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醫臨床免疫之新思路篇—2018中醫臨床免疫交叉學科前沿論壇

中醫臨床免疫之新思路篇—2018中醫臨床免疫交叉學科前沿論壇

導語:由生物谷舉辦的2018(上海)中醫臨床免疫交叉學科前沿論壇,將於2018年12月14-15日在上海召開。


來源:梅斯醫學

由生物谷舉辦的2018(上海)中醫臨床免疫交叉學科前沿論壇,將於2018年12月14-15日在上海召開。論壇邀請了國內知名的中醫中藥免疫和臨床方面的專家學者,企業管理層人員,進行報告和討論,旨在展現中醫免疫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最新前沿,同時分析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探討應對策略,共同推動中醫免疫學科建設、臨床應用的發展。

會議時間:

2018年12月14-15日

會議地點:

好望角大酒店(上海徐匯區肇嘉浜路500號)

會議議題:

中醫改善免疫應答進展

- 中醫調控腫瘤微環境

- 免疫細胞代謝重編程與中醫干預

- 中醫與腫瘤微環境免疫重置

- 中醫與免疫細胞表達譜

- 腫瘤微環境下的中醫炎症調節

- 不同治則中藥免疫調節機制

中醫輔助免疫調節進展

- 中醫與癌症的免疫正常化治療

- 中醫與腫瘤適應性免疫逃逸

- 中醫免疫的選擇性調節與雙向調節

- 腸道微生態免疫及中醫干預

- 傳統中藥與免疫系統重建

- 中醫自身免疫調節新機制

中醫結合腫瘤免疫治療的範式

- 中藥與PD-1/L1聯合用藥臨床價值

- 協同治療的病理基礎與癥候分類

- 中醫協同腫瘤免疫治療的階段

- 中醫協同腫瘤免疫治療的方式

- 中醫結合腫瘤免疫的不良反應考量

- 中醫協同腫瘤免疫治療案例

中醫免疫臨床試驗與研究進展

- 中醫免疫效果評估的標誌物開發

- 中醫免疫真實世界臨床大數據研究

- 中醫免疫臨床試驗項目管理

- 中醫免疫證據思路與邏輯

- 中醫免疫臨床試驗風險因素

- 臨床試驗統計學難點與應對策略

大會主席

程曉東 教授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

個人簡介

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臨床免疫研究所所長;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獲得者,美國The Atlantic Institute of Oriental Medicine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國University of Joseph Fourier客座教授、研究生學位答辯委員會專家委員,美國免疫學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交叉學科「中醫臨床免疫學」學科帶頭人。

1996年獲復旦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97年中國科學院博士後;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副研究員;2000年起,任德國國家科學院Max-Planck客座科學家、「馬普學者」,美國Thomas Jefferson大學、Wisconsin州Milwaukee醫學中心血液研究所、Rutgers University研究科學家(Faculty);2009年起,任同濟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子和細胞免疫學實驗室主任、《免疫學》與《基礎免疫學》課程負責人、國家級「中醫大師傳承人才培養計劃」(中醫大師班)主任。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出版基金委、留學基金委、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教育部科技進步獎、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霍英東基金獎、上海市科學基金項目等評審專家。主持和承擔過美國NIH項目、德國Max-Planck項目、歐盟第七框架計劃、中國「攀登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面上和青年項目、中國科學院基金項目、上海市人才發展基金資助計劃等科研項目。榮獲德國Max-Planck Society基金獎、教育部「春暉杯」創新一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中管局基礎研究二等獎、上海市科技「啟明星」等榮譽。主要研究領域包括:1, 神經免疫網路調控的細胞分子機制;2, 腫瘤免疫與靶向治療;3, 中醫藥治療自身免疫病、腫瘤、感染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及新葯開發應用。

