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學生遲到遭老師毆打:「為孩子好」的這件事,已經造成最壞的影響

學生遲到遭老師毆打:「為孩子好」的這件事,已經造成最壞的影響

1.

前兩天,一則新聞被刷到了首頁。

就因為遲到兩分鐘,至於打斷四把掃把嗎?

據小男孩說,因為早讀遲到了幾分鐘,被老師訓斥,後來老師轉身回去拿掃把,對他的頭部和背部進行毆打,先後一共打斷了四把掃把。

被打後,小男孩感覺疼痛難忍,自己跑到醫務室去找醫生,醫生看他傷勢過重,全身多處受傷,聯繫了醫院和家長照看孩子。

「雷老師不止一次打我,打過四、五次,其中有一次還穿高跟鞋踢我。」趙華說,因為考試沒及格,還曾被罰站一周,平時犯錯還會扣錢。

新聞里的老師教育孩子用的是最傳統的方式——打罵學生,不聽話就打,犯了錯就罰!

很多家長看了這條新聞都覺得不寒而慄,但是其中卻有為老師鳴不平的聲音:

「誰敢說老派老師一輩子沒打過學生?打也是為了孩子好!」

打你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是不是似曾相識?


2.

前段時間,知乎有人提問:「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不會心理扭曲?」

有人這樣回答:

答主小的時候無數次被家長打罵,都是因為「考不好」,就連做家務,也無法緩解家長暴躁的情緒。

但是到了大一,跟家長提起,卻見媽媽哭著說,「我都是為你好,你不懂我的良苦用心」。

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在關於「打罵孩子」的文章下,派媽發現了很多這樣的評論:

有因為逃課被媽媽拿著竹鞭追出好幾條街的。

也有被媽媽暴打以後書包被扔進水溝的。

什麼時候起,「我不打你」竟然成了拉近親子關係的紐帶。

多少父母堅信「打是親罵是愛」,「打你都是為你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以愛之名,把孩子越推越遠。


3.

總有父母認為,打孩子才是愛孩子。但是打罵會造成的後果,卻無人深究。

現實里,最嚴重的後果,已經發生:

11月7日,一名8歲的男孩失聯13小時,家人報警才把他找到。

而他失聯的理由竟只是因為,上學遲到,怕被打罵,所以乾脆不去上學了,這一躲就是13小時。

孩子遲到的理由其實不難接受,下雨天的確會造成延誤,就連飛機都可能推遲起飛。

但是孩子卻因為這件小事而擔心被打罵,躲起來不敢回家。

這個時候,孩子就已經失去了對家長最基本的信任。他堅信會受到責罵,也已經不再依賴家人,而是恐懼他們的存在。

在孩子的眼裡,家長儼然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怪物」,而不是為他遮風避雨的「港灣」。

失去這種「信賴」,是親子之間最可怕的事。

陳喬恩也曾在採訪中說,自己是在媽媽的打罵中長大的,還曾被媽媽用一捆枯枝打到渾身是血,很長一段時間活在恐懼當中。

打罵教育讓孩子對家長沒有「感恩」和「愛」,而是充滿了恐懼,害怕犯錯,害怕被打,每天都沉浸在不安的情緒里,人格也有了缺陷。

除此之外,家長無情的打罵還會對孩子造成身心的雙重傷害。

身體上,也許會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男孩一樣,全身多處受傷,掀開衣服,處處青紫,嚴重的,可能會骨折或者喪命。

心理上,會造成兩個極端。

一是長期的打罵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讓他變成一個自卑自閉的人。孩子面對家長時的無助,又會讓他喪失對生活的希望,產生抑鬱心理。

另外一個極端是,孩子會有強烈的逆反心理,總是想著「報復」,從而成為一個暴躁敏感的人,很可能落入犯罪深淵。

很多家長會問,可是不打不罵,孩子又怎麼會聽話?

4.

安德魯S.葛洛夫曾說,愈壞的消息,應該用愈多的氣力溝通它。

當孩子犯了錯,家長要教育孩子,不妨試試這樣溝通:


1.在家裡設立「思過角」,讓孩子自己反思

在家裡設立「思過角」,可以用一個牆壁的內角來設計,放上一個桌子和鬧鐘,讓孩子每次犯錯以後都到這裡來反思,鬧鐘可以定在5-10分鐘。

給孩子時間,以及足夠安靜的空間,讓他自己思考自己的做法。

到時間以後,家長可以坐在椅子上,讓孩子站著,給他壓迫感,讓他說出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需要「思過」,下次再犯怎麼辦。

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反思,自己說出解決辦法,效果會比家長「嚴令禁止」要好很多。


2.沒收孩子喜歡的東西,讓他知道犯錯需要付出「代價」

在孩子犯錯還不肯悔改的時候,家長可以沒收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不讓他吃喜歡的零食。

讓孩子知道犯錯對自己的正常生活也會造成影響,而且可能會痛失喜歡的東西。

「只有表現好、認識到錯誤就能拿回喜歡的東西」,這種思想會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轉變,但是需要注意一個「度」,不能太心軟,也不能太極端。

孩子如果拿到了東西就又回到之前那樣「拒不認錯」的狀態,家長可以考慮永久收回玩具。

不能讓孩子覺得,沒收東西只是一種威脅。而要讓他知道,犯錯就是要付出代價。

這是一種「負導向」的心理,也就是:你做錯了,就要受到懲罰。以此來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轉化。


3.告知後果,督促改正

派媽曾經在公交車上見到一個小孩,把口香糖往地上吐,旁邊的媽媽一看到孩子這樣,二話不說就是一巴掌過去。

孩子被打得痛哭流涕,媽媽則大聲斥責孩子,指著他的鼻子問:「知道錯了嗎?下次還敢不敢這樣?」

孩子抽著氣說,不了,不了。臉上還頂著血紅的巴掌印。

孩子的確是犯錯了,需要懲罰,但是在公共場合直接打罵,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巨大的傷害。

家長可以把孩子這麼做的後果告訴孩子,比如,「把口香糖吐在地上,別人要是踩到了,會黏在鞋底,非常難受。」

或者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然後讓他來判斷這樣做是對是錯。

當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承認以後,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要怎麼補救和改正,比如這個公交車上的男孩,媽媽就可以讓孩子用衛生紙把口香糖包起來,帶下車。

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並且改正,才是批評的意義。

請不要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繼續打罵孩子了。

正確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反思、感恩,在家庭的庇護下健康成長。

真正的「為你好」,是指明正確的道路,讓孩子擁有光明前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子派 的精彩文章:

就在剛剛,周潤發的真實身份曝光,今震撼國人!
孩子有著四種表現,說明已經被慣壞,出現一個父母需警惕

TAG:親子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