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第十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暨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發言摘登

第十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暨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發言摘登

編者按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培訓部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十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暨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2018(秋季),日前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改革開放40年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韓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王一鳴,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馮俊,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高培勇,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作主題演講。今天,我們特摘登部分專家的發言,以饗讀者。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韓俊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成敗。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我國城鄉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我國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和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善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同時也要看到,在許多領域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還較為突出,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尤為迫切。40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向改革要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筆者認為,當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重點抓好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樹立正確的城鄉融合發展觀,破除城市中心主義的錯誤認識。只顧城市,不顧鄉村,會造成農村衰敗,最終會拖了現代化建設的「後腿」。所以,要樹立城鄉融合發展理念,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二是要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更加均衡合理配置。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依然是基礎設施差距大,城鄉發展不平衡最突出的依然是公共服務不平衡。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個總方針,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放在鄉村,統籌公共資源在城鄉間的均衡配置,建立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均等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普照廣大農村老百姓,讓他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的偉大成果,讓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三是要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加快形成城鄉要素均衡配置格局。長期以來,農村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這個問題不解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就無從談起。當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還存在缺陷。必須圍繞強化要素供給,抓住關鍵環節,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積極引導城市人才、資本、技術下鄉,激活鄉村一池春水,匯聚鄉村建設強大合力。

四是要做好鄉村人力資源開發這篇大文章。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做好鄉村人力資源開發這篇大文章,堅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一起抓,兩個輪子一起轉,處理好「走出去」、「留下來」和「引回來」的關係。要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把有志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各類人才「引回來」,讓城裡想為振興鄉村出錢出力的人在農村有為有位、成就事業,讓那些想為家鄉作貢獻的各界人士能夠找到參與鄉村建設的渠道和平台,在振興鄉村中大展身手。

(作者:韓俊,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改革開放新時代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王一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一個事關發展全局的重大判斷,也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辦法就是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為高質量發展開闢新的路徑。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一脈相承的。從新常態到高質量發展,可以說是更加強調主動變革,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擺脫原有路徑,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當前,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十分緊迫同時也是十分艱難的過程,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影響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問題,進一步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是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要建立公平競爭制度,加強對新制定政策和法規的公平競爭審查,除了符合「例外規定」的領域,或者遇到特殊情況,都要以遵循競爭政策為基本原則。同時,通過立法明確競爭政策在經濟政策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二是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必須強化產權意識,清晰界定資產的使用權、收益權與轉讓權。健全以公平為核心的產權保護制度,形成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良好制度環境。三是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要推進科技成果初始權益分配改革,明確知識產權處置辦法和科技成果分配比例,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提高科技供給質量和效率。四是深化土地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探索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農房和宅基地,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五是推進環境監管制度改革。要優化環境監管方式,統籌推進包括排污許可證、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稅、總量控制、排污權交易等監管工具調整。以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在線監測為抓手,為總量控制、環境稅、排污權交易制度提供有效支撐。六是健全風險管理體制。加快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改革,探索和試點股權激勵,將薪酬體系與金融機構中長期利潤和風險掛鉤。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分層次、多維度的徵信數據,加快建立覆蓋全面、標準統一、信息共享的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七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繼續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逐步放開銀行、證券、保險、醫療、養老、幼育、設計等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簡化外資企業設立程序,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八是健全完善幹部激勵機制。在完善約束機制的基礎上,探索各種有效激勵方式,增強幹部幹事創業的動力和熱情,提高不作為的風險和成本。完善容錯糾錯機制,科學界定官員容錯免責的邊界。完善督查問責機制,倒逼幹部積極作為。

(作者:王一鳴,系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馮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向世人證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使我們對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有了新的認識飛躍和理論突破。

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使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要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說過,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的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闢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的情況,走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社會主義並沒有定於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使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的基本路線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黨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經過長期探索得出的基本結論。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首次系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至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那還需要更長得多的時間,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使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會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三條重要原則,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們對這三條基本原則的認識都有了重大變化和發展。黨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創造性地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把混合所有制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改變。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同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作者:馮俊,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

重要的是對改革開放做出創新性理論概括

高培勇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恰恰契合中文語境中的「不惑之年」。作為理論工作者,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面向未來,對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作出科學嚴謹的理論概括。這種理論概括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要求:其一,要從改革開放的歷史分析中得出結論,從總體上把握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並理出一條清晰的邏輯線索;其二,要從浩如煙海的改革開放史料中提煉和揭示出其最基本、最直接、最核心、最實質的內容,從而準確而科學地再現這段歷史;其三,要從改革開放實踐的系統總結中研究和歸納各種經濟現象背後的規律性,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