嘉賓陣容

嘉賓摘要

成澤東 教授

遼寧中醫藥大學

成澤東,女,教授,1974年出生,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遼寧省針灸學會副會長、中國針灸學會小兒推拿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間中醫藥開發協會軟組織診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針灸學會青年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分支常務委員,中國針灸學會經絡分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灸療分會委員。主編學術專著14部,副主編教材3部,參編教材多部。現主持國家自然基金1項,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1項,省級課題多項。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2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6項,瀋陽市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2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SCI收錄4篇。曾被應邀至台灣、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地講學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被評為遼寧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 獲第八屆遼寧省青年科技獎,入選「遼寧省高等學校傑出青年成長計劃」,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優秀人才」,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瀋陽市高層次人才等。

演講題目

《腸道微生態與免疫及中醫干預》

演講摘要

腸道菌群具有維持腸黏膜屏障,參與免疫系統的建立及調節,合成重要維生素,以及抗炎症、抗腫瘤等一系列重要作用。腸道是機體與外界環境接觸最為密切的組織之一,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近年來的許研究提示,腸道內複雜的微生物群落和人體的免疫系統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腸道菌群不僅在腸道黏膜免疫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影響全身免疫系統,在人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較為重要的作用。一旦菌群失調,則會導致人體免疫系統、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相應的病理性改變。腸道菌群既能調節機體的先天性免疫,又能通過細菌本身和其代謝產物刺激機體的獲得性免疫應答。腸道菌群的失調可能導致機體免疫機制的異常。

中醫藥在調節免疫機制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中醫整體觀與腸道微生態中生物環境統一論,陰陽學說與腸道菌群的平衡失調論,扶正祛邪理論與徵生態調節論的相通之處,為二者的相關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腸道微生態與之相應的生理與病理性變化,則為其內涵的現代化解讀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杜美蓉 研究員、主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重點項目獲得者、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市浦江人才、美洲生殖免疫學會理事,上海免疫學會生殖免疫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中國免疫學會生殖免疫分會委員兼秘書長、中國生理學會生殖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師學會整合醫學分會委員、《生殖醫學》雜誌編委。長期從事母-胎免疫調節機制研究及其相關臨床工作,擅長反覆自然流產、IVF-ET反覆著床失敗、不孕症、PCOS、卵巢早衰等生殖內分泌免疫調節相關疾病的中西醫結合的診斷與防治。以第一/通訊作者在Trends Mol Med,Blood、Science Signaling、J Immunol等發表SCI論文33篇,累計影響因子138.922,部分研究成果被Nat Rev Immunol引用與述評,主持NSFC重點項目、NSFC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等7項;省部級項目7項;作為大會秘書長與共同主席組織第38屆美洲生殖免疫學大會;明治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以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母-胎免疫調節機制及其臨床應用研究」獲2014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

演講題目

《母-胎免疫調節機制研究及其中西醫臨床應用》

演講摘要

正常妊娠可視為成功的同種半異體移植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母體免疫系統不攻擊攜帶父系抗原的胚胎,反而形成免疫耐受,顯然是違反免疫學原理的唯一例外,多種假說解釋「母-胎免疫耐受」這一重要的生命現象。我們課題組研究顯示:妊娠建立和維持的過程中,母-胎之間通過多層次互作與對話,調控胚胎滋養細胞的分化與胎盤發育,並誘導母-胎免疫耐受。其中胚胎來源的滋養細胞在妊娠的適應性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調控母-胎免疫應答的不同環節,介導子宮局部免疫細胞亞群的來源、分化與功能,揭示了母-胎間錯綜複雜的調控網路,確定了滋養細胞的主導作用;以共刺激/抑制信號為切入口,解析了蛻膜免疫細胞對胚胎抗原特異性耐受的分子機制;進一步發現了滋養細胞功能促進劑—選擇性免疫抑製劑環孢素A(CsA),並解析其新的藥理機制:雙相調節母-胎界面,維持正常妊娠,探討了改善病理性妊娠結局的新策略、新機制。同時我們關注傳統醫藥在母-胎關係調節中的作用,挖掘一系例中藥提取物,用於未來臨床反覆著床失敗、反覆自然流產、妊娠併發症的分型與防治。

