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慕尼黑協定》的恥辱和警示

《慕尼黑協定》的恥辱和警示

原標題:《慕尼黑協定》的恥辱和警示


1938年9月,德英法意四國在慕尼黑簽署了一份「和平協定」,活生生地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也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在歐洲政治辭彙中,「慕尼黑」成為懦弱與出賣的代名詞。


歡呼和平的聲音極其短暫,一年之後,連那些親手簽定協定的人也深深感到了那份恥辱。


法國總理達拉第回到巴黎前,他感到羞恥,準備接受媒體和民眾的抨擊,但巴黎市民用掌聲和鮮花迎接了這位帶來和平的「英雄」!


英國首相張伯倫遠比達拉第坦然,捷克斯洛伐克是什麼?張伯倫說:一個我們極不熟悉的遙遠國度。

如果能讓大英帝國避免傾家蕩產,那出賣有什麼大不了的?


張伯倫是《慕尼黑協定》主要推手,英國不認為自己違背契約,因為布拉格不是倫敦盟友,英國沒有義務出兵保護它。


更可恥的是法國,巴黎和布拉格有同盟條約,隨後莫斯科與布拉格有同盟條約,但蘇聯出兵的前提條件是法國先履行承諾(下面再講)


結果法國什麼也沒有做,斯大林完全有理由相信,英法出賣捷克斯洛伐克不完全是出於懦弱,而是付給希特勒酬勞,換來德軍鋒芒轉向東方。


綏靖主義,並不是在1938年才出現的,而是一直存在。


世界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拖向全面戰爭的?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聯合國)坐視不管。


1932年,日本侵略中國內蒙,並進攻上海,它們輕描淡寫。


1933年,希特勒上台,瘋狂迫害德國共產黨和社會黨人,它們保持沉默。


1934年,奧地利成為半法西斯政權。

1935年,德國宣布廢除《凡爾賽條約》並奪回薩爾地區,退出國聯。


1936年,義大利也躍躍欲試,進攻衣索比亞,追隨德國退出國聯。


同年,德國收復萊茵失地,並協助西班牙軍隊發動政變,掀開了西班牙內戰序幕。


1937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9月英法簽下了《慕尼黑協定》,希特勒輕輕鬆鬆笑納了蘇台德地區,第二年,全面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軍進攻波蘭,歐洲陷入全面災難,希特勒將《慕尼黑協定》撕成碎片扔在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臉上。


……


一邊是野心勃勃,得寸進尺的德國,一邊是既懦弱懼戰,又精於算計的英法。


在英國眼中,歐洲危機最佳解決辦法是誘發德俄開戰,無論誰死誰活,都是一件好事,所以,無論蘇聯外長李維諾夫如何呼籲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英國都置之不理,今天歐洲集體安全成了它們口中念念不忘的東西。


英法不必去抱怨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所有外交努力徹底失敗後,斯大林唯一選擇就是自保。

《慕尼黑協定》的本色,早在918事變時就已經出現了,中國作為國聯成員,相信有國際公理存在,結果呢?調查團只是逢場作戲,在上海設宴款待他們的是日本人(我連宴會的中英文菜單都有)。


英法有許多妥協理由,比如一戰之後的社會恐戰情緒,民主世界嘛,恐戰說成「反戰」就高大上了。


英國說自己不能再打了,法國寄希望於馬其諾防線,它們覺得血條只剩一格,追求和平沒有錯,但面對一個瘋子還抱著和平幻想,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戰爭的降臨。


《慕尼黑協定》前前後後發生的事情,足以警示今天的歐洲,甚至全世界。


歐洲與蘇聯


蘇聯是歐洲威懾納粹德國最強大力量,但西方一再拒絕與蘇聯結盟,搬掉了希特勒心裡最大一塊石頭。


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歷史事件的脈絡,稍微梳理一下:


1934-1938年,斯大林在尋求歐洲集體安全。


1935年,蘇聯加入國聯,預示著蘇聯外交政策出現重大轉變,主動向西方示好,根據列寧思想,國聯是「強盜窩」,是帝國主義分贓之地。斯大林應時而變。


1936年-1938年,西班牙內戰英法保持中立,任憑德國干涉,同時又警惕蘇聯態度,接著《慕尼黑協定》出台。

1939年3月,蘇共18大上,斯大林向英法發出最後呼籲,並準備與德國緩和的後手。


8月23日,德國外長里賓特羅甫在克里姆林宮達成《蘇德互不侵犯協議》。


1940年3月,斯大林拒絕希特勒發出的訪問柏林邀請。


1941年5月6日,斯大林成為蘇聯政府總理,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


納粹上台後,斯大林在頭一年,沒有公開評論過德國一句話,他在觀察:


一,納粹政權是否穩固?


