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與皇帝同年同月同日生,曾情同手足卻相愛相殺,徒留一闋悲歌…

他與皇帝同年同月同日生,曾情同手足卻相愛相殺,徒留一闋悲歌…

對一個人而言,

自己最好的朋友當上了皇帝,

是好事,

還是壞事?

作為政治動物的帝王和臣子,

是否也有尋常人所惜取的一生之誼?

都言「苟富貴,勿相忘」,

可最終為何你無情,

我無義,

淚目相怨?

01

天作之誼:我的發小是皇帝

公元前256年,

秦滅周王。

此時,

後來成為秦始皇的嬴政剛剛三歲,

作為質子之後,

和母親避居於趙國邯鄲。

一日,

楚國豐縣中陽里的兩戶人家,

先後傳來嬰兒降生的響亮哭聲。

同迎弄璋之喜,

對於小山村而言是一件大事,

村民抬羊提酒,

紛紛來賀。

而本就是好友的劉太公與盧太公自然也喜不自禁。

這兩個孩子,

一個起名劉季,

一個起名盧綰。

光陰荏苒,

很快,

劉季與盧綰已到總角之年,

這對自幼親密無間的小夥伴又一同被送到當地學者馬惟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

劉季聰穎頑劣,

讀幾頁書就心下長草,

先生一不留神,

他就溜出去上山瘋跑或者下河捉魚。

而盧綰則為人憨厚,

如同小跟班般跟在劉季的屁股後面。

近弱冠之年,

劉季(後稱劉邦)遊手好閒、不務農事、任俠豪爽,

儼然已成鄉里的「問題青年」,

甚至常常惹下禍事,

被官府通緝捉拿,

而盧綰,

依然如兄弟般追隨劉季東奔西走,

不離不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

在距離他們故鄉不遠的蘄縣大澤鄉,

冷雨夜離的一聲怒吼,

點燃了秦末天下大亂的烈火。

滄海橫流,

方顯英雄本色。

「小混混」劉邦在紛亂之世展露出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華,

並漸成大勢。

當然,

劉邦的成功之路絕非坦途,

期間也曾屢陷困厄乃至險境,

而盧綰,

一如既往,

始終伴其左右,

既無異心,

更無怨言。

若論才華功勞,

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光芒自然更為璀璨,

但若論親近信任,

則無人能與盧綰相比——

盧綰同時擔任著劉邦的「貼身內衛」、「大內總管」、「知心兄弟」三重角色,不但要將劉邦的飲食起居安排妥帖,還要負責近身保護劉邦的安全,更要在劉邦遭受挫折,意志消沉之際為其打氣鼓勁。

而劉邦對於盧綰,

亦自然不薄。

先封將軍,

又封太尉,

再封長安侯。

看到盧綰無甚軍事才能,

更無甚軍功,

劉邦做起了「導演」——在擊敗項羽後,讓盧綰率軍收拾殘局獲取軍功,還讓另一名將輔之,唯恐有失。

此間用心良苦,

令人感懷。

天下平定,

大封群臣時,

劉邦更是強烈暗示文武群臣舉薦盧綰,

結果盧綰被封燕王,

成為漢初七大異姓王之一。

在七王之中,

盧綰可能才華最弱,

功勞最小,

然恩寵一時無雙。

須知,

劉邦其人心胸偏狹。

只因當年去大哥家蹭飯,

曾遭大嫂白眼,

劉邦竟一直記恨在心,

成為皇帝後竟封大哥之子劉信為「羹頡侯」,

作「敲飯盆(沒飯了)」之諷,

成為笑談。

兩相比較,

劉邦對盧綰之情,

更顯難能可貴。

02

友盡悲歌:怨隙一生誤終身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陳豨在代地起兵反叛。

劉邦出兵平叛,

命燕王盧綰於東北部側擊叛軍。

陳豨派人向北方的匈奴求救,

盧綰知道後也派部下張勝出使匈奴,

欲詐稱陳豨已敗,

阻止匈奴干預。

張勝抵匈奴後,

偶遇逃亡於此的前燕王臧荼之子臧衍

(當年盧綰就是代替了臧荼當上的燕王)。

身懷國恨家仇,

臧衍心生惡意,

他對張勝分析道:您之所以受到燕國重用,是因為您熟悉匈奴事物。而燕國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各方諸侯不斷叛亂,劉邦需要有幫手。如果燕國幫著劉邦把陳豨消滅了,鳥盡弓藏,下一個恐怕就輪到燕國了,而如果戰爭持續不斷,燕國始終有其價值,方可長久存續啊…

