道趙翼、八十歲的原刑部郎中姚鼐,分別賞給三品頂戴和四品頂戴,並准重赴鹿鳴宴。二人感激涕零,分別上折謝恩。

清代有一種筵席凡參與者皆能陞官,不過有清一代能吃上的僅177人

除了重赴鹿鳴宴外,像重赴鷹揚宴、恩榮宴、會武宴朝廷也基本上採取賞賜頂戴,御書匾額等方式予以獎勵。不過,清代的進士中式年齡比中舉的平均年齡更高,因此能有幸參加重赴恩榮宴的人少之又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此官名唐宋時極為尊貴,明朝時成了七品小官,清朝時索性就不用了
順治諸皇子中,此人也可繼承皇位,可他說了四個字便讓給了玄燁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