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十三陵墓主生平政績簡介(三)末帝無力回天,幾代昏君誤國明朝亡

明十三陵墓主生平政績簡介(三)末帝無力回天,幾代昏君誤國明朝亡

原標題:明十三陵墓主生平政績簡介(三)末帝無力回天,幾代昏君誤國明朝亡


明十三陵墓主生平政績,前面分別有明十三陵墓主生平政績簡介(一):朱棣領頭三帝繼往開來創盛世, (二)六帝在位百餘年,中興賢君獨一位。兩篇中對明朝前期和中期的明十三陵中帝王做了簡要介紹!今天主要說下明後期的幾位帝王如何導致明朝江山日薄西山的!


十、明十三陵定陵墓主一朱翊鈞



明代一朝,昏君諸多,唯神宗為敗家之君,奢靡最甚。在位最長達48年,但貽害最深,為君無大氣只貪小利,以金錢珠玉為命脈,投巨資建陵墓;萬曆晚年荒於朝政;任用貪婪佞悻之臣,致使國運不轉,欲振不能,史家稱之: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史家之說多於貶抑,實則神宗早期施政重在軍事上,亦有勝說,並非史人所說,是一個平庸的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穆宗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563年)出生,隆慶二年(1568年)立為太子,隆慶六年六月初十(1572年)繼皇帝位。次年改元萬曆,在位48年,萬曆48年逝於紫禁城宏德殿享年58歲。


神宗十歲君臨天下,其母慈聖皇太后委託首輔大學士張居正主理政務。在政治上張居正奉行服從朝廷統一號令,監督官吏盡職恪守,對外維持主權尊嚴的方針。採取選賢任能,倡廉懲貪,獎勤罰惰等吏治方案。在經濟上,他下令丈量全國土地,抑制瞞田漏稅的勢豪地主,把各項賦役合併為一,按田征銀,從而減輕了無地或少地農民的負擔,緩解了階級矛盾,穩定了民心。他啟用水利專家潘季馴督治黃河,整治故道,屯墾荒田,使農人有地可耕,並減少了黃河流域水患災情。


張居正重用前朝名將戚繼光等忠勇將領加緊練兵,整肅軍務,增強武備及邊關防禦。使南北邊疆泰之安然。在張居正的主理下,明中葉一度呈現國庫充盈,邊防鞏固,政令暢達的最好形勢。


對於小皇帝,張居正無比忠誠,有時忠誠的有些肉麻,張居正在奏摺中說:「今伏荷皇上天語諄諄,恩若父子」, 40歲的張居正竟把10歲的神宗比作父親,聽來倒也有趣。他為神宗安排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宮中之事,無論大小,他都要細細的跟神宗彙報,小皇帝對張居正也十分尊重,從不指名道姓,總以先生相稱,聽說張之父母均在,還賜予很多東西,張偶感風寒腹痛,神宗還親手調劑辣麵湯款待。


10年後神宗已成為一個成熟的青年,要麼是十年中張大權獨攬,影響了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要麼是壓抑十年的權利慾的驅使,躊躇滿志的萬曆要成為大權獨攬的真正皇帝,要成意願必須擺脫張居正的影響,年輕好勝的逆反心理以及長期受張的約束之下的心理變態的發泄,使萬曆充滿了施展權力的渴求。


「威權鎮主」神宗當然不讓,1582年張居正去世,20歲的神宗終於緩一口氣,出於報復,神宗親政兩年後,下令抄沒了張居正的家產,奪其官爵封贈,一些未來及撤出的婦孺被封於張府,高牆大院又有官兵把守,十幾口人被活活的餓死,張居正的長子也被逼自縊而死,神宗終止了他多年經營的改革措施,使國家陷入了由治入亂的惡性循環。


由於張居正務政嚴正且專權過分自信,沒有給皇帝既時立威;執法中得罪了很多皇親國戚及佞悻之臣,就連慈聖皇太后也沒有為張居正說句話,死後遭受了很不公正的待遇,清算張居正是神宗親政的基礎,萬曆認為,推倒張居正也就樹立了皇帝自己的權威,神宗稱張居正「罔上負恩」,由此看,神宗又何嘗不是忘恩負義?


