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土不服只會拉肚子?遠離故土患癌風險都會增高!

水土不服只會拉肚子?遠離故土患癌風險都會增高!


  來源:科學大院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現象:去號稱美食之都的城市遊玩,大吃了幾頓之後肚子里開始「翻江倒海」;在大城市裡生活了好幾年,卻總是想念媽媽的手藝和家門口的早點鋪;吃過一萬次的beef burger的留學生,仍然覺得大碗加蒜瓣的紅燒魚更對胃口……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離鄉的遊子到了其他城市或者國家就會覺得不適應,我們就會說:你這是水土不服了!


  其實,水土不服遠不止拉肚子這麼簡單!據研究顯示,遠離家鄉並不僅僅會帶給你 「腸胃」問題,甚至會增加患癌風險……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身在異國他鄉,可能會加大患癌風險


  很多人留學生在出國之前,長輩都要準備許多家鄉美食,有的還會放一小包老家的土,這些美食和土不僅是帶著家人的關心和愛,據說還可以預防「水土不服」。也許你會覺得這種傳統行為非常「老土」,但人類社會有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做法或習俗(比如非洲人加工木薯,幾百年皆遵循先去皮再泡而後煮的程序,其中泡要持續48小時,並且每4小時換一次水),即使背後的原理講不清,卻是有道理的(現在知道,木薯含大量生氰糖苷,泡水後可生成有毒的氫氰酸,那些不遵循此「文化或習俗」的人因此被淘汰)[1][2]。


  水土不服的現象也類似。一般來說,水土不服不是病,它只是因地理時空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後的機體反應,比如失眠或月經不調(因為生物鐘需要時間去適應新環境),再如消化不良、腹瀉嘔吐、心慌胸悶、精神低迷等等,並不嚴重。


  但是也有例外。身在異國他鄉,可能會加大患癌風險。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就發現那些移民來美的亞洲女性,她們患乳腺癌的風險大幅攀升,從在母國時的4-7%(22.1/10萬人),平均上升4-7倍,達到北美女性水平(13.1%,99.4/10萬人)。此外,患病女性的乳腺癌死亡率也有所上升[3]。



  2015年美國各年齡段女性乳腺癌新發和死亡數的估計值,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2015年美國女性患者乳腺癌終生風險和10年風險,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2015年美國女性患者乳腺癌終生風險和10年風險,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改變飲食習慣,後果真這麼嚴重?

  1993年,美國癌症研究中心第一次提出,原因可能在於飲食習慣的改變。


  那些融入美式生活的亞洲女性,她們除了攝入更多高脂肪食物(每多攝入10-18g脂肪,乳腺癌風險上升15%),以及更多的酒精(主要是紅酒,長期飲用者,乳腺癌風險上升38%),更重要的是,她們吃的豆類食物更少了[3]!


  此後,至少有三十多項流行病學調查、四十多項動物實驗表明,豆類食物(大豆等各種豆類、豆漿、豆角、豆芽、豆瓣醬等等)中的次生代謝物,如大豆異黃酮、染料木黃酮等物質,均可以起到雌激素樣作用的效果,從而降低乳腺癌風險。甚至,晚期乳腺癌病人一樣可以從食用豆類食物中獲益,因為雌激素樣作用的本質是「多退少補」,可以平衡女性體內的雌激素[3],而眾所周知,高水平雌激素是乳腺癌的誘發因素,它能刺激乳腺癌組織生長,同時又抑制其凋亡。


  更進一步,多項統計分析表明,這些植物類雌激素的保護作用,可能發生在女性未成年末期[3];另一項研究結果也表明,大豆異黃酮可以推遲青春期的到來,進而與成年後乳腺癌風險降低相關[3]。一個常見的解釋是,女性身體在青春期時,對各種致癌和抗癌物質都更敏感。


  但是,考慮到人類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也是在青春期前後定型的,那麼是不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地方的飲食對應了一種腸道型(Enterotype),進而導致水土更換(移民/長期留學/成年後飲食西化)後,患病風險因此大增呢?


融入當地文化,往往意味著飲食結構與習慣的劇烈改變。

融入當地文化,往往意味著飲食結構與習慣的劇烈改變。


  還是腸道微生物的鍋!