當前,對改革開放做出創新性理論概括,是理論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這種歷史責任,源自四個方面的基本判斷:

判斷之一:中國的改革開放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和推動,我們絕非誤打誤撞走到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17日致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年的賀詞中講了這樣一句話:「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也就是說,對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系統總結,至少應有兩個線索。一個線索是實踐,另外一個線索就是理論。在成功的實踐的背後,一定有成功的理論的支撐。

判斷之二:支撐和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理論源泉,既不可能從西方經濟學那裡照抄照搬,也不可能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裡照抄照搬。對此無需做過多的闡述,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在西方經濟學的原產地,並沒有取得類似如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成就。如果在原產地都不那麼靈驗,怎麼可能在被我們照抄照搬之後就變得靈驗了呢?另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對於計劃經濟體制,我們曾有過長達30年的實踐。在前蘇聯東歐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更長。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前蘇聯東歐國家,均沒有收穫理想的效果。正是因為汲取了過去照抄照搬的教訓,我們才能痛下決心、走改革開放之路。

判斷之三:從根本上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有一系列只有根植於中國的特殊國情才能生成的特殊因素所推動的。這些特殊的因素只能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去總結、去挖掘。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基本概括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也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所支撐的。

判斷之四:如果說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是成功的,那麼,依據基本常識,一定是因為我們做對了什麼。把這些做對了的東西總結出來,上升到規律層面加以認識,並做出理論概括,實際上就是中國經濟學或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對世界的貢獻。

(作者:高培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

不忘改革初心 牢記歷史使命

李君如

以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僅僅40年時間,中國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天,「站起來」的中國人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此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發生這樣歷史性變化的內在邏輯是什麼?與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的初心有什麼關係?值得深入思考。

紀念改革開放40年,就要銘記在這40年中發生的那些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並且深入研究和揭示這些大事之間的內在邏輯。第一件大事是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場大討論,使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由此推動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全黨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這是第二件大事。在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推動下,催生了第三件大事,即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完成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第四件大事,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和「三步走」發展戰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形成。第五件大事,是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對外開放是我們的基本國策。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四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第六件大事。面對新的實際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按照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辦事。這樣,就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這是第七件大事。黨中央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始終不渝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這是第八件大事

隨著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實現跨越式發展,離民族復興越來越近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中國夢」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是第九件大事。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第十件大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是第十一件大事

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十一件大事,貫穿於其中的邏輯,是與實事求是內在統一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從來都有兩個相互聯繫的出發點:一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出發點;一是「一切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的價值出發點。貫穿於改革開放這十一件大事中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把「一切從實際出發」同「一切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和為世界人民作奉獻,這兩個出發點有機地統一了起來。總之,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推進的改革開放,有一個淳樸的「初心」。這就是:堅持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堅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堅持在和平發展道路上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深刻認識我們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初心,可以幫助我們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始終保持清醒,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李君如,系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改革開放使我們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

韓慶祥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到了應該全面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經驗的時候。總結應是全方位的,既可以側重「個別」,從感性直觀上進行總結,也可以側重「特殊」,從知性經驗上進行總結,還可以注重普遍,從理性思維上進行總結。我們應當著重從理性思維上,圍繞「改革開放使我們重新認識了馬克思主義」這一主題,進行總結。改革開放充分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對中國改革開放最管用最具有價值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堅持事實尺度和價值尺度統一,或堅持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統一,這就把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呈現出來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品格,是既不忘初心、又繼續前進,既堅守本質、又注重生成,既推進社會革命、又勇於自我革命,這就填補了過去我們理論研究的一個空白;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就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品質;馬克思主義根本的實踐旨趣,是基於歷史方位來確定奮鬥目標和實現路徑,這就把馬克思主義內在的「潛在價值」充分發掘出來了;馬克思主義具有真理性和道義性、人民性和人類性、符合規律性和富於創造性,這就顯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具有現代化意蘊,馬克思主義仍是解決新時代中國問題不可超越的,這就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改革開放使我們重新認識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充分認識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定意義上既是回歸經典馬克思主義原有邏輯的結果,也是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結果。回歸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很重要,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也很重要。

(作者:韓慶祥,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第十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暨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發言摘登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劉淼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第四屆現象學教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召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