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為什麼我不慣著孩子?這些後果,媽媽應該知道

為什麼我不慣著孩子?這些後果,媽媽應該知道

幾年前聽朋友抱怨,孩子太懶了。

快十歲的孩子,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扣扣子,吃飯的時候只要做出哭臉,就會有老人端著碗湊過來喂。

那時的我說,我可不會慣著他,衣服我會看著他自己穿好,吃飯也一定是自己動手。

朋友看著我幽幽地嘆了口氣,說,你不懂,等長輩來帶孩子你就知道了。

1

過幾年我果然領略到了。

還記得小葉子剛上一年級的那天,家裡的老人們都可激動了。

早上七點到學校,爺爺奶奶六點就起來給孩子穿衣服、做飯、收拾書包。小葉子從醒來到出門,基本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自己做的。

派媽和老喬想制止,讓孩子自己收拾,卻被老人一把推開:

「我孫子上學要是出了什麼差錯怎麼辦?你們當爸媽的不管他,我們可看不過去!」

說完了回頭繼續給孩子系鞋帶:「小葉子乖,你就好好讀書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

只要老人們在,小葉子就依然是他那個「公子哥」作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和老喬簡直恨得牙痒痒。

但是我們一說他,老人們就立馬跳出來斥責我們,搬出老一輩的那一套「學習第一,其他無用」的理論。

每到這種時候,小葉子就會躲在奶奶身後沖我們吐舌頭,笑得一臉欠揍。

我早就想伺機「整整」他了,但是還沒等計劃制定出來,他就為這種「凡事不操心」的生活付出了「代價」。

那是一個周五,我和老喬下班回家的時候,就看到小葉子低著頭一言不發地吃飯,吃完了飯居然不用喊,就自覺去寫作業了。

太陽打西邊出來了,我趕緊問老人這是怎麼回事。

卻聽老人面帶愧疚地說,早上忘記把小葉子的作業收進書包里,害他被老師罵了。

原來每到周五他們學校就要交自然科學作業,但是老人不知道,就忘記把小葉子種在窗檯的豆芽給他帶上了,直接導致孩子被老師罵。

派媽借這個機會跟小葉子溝通了一下,這才知道他原來是記得要帶作業的,只是習慣了什麼事都有人幫他做好,所以懶得去查看一下。

老師問時,他更是直言「是奶奶收拾的書包」,這才被罵。

看來老師跟派媽有同樣的考慮,都希望不要過分嬌慣孩子,讓他自己事情自己做。

跟小葉子交流過之後,他開始主動收拾書包了。前兩天自己學會了系鞋帶,還跟我炫耀,說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嘛!


2

早年有一些令人瞠目的新聞,正來自那些「被慣壞了」的孩子們。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曾經錄取過一名年僅16歲的女生,但是在學校只待了幾天,因為無法自理自己的基本生活,她選擇了退學。

年紀輕輕就能考上大學,這應該就是老一輩口中的「天才」了吧。但偏偏是這樣的天才,沒有基本的自理能力,最終也無緣大學。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鄞州。

2014年,鄞州職高從在校生中招募了22名十八九歲的學生,在舟山、奉化的兩個小村莊度過了五天四夜。

期間很多孩子問老師「公交車怎麼坐」;

還有女生五天帶了六套衣服,只為了「髒了就帶回去給媽媽洗」;

更有甚者在野外運動中扔掉了最重要的水。

這些孩子雖然受著「高等教育」,也已是成年人,卻還缺乏基礎的求生知識,以及基本的自理能力,簡直讓人唏噓。

這些孩子脫離父母后的表現,不禁讓人捫心自問,到底是誰「摧毀」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為什麼那些「被慣壞了」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這樣?


3

其實「摧毀」孩子自理能力的,正是那些「中國式家長」。

他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認為孩子「學習好就行了」,「自理能力」長大了自然就有了,於是在生活上把他們慣成了「小王子」、「小公主」。

俗話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建房子尚且需要從零開始,哪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呢?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的,得通過潛移默化慢慢來,不能指望他一朝一夕就撐起一片天來。

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小事鼓勵孩子做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家長可以通過「放手」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從小事做起」。比如讓他自己去收拾書包、吃飯的時候自己拿碗筷並且收拾碗筷等。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每完成一件小事,獲得肯定之後,就會有新的動力去繼續做下去。而這一件件小事正是讓孩子獲得「自理能力」的基礎。

難事引導孩子做

生活中總會有難事。你的「捨不得」,他的「不會做」,可能真的會毀掉一個孩子。

遇到難事,你可以教他怎麼做。

比如水池太高,就教他搬個凳子;

比如背不動書包,就教他怎麼整理,再不濟還能存一些在學校的抽屜里;

比如不會做實驗,家長不要親力親為,而要讓他自己動手去做。

只有孩子親手去做了,才會有印象,不至於一直畏葸不前。而這種克服困難的快感,也能幫他勇敢面對以後生活中的艱難。

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家長最好在旁陪伴

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的確需要家長「放手」,但是家長陪伴孩子,會「事半功倍」。

美國家庭教育家米歇爾·博芭曾提出了三個家長高效陪伴孩子的時間,分別是早上起床到出門前、下班回家到晚飯前、晚飯結束到睡覺前。

這三個時間段是孩子相對放鬆的時間,有利於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和進行指導。

在孩子很好的完成了自己分內的事情時,家長可以給予他及時獎勵。

及時獎勵也就是在人們的良好行為出現後立即給予獎勵,有利於形成積極的動力定型,起到勉勵作用。

與此同時,家長在孩子身邊,會給孩子一種安心感,讓孩子能夠提高專註力,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並且,在家長陪伴下的孩子,也會比同齡孩子更聰明和優秀。

一個自理的孩子,不僅能收拾好自己,而且還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父母分擔生活的壓力。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能夠很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也有利於孩子日後精神的獨立。

正如拿破崙所說,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停止對孩子的嬌慣,教他從頭做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子派 的精彩文章:

「女兒,好的婚姻一定要談錢。」媽媽寫的這封信火了
孩子有著四種表現,說明已經被慣壞,出現一個父母需警惕

TAG:親子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