對於這樣一位皇帝,如果有人加以褒揚,實數不知深淺。但從萬曆從政早期看,他絕不是一位無能之輩。神宗是一位權利慾極強的人,萬曆一朝的大事,如萬曆三大征的勝利都是在神宗布置下進行的。


神宗對每一次軍事行動,都十分重視,在戰爭過程中對前線的將領充分的信任,對於失利的將領果斷的給予撤換,都顯示了神宗的膽略。那麼神宗是怎麼從一個立志有為的皇帝,變成一個荒怠的皇帝,又墮落的如此厲害呢?一是神宗過於寵幸鄭貴妃,造成宮廷即位之爭失利,二是神宗及其厭惡和無力制止大臣的朋黨之爭,三是他過分貪慾酒色,身體虛弱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臣子誤政。


神宗死後的三百多年後的1958年,定陵被挖掘,屍骨複員的結果是,頭頂至腳的距離是1. 64米,脊柱後突,是個駝背皇帝,奢靡的宮廷生活毀了神宗的身體,也毀了大明王朝的千秋基業。


十一、明十三陵慶陵墓主一朱長洛


短命皇帝史稱唯一,己為淫蕩所害,害人者為鄭妃,起因是她的兒子未成太子。宮廷即位之爭歷代如此,一代君王也成了封建王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明光宗朱常洛,神宗長子。萬曆十年八月十一日生(1582);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立為太子(1601),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繼皇帝位(1620);九月初一逝於乾清宮,在位29天,享年39歲,葬於慶陵。


光宗雖是萬曆長子但不是皇后所生;一天,萬曆去母親宮中請安,偶遇宮女見此女清秀美麗,欲生臨幸致使王氏懷孕有了光宗。神宗對自己的皇后毫無興趣,從不同宮而居,對給他生了皇子的王氏也倍加冷落。他鐘情於淑妃鄭氏並與之真心相愛,不足三年就將其晉陞貴妃,地位高於光宗的母親王氏,終日不離左右。皇后被冷落它宮,王氏更被軟禁。


神宗六歲時即請師教讀,並立為太子。光宗到了十四歲還是個文盲,在眾臣的督促下,才為光宗請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神宗橫加干涉,致使光宗不時輟學。後來鄭貴妃生子朱常詢,神宗意立為太子,並對他百般呵護,遭孝定皇太后與眾臣極力反對,只好立其為王,留在宮中遲遲不去上任,在皇太后的百般督促下,神宗無奈忍痛送朱常洵異地為王。


送別時神宗老淚縱橫,惜泣而別。光宗立為太子後,方有幸砸開銹鎖拜見母親,王氏長期遭冷落、迫害,又不得與子相見,思念冷寂身心憔悴已病入膏育,奄奄一息,母子相見抱頭痛哭,王氏看到即將當上皇帝的兒子,悲喜交加,一悲一喜一命嗚呼。


神宗曾許諾鄭妃立常洵為太子,並寫好手諭留鄭妃保存,她盼望著兒子繼位,自己理所當然的成為皇太后。立儲前鄭妃決定一搏,保存的手諭已被蛀蟲咬壞,無據可依,眼睜睜看著光宗立為太子,心中無比仇恨,她一直伺機策劃謀取皇太子之位,並不擇手段的對光宗進行謀害。

1615年的一天傍晚,一個手持棗木大棍的大漢,從東華門闖入宮中,打倒守衛太子宮門的內官,順勢衝到殿前的屋檐下被衛士捉住。後經發司會審,此案與鄭貴妃的內官有關。此事神宗心知肚明,假意出面干預,沒有查明就草草收場。史稱「梃擊案」。



