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規則與面子:中國人的酒桌文化

規則與面子:中國人的酒桌文化

過年時逢各種酒局,恐怕是每個成年人都要面對的難關。中國人的酒桌文化有很長的歷史。勸酒本身是一種禮儀,但是在歷史中,不乏禮儀變質成為與利益相關工具,敬酒不喝就是不給面子,喝了不知道回敬也是不懂人情世故。

這種酒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這種強制與脅迫何時產生,又是如何蔓延到全國的?

酒有悠久歷史勸酒自古有之

在中國,早在漢字成熟之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很多典籍中都有關於酒和飲酒文化的記載,酒文化深入中國人的血脈深處,影響深遠。

《詩經》中有20多處提到酒,酒被賦予了禮儀、社交、休閑等含義,體現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倫關係。《詩經》眾多描寫酒的篇章中,《小雅賓之初筵》最值得注意,因為這是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上關於飲酒及其場面紀錄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獻。全詩五章,細緻、生動地描述了周王朝上層貴族飲酒、醉酒的完整場面,如第三章寫由未醉到既醉的過程:

《國風》中共出現「酒」字7次,次數雖然不算多,但酒的表現形態卻相當豐富:「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游」。

《雅》105篇,分為《小雅》、《大雅》,共出現「酒」字50次,其中《小雅》74篇,出現「酒」字39次,《大雅》31篇,出現「酒」字11次。

大小《雅》中「酒」字出現頻率如此之高,說明酒已經廣泛地運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禮儀之中了:「君子有酒,旨且多」(《小雅魚麗》),「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小雅鹿鳴》),後來「旨酒」就成了美酒的代稱,在詩文中廣泛出現。

還有很多典籍專門講酒,如西周的《酒誥》,西漢的《酒賦》《酒箴》,東晉的《酒誡》和初唐的《酒經》《酒譜》等等。

可見,酒很早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與酒文化一樣久遠的是勸酒文化。中國古代的餐飲擔負著極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時間較長。

唐朝

宴會一般從上午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算來不下七八個小時。

清朝

很多公家買單的宴會甚至持續三五天,這些既是社交活動,也是政治活動。貫穿宴飲活動的,除了絲竹歌舞外,就是酒。

中國早期的勸酒風氣源自各種持續時間很長的宴會。一頓飯吃這麼長時間,話題必然枯竭,干喝也無趣,於是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勸酒技巧。

嚴格地說,勸酒源於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會遺留下來的舊俗。敬酒是有社會等級區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等。敬酒首先是下對上的互動,相對沒有強制性。但,上對下的互動,可稱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動敬,就有了極大的強制性。

最早的勸酒多來自上對下的敬酒。尤其是從家過度到國,這種倫理慢慢變成了政治強制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政治語境下的強制性勸酒案例,有些妙趣橫生,但也有很多案例異常殘忍,讓人毛骨悚然。

打殺脅迫勸酒的極端

三國魏晉時期,中國喝酒風氣很盛,而勸酒風氣更盛。

《三國演義》里的張飛就是十足的酒鬼。自己喜歡喝酒,更喜歡勸酒。每次召集軍官喝酒,都要大家一口悶。誰不喝,就打誰一百軍棍。下屬曹豹不會喝酒,張飛大怒,要打他一百軍棍。眾人求情,張飛才抽他五十鞭子了事。

相對於張飛,劉表算是比較溫柔的,曹丕在《典論》里記載,劉表大宴賓客時,身邊放一根長木棍,木棍的頂端安放一枚長針。如果哪位賓客喝多了,爬到桌底下睡覺,他就拿針扎人家屁股,扎醒後命其繼續喝。

如果說張飛、劉表的勸酒更多屬於個人行為,而曹操、孫權等人的勸酒就有了很強的政治含義。據《三國志》記載,張綉投降曹操後,曹操很高興,開宴會請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韋拿著大斧子緊隨其後。

曹操向誰敬酒,典韋就拿著斧子向誰行禮。那架勢的潛台詞是:「你喝不喝?不喝爺爺砍了你」。相比曹操,孫權也沒好哪兒去。在一次宴會上,孫權逼大家喝酒。虞翻假裝喝醉,倒在地上,當孫權要離席的時候,他爬起來就要溜。孫權大怒,拔劍就砍。要不是身邊人拉住,虞翻的腦袋就落地了。

