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生在武夷山,長在武夷山,就一定會懂武夷岩茶?

生在武夷山,長在武夷山,就一定會懂武夷岩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文章發出去的時候,有人來留言:

我是武夷山人,我從小喝武夷岩茶長大,難道我還不懂武夷岩茶嗎?

一看這語言表達的邏輯,村姑陳就不願意再接話了。

這種不跟你在具體的論點上擺事實講道理,只用磚頭砸人的辯論風格,像極了中國家庭里的家長式作風。

列位看官小時候是不是經常遇到這種情況?

比如,老師用科學研究數據教會了你,隔夜菜容易滋生細菌,還容易生成大量亞硝酸鹽,危害健康,盡量不要吃。

然而,當你牢記老師教給你的科學知識,回家拒吃隔夜菜的時候,老爹的巴掌劈頭蓋臉拍上來:蝦扯什麼蛋?老子從小吃隔夜菜長大,你看老子生病了嗎?!!

這就是標準的中國式家長作風——跟別人辯論時,不是以理服人,不是用科學道理做論據,而是一味地用年齡和資歷來壓人,好像年齡和資歷,就是壓倒一切對手的唯一武器。

「老子吃了一輩子隔夜菜都沒問題,說明,那些證明隔夜菜有問題的科學依據,都是扯蛋。」

用自己的資歷和經歷,做為所有辯論的最終論據,這就是中國式家長作風型辯論選手的腦迴路。

與此相似的辯論界口頭禪還有:

鹹菜亞硝酸鹽超標?扯~我吃了一輩子腌鹹菜都沒生病!

米飯吃多了容易發胖?胡說!我吃了一輩子都沒胖過!

火鍋里的湯不能喝?誰說的?老子喝了一輩子都沒事!

每次遇上這樣的人,這討論就沒法子繼續下去了。

這明明是極端封閉的腦迴路,拒絕一切科學的、進步的觀點,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對所有的新學說,一律自動說「不」!

像這樣閉關鎖國、老子天下第一的態度,就沒什麼好溝通的了。

浪費時間。

《2》

戶籍所在地是武夷山的人,就一定懂岩茶嗎?

不一定。

如果生在武夷山,長在武夷山,就一定會懂武夷岩茶的話,那麼,下面這些理論,都會順理成章地成立:

比如,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從小吃大米長大的中國人,就一定會懂得種水稻。

比如,生在景德鎮,長在景德鎮,從小玩泥巴長大的景德鎮人,就一定會做瓷器。

比如,生在宜興,長在宜興,從小玩紫砂泥長大的宜興人,就一定會做紫砂壺。

比如,生在三亞,長在三亞,從小在海邊長大的人,就一定會捕魚。

比如,生做醫生的兒子,長大就一定懂得拿手術刀。

比如,生做樊噲的兒子,從小吃豬肉長大,就一定會殺豬。

比如,生做劉備的兒子,從小看親爹如何建立一個國家,就一定懂得怎麼當好一個皇帝。

........

事實上,稍微有點見識的看官,都能看出來,上述觀點,是根本不成立的。

這種邏輯,明顯是悖論。

把一個人的出生和成長環境里出現的一些事物,當成他長大後必然會擁有的本領,這種生搬硬套,是沒有事實根據的胡攪蠻纏。

這只是某些人,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時,苦於拿不出科學依據,而只能倚仗的殺手鐧——我是武夷山人,我就一定會懂岩茶,我從小接觸岩茶,接觸的時間比你長,我就懂得比你多!

無法在喝茶的技能值和品鑒水平上展示自己的專業性,唯有用自己「是武夷山人」這個身份,用自己「從小喝岩茶長大」這個資歷,來壓倒對方。

夜郎自大,黔驢技窮。

《3》

生為某個產品的本地人,對這個產品的了解程度,比普通的外地人多一點,這無可厚非。

比如,普洱人,對普洱茶的了解,就一定會比身為客家人的藍小笛多,不但多,並且不止多一點點。

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對瓷器的了解,對泥料和釉的了解,肯定比我們外地人要多。

至少,做為遊客的村姑陳李麻花,最初去景德鎮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去哪裡買瓷器,只能向酒店前台打聽,然後去商貿城亂逛。

而本地的士司機,就知道去哪個鎮,哪個村子,找誰,能買到第一手的,從窯里直接出貨的高檔瓷器。

從對本地土特產的了解程度上來說,本地人確實比普通外地遊客,要來得懂行,來得通透,知道的內幕多很多。

但是,有一類人,即使是外地人,他們對某種土特產的了解程度,絲毫不亞於普通的本地人,甚至還比普通的本地人更懂行,那就是從事這方面業務的商人。

比如,長期從事景德鎮磁器銷售的外省客商。他們長年累月地來往於景德鎮,他們每年花上大量的時間,在景德鎮的各個鎮子里紮根,找貨,找手工作坊,找泥料,找器形,找師傅繪畫,找包裝,找物流......