張勝對此離間之辭竟深以為是,

遂暗中挑撥匈奴攻燕,

大大緩解了陳豨的壓力。

盧綰對張勝之行徑本來非常惱怒,

並奏請皇帝欲滅其滿門。

但是待張勝從匈奴歸來,

將實情道白之後,

盧綰卻動搖了。

於是命張勝繼續與匈奴保持聯繫,

並派范奇去勾連陳豨,

欲借戰火延綿而自保。

他與劉邦歷經幾十年風雨洗鍊,

原本看起來堅不可破的情誼,

也正是在此時,

裂痕乍現。

第二年,

漢軍再平淮南王英布之叛,

樊噲順道攻殺陳豨。

陳豨副將投降,

將盧綰私通陳豨之事告發。

此時的劉邦,

斷然不信盧綰會背叛自己,

便召其進京,

而盧綰託病不往。

劉邦再派辟陽侯審食其,

御史大夫趙堯等人去請,

盧綰仍閉門不出,

再度拒絕。

其實,

盧綰的驚懼與決絕,

並非無緣無故。

劉邦對功臣的態度,

確實令人齒冷。

盧綰曾哀嘆:韓信慘死,彭越被殺,當年被封的七個異姓王里,唯余我和長沙王吳芮。如今皇帝病重,呂后專權,總欲盡除我等功臣而後快,不知道哪天,就會輪到我啊……

這些怨言不脛而走傳入劉邦之耳,

恰此時又有匈奴降將告發盧綰一直派張勝與匈奴暗相往來。

劉邦痛惜不已,

確信盧綰已反。

於是,

派樊噲周勃等攻打燕國,

劉盧之誼,

至此徹底決裂。

而盧綰之叛,

如同一把刀子,

在漢初迭起的反叛風潮中最令劉邦神傷心碎,

因此,

殺白馬而與大臣誓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

是為白馬之盟。

其實此時的盧綰,

也依然心念舊情,

他面對漢之大軍,

幾乎未做反抗,

而是帶著家屬部屬逡巡於長城之下,

想等劉邦病癒,

親自進京謝罪。

他始終相信,

二人發小情深,

沒有什麼解不開的心結。

然而,

老天沒有給他這個最後的機會。

當年四月,

劉邦遽逝,

這對好兄弟最後的和解之門,

就此永遠關閉了。

盧綰聽聞劉邦死訊,

痛哭流涕,

悲痛不已。

只好帶著部下逃亡匈奴,

獲封東胡盧王。

在匈奴寄人籬下的盧綰並不快樂,

故國之思,

故人之情,

始終縈懷從未將息。

一年多後,

他亦憂憤而死。

魂歸酒泉,

去追那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劉三兒兄弟……

而盧綰的家人,

歸漢之心從未改變,

其妻兒曾逃出匈奴回歸大漢,

到了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

盧綰之孫盧他之以東胡王身份降漢,

被封亞谷侯。

至此,

盧氏一族,

經歷一波三折,

再度重歸故園。

03

番外:友誼小船的翻覆,

最大的受益者竟是他

劉邦與盧綰的相愛相殺,

令人不勝唏噓。

但卻成就另一個小人物的裂土封王之路。

在盧綰逃亡匈奴之時,

他的部將衛滿沒有隨其北奔,

而是帶著一千多人向東越過遼東與朝鮮之界浿水

(今朝鮮大同江),

進入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君主哀王箕准對衛滿非常信任,

封其高官,

並將西部"上下鄣"的方圓數百里土地為其封地,

寄望衛滿守護西部邊境。

而衛滿卻包藏禍心,

不斷擴張實力。

公元前194年,

衛滿詐稱漢朝大軍來襲,

請求勤王。

箕准不知陰謀,

引狼入室。

衛滿趁機率軍向箕子朝鮮的都城王險城(今朝鮮平壤)猛攻,

血戰之後,

始告攻克。

箕准帶領身邊數千人從海路逃往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地區。

衛滿鳩佔鵲巢自立為王,

定都王險城,

建立衛氏朝鮮,

傳承三代,

享國祚凡80餘年,

後為漢武帝所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她失身做妓女,卻像少女一樣乾淨
風流才子那麼多,奉旨逛青樓的只有他一個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