曹操向誰敬酒,典韋就拿著斧子向誰行禮。那架勢的潛台詞是:「你喝不喝?不喝爺爺砍了你」。

中國歷史上逼酒最絕的算是西晉的石崇。

據《世說新語》記載,石崇經常宴請達官貴人,並且喜歡勸酒、逼酒。他的絕招是,讓家裡養的美女給客人敬酒、勸酒。如果哪位客人沒喝乾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頭割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客人礙於人命關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後來在東晉擔任大將軍的王敦偏不信這個邪,無論美女怎麼勸酒就是一滴也不喝。石崇毫不猶豫地連續殺了三個美女,以逼迫王敦喝酒。

座次安排蘊藏著的無限玄機

座位的安排是宴請能否收到實效最為關鍵的第一步,也是中華酒桌文化中最為敏感和最為重要的環節。 通常,在中國人的眼裡,主客的位置應該正對大門或者是能夠全視整個宴會大廳。要嚴格遵循「左重右次」的排位規則,也就是按客人的重要程度排序,按照左邊單號右邊雙號這樣的順序排定,越是重要的客人應該離主客的距離越近,而越靠近主客位置的客人地位就越尊貴。

在主桌上背對大門而又正對主座的位置一般不要安排客人入座,在中國的酒桌文化中這個座位通常是買單者的位置,如果讓被宴請的客人坐或許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酒桌上的兩個基本原則

1、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別開第一口,端著飯碗夾了菜一邊吃

2、如果確信自己要喝,就別裝墨跡,接下來就是規矩了。

酒為政治而生自古為官方把控

中國的禮儀很多源於祭祀,而酒一直是祭祀中最為重要的道具之一。甚至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很多禮儀就是來自酒文化。《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嚴格規定,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

在原始社會,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多為巫師,權力很大。後來演化出了「祭酒」等官職。最早有關飲酒的禮儀與規定是出自帝王家,有著極強的政治含義。酒一開始就被統治階層把控,慢慢演化出一系列的禮儀,以便讓統治更為莊嚴和牢固。所以,酒的生產也是受官方把控的。

在中國,歷朝歷代的慣例是,高度壟斷酒類的生產、銷售、擁有、使用等。每個朝代都有管理酒類的機構,被稱為「酒政」。周有酒正、漢有酒丞、齊有酒吏、梁有酒庫丞、隋唐宋有良釀署。未經官方允許,私自釀造、販賣酒類會受到嚴厲處罰。

直到現在,中國還有一個叫做「酒類專賣局」的行政管理機構。這就是為什麼當代中國會有「國酒」、「國宴用酒」等專稱。茅台之所以被賦予了如此高的政治含義,與中國歷代政府對酒類的管理與控制傳統有關。

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與祭祀、慶典等禮儀結合緊密,是屬於皇家與當權者的上層文化。由於國家政權對酒的高度壟斷,所以早期的飲酒也被列入政治活動的內容之一,並非現在意義上的飲食文化。

酒是奢侈品,是稀缺資源,唯有皇室與貴族才可以享有。而皇室與貴族的宴飲行為多披著政治的外衣。酒的這個性質決定了它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消費品,所以酒文化一開始就與政治相融合。

飲酒禮儀的莊嚴,形式的高雅,場面的莊重,都成了政治的道具。從後期演化出來的酒器可以看出,形狀大小無不象徵著權威。

酒文化的擴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技術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慢慢自上而下滲透。統治集團形成的政治性酒文化慢慢向社會各階層蔓延,影響深遠。

從最初的政治統治道具,到普通大眾的消費品,酒與酒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深入到中國人心中。可以說,當代的酒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演化過來的,有著政治強制性的陰影。這是中國酒文化與其他國家酒文化最根本的區別。

席位的秩序,器皿的多寡,擺設的位置,與當事人在社會上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完全吻合。家庭酒桌上森嚴的等級,以及嚴格的長幼尊卑,最直觀地反映出當事人的血統、地位、權力。其中隱含著當事人對食物佔有的順序、數量、權力的多寡等。

在家庭中坐錯位置,是極為嚴重的失禮行為。很多人在步入社會之前,要通過家庭環境反覆演練,直到完全明了其中的規則,以便進入社會後,都能夠對號入座。這些都是潛在的規則,所有人都遵守,但全都心照不宣。

