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用佛法去應酬——給所有誤解佛法的人

用佛法去應酬——給所有誤解佛法的人

一直以來,凡是與佛沾邊的東西,大家心中大多數會浮起:

清規戒律,清心寡欲,不吃人間煙火等等。

其實,佛法,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王子,也就是後人尊稱為釋迦牟尼,

在經過了前半生的極度奢華生活之後再苦修而開悟後的思想結晶。

俗話說:道不遠人。

試想,一個歷盡紅塵後而得的思想結晶,

會是一個死板東西嗎?

會不吃人間煙火嗎?

會避開紅塵嗎?

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在世時僧團的生活方式是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

泰國、斯里蘭卡的出家人還是托缽,他們不吃素,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

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國的佛教徒吃素(漢傳佛教地區)。

除中國之外,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是吃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

這是佛在戒律里說的。

其實,即使是中國佛教,僧侶的全面素食(禁斷酒肉)也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將近五百年以後的事,

而一手導演此一佛教史上劃時代事件的關鍵人物則是南北朝時的梁武帝。

說起用佛法去應酬,先拿佛法中的「無相」說一下:

說起「無相」,可能很多人想起的是佛家的功夫:無相神功!

要不就是想起《金剛經》中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其實「無相」就是破「我執」,也就是說不要執著一種「相」。

這樣說是不是有點像世俗中說「成熟」的樣子?

當然,「無相」高出「成熟」N個級別。

就像有些人,一看就很「清高」。

那 「清高」就是他的「相」,而且他有且僅有這一種「相」。

有些人,一看就很世故,像用萬年油炸出來的「老油條」。

那「老油條」就是他的「相」,他也是有且僅有這一種「相」。

當一個人只有一種「相」,那就不是「無相」。

佛是可化身萬千,也就是說他的「相」多到你數不清,所以才是「無相」。

這個「無」,其實說得高度再低一點就是「無窮」的另一種表達。

佛是很活潑的,他從不會死板,如如不動的一顆慈悲之心也會化身怒火明王。

因為他沒有一種固定的「相」。所以他不會只有一張「死人臉」,他還會有「笑人臉」。

就像我們的國粹「變臉」一樣。

當然,佛無論怎樣變相,他的內心是如一的 「如如不動」。

就像我們世人常說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但我們別只顧著「酒肉穿腸」,重點是心中的佛祖不能抹去了,要如如不動。

一代高僧鳩摩羅什在被迫娶妻生子,但他在佛法上的高度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那說到用佛法去應酬溝通,

比如一個教授和一個農民工溝通。

假如溝通不順暢,那肯定是教授的問題。

因為農民工的水平高度就在那,

而教授的水平高度高出農民工若干倍。

兩人的溝通,農民工是無法短時間拔高自己的高度去適應教授的高度,

那溝通不順暢,就是教授說出來的話無法降低高度與農民工一致,這就是教授的問題。

這就是教授執著「我相」。

一個人最厲害的高度不是他有多高,而是你不知道他有多高。

他與高人一起的時候,他是高人那麼高;

他與低人一起時,他的高度是低人那麼高。

他可高可低,所以他是「無高」。

這才是最可怕的,相當於武俠中的「無招」

這就是用佛法中的「無相」去溝通的表現。

佛法中的「相」就相當於我們生活中的「場合」。

此處為何相?也就是現在這裡是處於怎樣的「場合氣氛」?

為「何相」,那我們就顯「何相」。

降低N個檔次來說,就是「看什麼鬼,就擺什麼齋」。

觀音菩薩既有端莊,也有嫵媚的化身。

在用「無相神功」之時,記得謹守心中的「清明」如如不動。

這就是佛法中的另一個「明心見性」的「清明」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ugo洪 的精彩文章:

TAG:Hugo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