二,希特勒是否繼承俾斯麥首相不與俄國為敵外交方針?


三,納粹的極端思想是否會成為德國總理希特勒的政策?


1926簽定的兩國中立友好協議,還在生效,希特勒成為總理後,1933年5年批准延長該協議。


斯大林這時候決不會刺激德國,因為他有重大的外交舉動--與美國建交。

1932年當選總統的羅斯福正式承認蘇聯政府,1933年11月美蘇建交,大大提高了蘇聯外交力量,日本在關東軍不敢過度挑釁蘇聯遠東地區。


1934年蘇共17大,斯大林講話發出重大信號,他對《凡爾賽條約》的評價有了微妙變化,十月革命以來,蘇聯一直是反對這個帝國主義條約的。


隨後,德國與波蘭簽定互不侵犯條約,印證了斯大林的懷疑,直到波蘭的畢蘇斯基元帥同意延長《蘇波互不侵犯條約》,他稍微安心了點。


這時,斯大林試探希特勒,建議蘇德共同保證波羅的海各小國安全和獨立,這裡是進攻蘇聯的走廊,但希特勒拒絕了。


斯大林在外交上變得更積極,但軍事警惕大大提高。


1934年,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建交,然後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之前,布拉格,布加勒斯特,索菲亞對莫斯科是抱有敵意的,所以,如前所述,巴黎才是布拉格的保護人,而且莫斯科願意以法國出兵為前提,保護布拉格,已屬不易。


因為納粹德國興起,每個歐洲國家都受到了神經折磨,一方面,幻想戰爭可以避免,一方面,又模模糊糊知道不可避免。


大國都害怕被孤立,蘇聯擔心英法跟德國結盟,反過來也一樣。蘇聯跟英法最大的不同的是:積極和平與消極和平。


斯大林希望建立一個聯盟,共同壓制希特勒。

張伯倫希望將戰爭爆發時間往後拖,用空間換時間,拆盟友的台,拆朋友的台,努力保持引誘德國進攻蘇聯的機會。


蘇聯吹響了集結號,英法相信綏靖紅利。


蘇聯在1935年加入國聯,表示它認可了凡爾賽體系,因為納粹德國比凡爾賽體系更壞,英法假裝聽不懂。


接著,斯大林建議先成立東歐互保聯盟,蘇聯,德國,東歐各小國簽定多邊協議,保證任何一國受到攻擊時,其它國家自動發起援助。


法國外交部長巴都,認為這是好事,法國又不用承擔責任,必須支持,沒想到波蘭跳出來反對,而且是與德國一起反對。


1935年,東歐地區性防務體系建議失敗後,斯大林尋求與英法結盟。


3月,英國內閣大臣艾登來到莫斯科,當時還不是外交大臣,只是一位低級別大臣。斯大林卻極為罕見為英國人親自主持了歡迎儀式,《天佑吾王》首次在蘇維埃俄國奏響。


但英國人只是探測一下蘇聯對德態度,沒有任何積極回應,同時,訪問柏林的是高級別大臣西蒙爵士。


5月,希特勒實行徵兵制。


法國嗅到一絲不祥的味道,賴伐爾總理和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來到了莫斯科,法國與蘇聯締結了盟約,同時蘇捷也締結盟約。

蘇捷盟約履行條件是法國出兵,然後蘇聯出兵,這樣捷克就安全了。


但法國人算計了斯大林,賴伐爾只是想用兩個盟約嚇唬希特勒,他根本不想履行盟約。


簽了約,又不想履行,怎麼辦?法國議會不批准條約,因此法國軍隊也不用跟蘇聯商談具體軍事防禦計劃。


政府簽約,議會拖著,這成了「民主」國家玩弄外交把戲的一慣套路,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希特勒會被嚇住?事實上他根本瞧不起這些詭計多端的政客。


當希特勒執意要收割蘇台德地區時,法國原形畢露,《慕尼黑協定》來了。


同時,英國懷疑蘇聯真誠度,它用自己的邏輯去推測蘇聯要扮演一戰的美國角色,要下山摘桃。


斯大林結盟努力是真誠的,不是出於對英法的友好,而是他已經感到德對蘇聯的嚴重威脅,這是一位政治家必須做的外交調整。


1936年6月,希特勒發表紐倫堡講話,公開說烏克蘭是德國的生存空間。


年底,德國,日本,義大利共同發表反共公約。

關東軍開始屢屢挑釁蘇聯軍隊,爆發多次衝突。無論是西還是東,蘇聯成了歐洲最孤立最有可能被夾擊的國家。


這個形勢英法心知肚明,所以,它們認為綏靖政策是完全對路的。


賴伐爾下台後,達拉第上台,但蘇法同盟仍是一紙空文,希特勒重裝武裝萊茵蘭,法國居然忍了。


法國是因為短視嗎?