這些瓷器方面的渠道和資源,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具,自然要比普通的本地人,比普通的本地司機,導遊,公務人員等並非從事長期從事瓷器行業的本地人,要懂得多得多得多。

因為這些本地人,雖然生活在本地,但並不是從事瓷器這個行業,隔行如隔山,對這個行業的了解程度,並不精深,雖然比普通外地人懂得多,但卻比專業從事瓷器生意的外地人,了解得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

這道理要放到武夷山人身上,也是一樣。

普通的武夷山人,從小喝武夷岩茶長大,說他們比普通的外省人,懂武夷岩茶,這是肯定的。

但是,要跟來自外地的、在岩茶行業浸淫多年的、專業的武夷岩茶茶商相比,在行業精深度方面,這些本地人,就會自動敗下陣來。

因為你的本業,並不是做武夷岩茶,或者賣武夷岩茶。那麼,你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花在研究武夷岩茶的種植,採摘,製作,加工和品鑒上面。

術業有專攻,你沒有花大把的時間在研究武夷岩茶上,自然你對武夷岩茶的知識的了解,會流於表面。

只是一些點到為止的、淺表層的了解。

相比之下,是賣武夷岩茶為生的外省茶商,因為吃這碗飯,從事這個行業,要想賺錢,必然要研究得精、深、透。

所以,他們對武夷岩茶的了解,會比這些普通的本地人,懂得更多、更廣。

比如,誰家是正岩茶,誰家是外山茶,誰家是半岩和外山摻在一起賣的?

誰家的山場好但工藝普通,誰家的山場偏一點但工藝頂呱呱?誰家的哪一款茶每年走量大,誰家的茶比較貴出貨慢?

誰家是靠炒作炒出來的品牌知名度,誰家才是憑真正的制茶實力殺出來的品牌影響力?

......

不是業內的人,是根本不懂得這些的。

《5》

那麼,武夷山做茶和賣茶的人,對正岩的岩茶,懂多少呢?

可以說,仍然是一知半解。

在武夷山做茶的人,有很多。茶葉是當地的旅遊產業,有龐大的群體,在從事茶葉生意,藉以養家糊口。

在這些從事茶葉生意的群體當中,分工又有細分。

首先,按工種,分為茶葉銷售類和茶葉生產類。

銷售類的,家裡或者有茶山,或者沒有茶山。自己在景區和市區開家店,銷售自己家裡,或者親戚家裡生產的岩茶。

生產類的,分為兩種。一種家裡有茶山,每年採摘自己家的茶青,耗時半年,加工成精品茶,銷售給外省茶商。另一種,家裡也有茶山,每年把自己家採下來的茶青,加工成毛茶,銷售給本地的大茶葉品牌。

賣毛茶的,利潤薄,但簡單,每年只要在茶葉上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

賣精茶的,利潤高,但複雜,考驗技術,如果不是技術精湛的人家,斷不敢自己加工精茶。萬一沒做好,賣不出去,利潤還不如賣毛茶來得豐厚。

其次,有茶山的茶農里,按山場分,分為正岩茶農,半岩茶農和外山茶農。

正岩的茶,以三坑兩澗(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為主,附帶著周邊一圈山場。

半岩的茶,在正岩之外,比如小竹林(目前小竹林以河為界,一邊是正岩,一邊是半岩),黃柏這些岩茶產區。

外山的茶,則很大,包括了武夷山風景區之外的廣大地區,像下梅,就屬於外山岩茶產區。

不同的茶產區,氣候環境不一樣,溫光水氣土完全不同,產出來的茶青自然品質各異,那麼,製作出來的岩茶的口感,也是大相徑庭的。

銷售的不太懂加工的內幕和細節,而外山的則不太懂得正岩茶的加工秘訣。

《6》

從上述分類,可以得知:

在武夷山的茶葉從業者的眾多細分種類里,各自都有各自的一塊地盤,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玩耍,但誰也別想進入別人的領域裡折騰。

沒有茶山,只銷售茶葉的,只做面向遊客的零售生意的茶商,是不會銷售正岩茶的,因為進價高、利潤薄,遊客很容易就找到正岩茶農家裡自己買茶,做為中間商,賺不了幾個差價。

而有茶山的群體,外山的,也不懂正岩和半岩的人家的茶是怎麼做的。因為隔得遠,也因為同行相妒。

比如,同是寫公號的其它選手,就不太了解村姑陳是怎麼寫稿的,是歪著,還是趴著,是穿著蕾絲睡衣,還是頭上戴著大蝴蝶結。

因為村姑陳就不會讓同行進到自己寫作的房間里去。

同樣,同是做茶的同行,人家就不可能讓你去參觀人家的茶廠、生產間,為什麼?怕偷師學藝啊。

SO,即使同為武夷山的制茶人,外山的,也不一定喝得懂正岩的茶是怎麼做的。

《6》

對一項知識的掌握,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

對一門技能的掌握,是需要努力和鑽研的。

就算你是當地人,你不是這個行業的,也一樣一知半解。

就算你是當地的制茶人,你不是那個重量級的,你不是那個圈子的,你不是那個階層的,也一樣霧裡看花,只能略懂。

並不是所有武夷山的人,都懂武夷岩茶。

正如並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懂種水稻。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十月小陽春,冬季養生從煮一壺老白茶開始!
剛做好的武夷岩茶大紅袍、肉桂、水仙,能馬上喝嗎?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