  11月1日,頂尖權威期刊Cell刊文,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里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那些索馬利亞、拉丁美洲和東南亞(本次研究主要涉及苗族Hmong、克倫族Karen等少數民族)來的移民或難民,他們的身體健康似乎大不如在故國時,罹患肥胖症及其代謝類疾病如糖尿病的風險,都變得更高了[1]。

  通過縱向追蹤腸道微生物變化,他們還發現:


  1、僅僅6-9個月,這些移民的腸道型分類,便從普氏菌型(non-Western bacteria strain Prevotella)變成美國式的擬桿菌型(Western strain Bacteroides),也就是腸道里的優勢菌株從普氏菌屬變成了擬桿菌屬,其中兒童的這一變化顯著快於成年人。要知道,人類的腸道型基本就3種,不同的腸道型表示優勢菌株不同,進而人體分解碳水化合物、利用能量、合成維生素等能力,以及患各種疾病的風險也各不同;


新移民及其後代的BMI增高,腸道衛生多樣性卻在急劇下降。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新移民及其後代的BMI增高,腸道衛生多樣性卻在急劇下降。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2、整體而言,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是變小了,這是因為移民們體內新增的微生物並不能彌補原生微生物的損失。而且,似乎住在美國的時間越長、飲食越西化,這種負面影響就越大;


  3、移民及其後代,他們消化故國的纖維類食物的能力也下降了。比如,由於體內降解植物纖維的酶更少了,來自緬甸的克倫族人變得不太能吃東南亞本土的蕨類蔬菜。


  當然,研究人員也承認,這項雖然發表在了Cell上的文章,只發現了西化飲食與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相關性,並不能說明任何因果關係。


泰國苗族移民在美國生活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微生物組成越偏離他們的泰國同胞,並趨向於歐洲裔美國人。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泰國苗族移民在美國生活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微生物組成越偏離他們的泰國同胞,並趨向於歐洲裔美國人。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為了健康 請善待體內的微生物居民

  換一個角度看,從這項研究中,我們也可以收穫一些好消息:


  首先,人體可以調整自己的腸道微生物。2017年的Nature文章,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和國際MetaHIT聯合會的研究表明,腸道型的分類與年齡、體重、性別和國籍無關,只跟人體代謝機能有關[5]。所以不奇怪,那些美籍華裔後代(American-Born Chinese,ABC)雖然仍是亞洲人基因,但外型與代謝各種肉類食物的能力上卻酷似西方人。


 不同類型的腸道型,各自高表達的酶基因不同,所以代謝能力也各異。比如,腸道型1、2、3分別高表達4種生物素(Biotin)合成類基因、4種硫胺素(Thiamine)合成類基因和6種血紅素(Haem)合成類基因。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不同類型的腸道型,各自高表達的酶基因不同,所以代謝能力也各異。比如,腸道型1、2、3分別高表達4種生物素(Biotin)合成類基因、4種硫胺素(Thiamine)合成類基因和6種血紅素(Haem)合成類基因。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其次,這再次提醒我們要善待體內的「微生物居民」。


  人體內有1000多種、大約1014個、總重量2-3斤的微生物,它們的基因總數大於300萬,是人類基因總數的150倍+[2]。所以,它們內部丰度的「改朝換代」勢必影響我們的健康——人體衰老表徵之一,就是有益菌(乳酸菌,Lactic bacillus,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丰度下降而產毒素的菌(梭菌屬,Clostridium)丰度上升[5]。不僅高脂、高鹽飲食,晝夜作息不規律、飲酒、久坐不動等習慣都會影響腸道菌群健康;同時,運動、膳食均衡、慎用抗生素等良好習慣都可以讓腸道菌群更健康[5]。它們好了,你的健康和長壽才有了保障。


  最後,對移民海外、長期留學或雖在國內,但飲食卻越來越西化的國人來說,吃多了昂貴又美味的烤肉、牛排、起司火鍋和進口香腸,別忘了我泱泱中華還有:


  黃豆燜豬腳、麻婆豆腐、西湖醋魚、無為熏鴨、東坡肉、腊味合蒸、辣子雞、清蒸武昌魚、魚香肉絲、水煮肉片、樟茶鴨子……


  一起搭配吃更健康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葯非神葯
哈佛「撤稿門」餘波未平,清華又身陷漩渦?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