家庭酒桌上森嚴的等級,以及嚴格的長幼尊卑,最直觀地反映出當事人的血統、地位、權力。

政治潛規則蔓延到社會各角落

家庭規則與社會規則合流,上升到政治高度,就是政治潛規則。這種潛規則告訴我們,人要時刻守規矩,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可亂說話,不可亂做事,不可亂動,不可亂想。人在踏進社會之前,已經被這套思想完全禁錮了。

「規矩」與「禮儀」的背後是不平等,是專制權威,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所以,在喝酒的過程中,如果有權力、地位不對等的關係,就會有強制性的勸酒或逼酒。對位高的人來說,這是彰顯權力的機會,對位置低的人來說,不喝就是不懂規矩。

你不尊重別人的位置與權威,也就相當於不給別人面子。在中國,面子是典型的權力產物。這種權力可以是政治權力,也可以是隱形的權力,比如年齡、職位、身份等。

所有不對等的關係,都會產生面子。所有不對等的敬酒、勸酒、逼酒都是潛在的權力在起作用。所以你不喝就是不給人家面子,不尊重別人的權力與地位。這種觀念深入社會所有的階層,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即便是國際化的今天,這種文化性格也依然在中國血脈深處,時刻發揮著巨大的威力。

面子的權力屬性在政治潛規則中尤為明顯。宋仁宗年間,王安石與司馬光同在包拯手下當差。有一天,衙門裡的牡丹花盛開,包拯很高興,請同僚們喝酒。

王安石與司馬光坐在一塊,但二人平日里都不喜歡喝酒。因為頂頭上司包拯勸酒,所以司馬光硬著頭皮喝了幾杯。當包拯給王安石敬酒時,無論他怎麼勸,怎麼說,王安石就是不喝。這事把包拯弄得極為尷尬,當場下不了台。包拯之所以不高興,是因為王安石作為下屬,竟然公然違抗自己。這不是法律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但王安石卻違法了大家普遍遵守的政治潛規則。

不得不喝的勸酒文化

在當代中國,勸酒文化並沒有隨著中國的國際化而有所收斂,反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上升而越來越嚴重。越是靠近政治權力的地方,這種風氣越嚴重,反而是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這種風氣相對弱一些。如,河南、西安等傳統政治中心,以及北京及其周邊的東北、山東、河北等省市地區,勸酒、逼酒的風氣極為盛行,因為逼構成刑事犯罪的不勝枚舉;江浙嶺南一帶,勸酒風氣相對弱很多酒。

與古時候一樣,現在的敬酒、勸酒也都是具有強制性的行為,多發生在官場、商場。酒桌上的勸酒、敬酒、罰酒把人際關係搞得極為複雜,處處險象環生。為了混跡這些酒場,中國人練就了虛偽、陰險、狡詐的應對手段,做出了很多極為庸俗的行為。很多人犧牲自己的健康,以獲得別人的肯定與認可。原本簡單的人際交往,因為特殊的酒文化搞得複雜難測。

現在意義上的敬酒與罰酒,政治強制性弱了,但卻內化為中國人的價值、習俗與習慣。敬酒成了對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沒有教養的表現。既然成了習俗,人們也就習慣了,習慣了就成為社會規則。很多人即便是不能喝,礙於所謂的習俗、習慣,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

當代勸酒文化是傳統社會酒文化的變體,是強制性的政治行為內化到普通大眾心中的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這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或曰一種政治。只要酒的「政治液體」身份還在,酒桌的「權力場」還未消除,敬酒勸酒的習俗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好書推薦

《詩經注音插圖版》3冊函套裝丨203幅詩經名物圖,無障礙閱讀

此版《詩經》自上市24小時內,首印的12000套即售罄。

許多讀者感慨,這就是我曾經渴望讀卻沒有的版本。

此套完整收錄,日本江戶時代細井徇撰繪的《詩經名物圖》全 203 幅;也是公認的描繪《詩經》名物最為完整和精美的名物圖。

隨文彩插,附詩經名物簡介,讓我們讀詩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關於中醫,聽聽這7位民國大咖們是怎麼說的
國慶結婚對聯知多少?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