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美國教育「平權」:道阻且長

美國教育「平權」:道阻且長

近來,「哈佛大學招生歧視亞裔案」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作為一所在國際上擁有廣泛影響力和崇高學術地位的高校,哈佛大學近年來被頻繁指出在招生環節中存在種族歧視現象。

「大學生公平錄取」組織認為,在錄取學生時,哈佛大學傾向於錄取白人、非裔和拉丁裔考生,卻使用過於主觀的「個人評級」來拒絕學業成績更好、更加符合條件的亞裔考生。雖然哈佛大學矢口否認招生過程存在種族歧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亞裔學生在錄取結果中受到了不平等對待。

隨著亞裔美國人數量的飛速增長,亞裔群體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哈佛大學招生歧視案」成為一個在亞裔美國人追求平等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亞裔之傷:歧視「對象」,歧視「犧牲品」

美國社會對亞裔始終帶有刻板印象。20世紀二三十年代,雖然隨著大批華裔第二代成長起來,但他們在學校仍然是受到歧視的「對象」,甚至與拉美以及非裔一同被視作異類,華人一度被打上「愚鈍」「木訥」等標籤。「二戰」之後,以黑人為代表的少數族裔爭取平等權利運動的聲勢漸大,「平權法案」終於在1964年正式簽署。面對日益嚴重的種族衝突和美國聯邦政府的支持態度,美國各所大學開始招收更多少數族裔的學生,歧視「對象」境遇初顯好轉。

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等名校錄取亞裔學生的比例卻出現了不增反減的趨勢。亞裔經過長期的努力,許多人躋身移民精英行列,由此被稱為美國的「模範少數民族」,而這種頭銜使得地方政府拒絕亞裔美國人享受對少數族裔的照顧計劃,一些高校也以亞裔學生自身資源良好無須「關照」為由,降低了亞裔申請人的錄取率。

現如今,亞裔移民的人口數量居高不下,亞裔在社會各領域中也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雖然我們能夠看到亞裔美國人的社會地位比最初時的「卑微屈膝」早已有了顯著提升,但是,與其他少數族裔相比,亞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仍處於較低的位置。曾有人指出,「一個族裔在美國的地位,更多是由這個族裔的精英決定的,不是這個族裔的整體平均收入決定的」,出於歷史和政治等層面的原因,亞裔在政界、媒體界以及其他主流領域擁有較少的話語權,因此,美國社會對亞裔的輕視也不僅僅停留在「歷史遺留問題」,還進一步延伸到了當今社會。

距今,美國已然推行了數十年的「平權法案」,政策初衷是幫助少數族裔爭取教育和就業的平等機會,美國亞裔曾是「平權法案」的受益者,並藉此機會敲開了美國高等院校的大門。然而,當種族政治圖景和勢力發生變化時,「平權運動」帶來的照顧性政策卻成為了削減和控制亞裔學生入學人數的借口,亞裔儼然成為「平權運動」的「犧牲品」。

追求「平權」: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平權法案」是美國出於道德正當性提出的一項以種族和膚色為基礎的政策,由於歷史上對少數族裔的歧視而造成道德上的譴責,美國採取了相關舉措來減輕內在的負罪感。但是,「平權法案」作為一種補償正義的手段,表面平等、實則歧視,更有甚者,它所帶來的歧視也許並非局限於亞裔群體,同時也波及到其他少數族裔。因此,要實現美國社會真正的教育「平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社會要提高少數族裔的自身競爭力,從強調對少數族裔群體的保護轉向強調公民個人的平等權。他們之所以會受到特殊關照,是因為他們被看作是教育的劣勢方。要讓少數族裔能夠從基礎教育開始就與社會的主流群體處在「同一起跑線」,不僅僅是在大學招生時才為他們提供一個較好的教育資源平台,而應該注重頂層設計,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資源的分配時就進行適當調整,側重於提高少數族裔的自身實力,將其擺在與主流群體同等的位置上,證明其自我價值所在。這樣既能夠使少數族裔不會認為自己僅因膚色而得到承認,學生之間也能衝破種族界限,融為一體。

其次,高校要致力於創造一個新的教育環境。哈佛大學一直堅稱學校的做法是出於種族多元化的考量,並非種族歧視的表現,但是,學校的多樣化不在於少數族裔學生人數的多少,而在於一個學校能成為來自各種族的學生相互學習交流的平台。學校可以運用各種方式鼓勵不同種族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如各種族人才聯合培養,多種族關係新型智庫建設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找尋到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有利於打破種族隔閡,促進彼此間的溝通與合作。

再其次,「平權法案」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平權法案」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被宣布廢除,相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可能會繼續作為美國教育的政策支撐,並在美國社會發揮廣泛的影響力。因此,該法案指導下的教育制度應該順應時代進步適時調整,以更好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公平配置。大學在錄取時可以不再僅以「種族」進行劃分,並採取其他與種族無關的替代方案來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如增加對家庭經濟情況、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生活所在地區的考慮。儘可能減少乃至避免因膚色產生的紛爭,如此也能夠更好地推動教育事業的全球化發展。

尊重差異:實現「平權」,社會進步

不容否認,美國「平權法案」曾為少數族裔帶來希望;但同樣應該承認,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法案又逐漸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弊端。

作為美國社會對於「歧視」矯枉過正的犧牲品,亞裔群體多年來都在為維護自身的權益作鬥爭。教育上的不平等源於人群中的不平等,對亞裔、非裔等少數族裔和白人等非少數族裔進行種族劃分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不平等的基礎。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多種多樣的,在當今社會,只有正確認識到人類身份的多重性是紛繁複雜的,並且反對將人類按照單一的界限、刻板的印象進行劃分,才更有希望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才能最終實現教育的「平權」,順應人類社會進步的需要。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16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總書記為教師「打call」 揚尊師重教風尚
士人精神與教育使命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