德國大企業,普魯士主義的將軍們,納粹份子擰成一股繩,它們不僅要雪恥,而且野心在不斷擴大,誰在為他們的野心加油?綏靖主義。


歷史評論家從英法的軟弱和敵視入手剖析《慕尼黑協定》,但斯大林絕不會這麼看問題,他必須採取行動,避免英法成功地引誘德國進攻蘇聯。


對西方國家而言,本質上納粹德國是防禦布爾什維克影響的最強大屏障,當德國軍事力量急速提升時,它可以變成一把利斧劈向紅色堡壘。


張伯倫,達拉第,屁顛屁顛跑到慕尼黑幫助希特勒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後,斯大林的集體安全思路,變成了一個笑話。


捷法有盟約,捷蘇有盟約,蘇法有盟約,這三個盟約是捆綁的,法國卻忙著用盟友討好德國,達拉第一出手就毀掉三個契約。


英國,從法律角度看,它沒有任何義務保護捷克,但張伯倫是交易發起人,這是英國的歷史恥辱和尊嚴傷害。

斯大林在法國按兵不動情況下,不可能出兵捷克,但他馬上嚴厲警告波蘭人,不要入侵捷克,否則就是與蘇聯為敵。


但是波蘭軍隊還是入侵了捷克,拿走它們的贓物。


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還有一條沒有公開寫入的原則,就是要把蘇聯隔絕在歐洲之外。


不僅英法排斥蘇聯,連東歐小國也在對大毛熊高喊:呆在窩裡別動。


《慕尼黑協定》協定之前,波蘭已經斷然拒絕蘇聯軍隊過境援助捷克的可能性,不是因為害怕蘇聯,而是討好希特勒。


六架蘇聯戰機飛越羅馬尼亞上空,想對德軍施壓,法英都沒說什麼,羅馬尼亞也沒有說話,跳出來抗議的是波蘭外長貝克。


很長一段時間中,波蘭一直在用閑言碎語辱罵蘇聯,直到1939年9月。


1939年5月19日,英國下院舉行辯論,當時,大家都已經知道,單單一個捷克根本滿足不了希特勒的野心。


張伯倫在講話中仍然不願意跟蘇聯結盟,前首相勞合.喬治嚴厲批評張伯倫的政策,他警告,跟一戰一樣,同德國開戰離不開俄國軍隊。


張伯倫反擊說,當時沒有波蘭,德俄接壤,現在有了波蘭,如果讓蘇聯直接參戰,就會讓波蘭被蘇聯控制。


丘吉爾站了起來,他用無懈可擊的邏輯質問張伯倫:如果戰爭爆發,我們將肯定與蘇聯結盟,那麼現在結盟就可以防止戰爭爆發,首相大人你為什麼不提早這麼做呢?我不明白你的奧妙所在,以及拖延不決的原因。


巴黎和倫敦都錯過了最後機會,8月19日下午,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友誼之手,他接受了斯大林在蘇共18大報告中的暗示--蘇德開戰,兩敗俱傷。


8月23日黃昏,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與斯大林舉行最後會談,深夜,《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協議書籤定。


希特勒擺脫了兩線作戰的惡夢,斯大林要抓住一切時間提高蘇聯軍力,他們決鬥是遲早的事情。


接下來兩年,德國橫掃歐洲,法國潰敗,英國依靠英吉利海峽和皇家空軍苦苦掙扎。



《慕尼黑協定》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甩在英法臉上,出賣盟友,最終報應在自己身上。


《慕尼黑協定》是歐洲的恥辱,也是對今天歐洲的警示。


恥辱,是因為英法兩國將一份廉價的勝利恭恭敬敬的給希特勒送上門。


恥辱,是因為英法兩國將責任和義務拋之腦後,向惡魔獻祭。


恥辱,是因為英法兩國出賣弱者,回家卻心安理得,如釋重負。


恥辱,是因為英法兩國人民都在為可恥的出賣而吹呼,


警示,是因為這個世界還有霸權主義存在!仍然威脅著歐洲安全!


有興趣,再寫寫波蘭被滅後的歐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沙月光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沙特終於召喚大毛熊了,卡舒吉案要上第二季?

TAG:後沙月光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