郭剛 主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以嶺醫院

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北醫科大學附屬以嶺醫院風濕病2科主任,硬皮病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抗風濕病聯盟常委、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常委、京津冀風濕共同體學術指導專家,河北省中醫風濕骨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河北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評審專家、硬皮病臨床與研究國際協作網(inSCAR)首屆執行委員,國家第三批中醫優秀研修人才,石家莊市青年名中醫,石家莊市「十百千人才工程」衛生計生人才,《風濕病與關節炎》編委和審稿專家。主編專著1部,參與編寫6部,發表論文42篇,作為主要研究者參與完成國家科技部國際協作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主研省級課題4項,獲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石家莊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演講題目

《參麥開肺散治療肺纖維化的作用機制研究》

演講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體內、體外實驗探索參麥開肺散治療肺纖維化的作用機制。

結果:體內實驗: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博萊黴素可明顯誘導小鼠肺組織纖維化的發生,ECM相關基因、膠原蛋白含量及蛋白質氧化損傷產物均顯著增高,抗氧化相關基因表達水平顯著降低;而給予參麥開肺散、乙醯半胱氨酸治療後,小鼠肺纖維化得到明顯緩解,上述相關指標接近正常水平。體外實驗:TGF-β處理NIH/3T3成纖維細胞,可明顯誘導細胞纖維化反應發生:細胞中ECM相關基因、氧化相關基因、膠原蛋白大量表達,蛋白質氧化損傷產物3-NT、膠原啟動子區SBE活性過表達,Smad3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TGF-β處理NIH/3T3成纖維細胞可顯著降低抗氧化基因細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xtracellular superoxide dismutase,Ec-sod)表達;而用1mg/ml參麥開肺散干預後,上述相關指標接近正常水平。

結論:參麥開肺散在體內外纖維化模型中均可抑制膠原的合成,並且可以通過調節氧化/抗氧化平衡而發揮抗纖維化作用,且參麥開肺散作用優於乙醯半胱氨酸。此外,體外實驗表明參麥開肺散也可通過抑制TGF-β通路發揮抗纖維化作用。

朱詩國 研究員

上海中醫藥大學

醫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講席教授,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細胞治療質量控制與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免疫學會中醫藥免疫分會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委員,亞太醫學生物免疫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基礎免疫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會員。1995年畢業於湖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腫瘤研究所,獲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先後在霍普金斯大學新加坡分校、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科研研究員和副研究員工作;2012年加入上海中醫藥大學任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腫瘤防治研究,聚集於研究傳統中醫藥在腫瘤微環境重建和NK細胞免疫調控與治療中的作用與分子機制。在Autophagy、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Blood等國外專業期刊發表SCI研究論文20餘篇;其自主研發的人類NK細胞大規模擴增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局的發明專利授權,並已進入臨床醫學轉化與應用。

演講題目

《傳統中藥與癌症免疫重建及NK細胞免疫治療》

演講摘要

癌症是一種因虛致實,本虛標實的全身性疾病,是癌細胞與機體免疫系統長期鬥爭的結果。傳統中醫藥在癌症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在癌症免疫重建及NK細胞免疫治療中的作用與機制仍不清楚。我們根據中醫扶正治癌思想和現代腫瘤免疫編輯理論,對傳統中藥及其有效成分在癌症防治中的作用與機制進行了探討。我們發現金復康口服液能夠顯著降低Treg和MDSC在肺癌患者血液中的比例;玉屏風散能夠通過增強NK細胞功能和促進巨噬細胞極化延緩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細胞腫瘤生長,延長荷瘤小鼠生存時間;澤漆湯能夠減少NSCLC腫瘤微環境內MDSC浸潤;米仔蘭活性成分楝醯胺能夠通過抑制自噬阻斷腫瘤細胞免疫逃逸,從而增強NK細胞對NSCLC細胞的殺傷。 這些研究對於初步揭示了金復康口服液等中藥復方和楝醯胺等有效成分在NSCLC免疫重建和NK細胞免疫治療中的作用,豐富了傳統中藥治療癌症的理論內涵,為傳統中藥新葯研發提供了重要線索。

初步日程

註冊收費

大會聯繫人

何春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梅斯醫學MedSci 的精彩文章:

JAHA:迷宮手術與二尖瓣手術同時進行後的病竇綜合征
CELL:清華研究人員發現疫苗佐劑的可成藥靶標

TAG:梅斯醫學Med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