光宗繼位後,鄭貴妃轉而對光宗進行拉攏。她深知光宗的弱點,送與珠寶並挑選絕色女子送與光宗。光宗喜出望外盡情淫樂,病倒榻上,鄭妃假意關心,派心腹內醫崔文升為光宗看病,在鄭妃授意下,崔文升下了超量的大黃等通利涼葯,光宗體虛久泄每日達三四十次,病勢更加沉重。久虛忌大補,這時,有個鴻腫寺承李可灼獻上「神丹」,光宗服了含有參茸的熱補之葯,一丸下去尚覺舒適,服了第二丸時,寒熱相攪痛失神脈,於第二天夜裡死去。


大臣們紛紛要求將崔文升、李可灼下發司拷問,治以重罪。新登基的熹宗僅有十幾歲,宮廷之內,鄭妃勢力很大,她肯定不會站在大臣們一邊;外廷之臣為保官職諸派充斥黨爭。如此複雜的境況,熹宗也根本無法查清。最後只處以崔文升、李可灼流放罪;鄭貴妃安然無恙。一個皇帝的死亡,竟無人堅持徹查緣由,草草了事,一個鄭貴妃如此妄為,竟屢次躲過追查,可見當時朝政爛到何等地步。因光宗服之丸丹呈紅色,史稱此朝廷大案為「紅丸案」。


光宗在位時間短暫,未跨年度,經大臣們議定,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七月以前仍為萬曆年號。這樣,在明代歷史上就出現了一年有兩個年號的情況。


十二、明十三陵德陵墓主一朱由校


農民運動雲起,後金勢起,外憂不斷。內有客魏專權,培植黨羽,誅殺忠義之臣。熹宗玩物喪志,不理朝政,寵信閹黨,大明江山以近風雨飄搖。


熹宗朱由校是光宗長子。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1620年)繼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1627年)逝世,在位8年,享年23歲。死後葬於德陵。



熹宗不是一個安邦定國之君,繼位時內憂外患,長城以北的後金勢力逐步強大,已攻取了東北的遼陽、瀋陽等城市,大兵壓境蓄機向關內進犯。由於邊戊鬆懈,荷蘭趁機攻佔了台灣。倭寇寇在近海騷擾沿海邊民。地方專權橫行盤剝百姓,內地農民起義頻頻發生。

熹宗不思治國務政,整日沉迷於營造遊戲與玩樂之中,他操斧鋸鑿,自行雕制小型樓閣,手藝精湛,勝過工匠,幹得高興時解衣裸體盤地而坐,花錢置物不惜工本,不改頑童性情。


熹宗的父親年幼包括當了太子時,一直遭受冷落和排斥,更不要說良好的文化教育。可想而知他的兒子更不會受到重視和受到太子般的正規教育。什麼治國之道為君之道,更是一竅不通。這與熹宗的政治報復淡薄不無關係。剩下的只是卿卿我我,玩樂風塵的小家子氣。



他不思任用賢臣,以求攘外治國之策,最寵信的是他的乳母客氏與司禮監秉筆太監宦官魏忠賢。此二人侍寵妄為,成為主使宮廷內外大事的顯赫人物。


客氏,河北定興縣候二的妻子,十八歲進宮,被選為熹宗的乳母。她丈夫死後,一直侍奉熹宗身邊達十六年。熹宗稱之:業業兢兢,節宣周慎,艱險備嘗。對她感恩備至,封她為「奉聖夫人」。她侍寵錦衣束帶,甚至乘轎行於宮中,威行宮掖好不威風。


魏忠賢,不過是河北肅寧的一個混混,通過客氏閹割入宮,他百般奉迎又善鑽營,加之客氏的推介,被熹宗任命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熹宗不理朝政,他利用替熹宗處理奏章的權利,在朝內培植黨羽,形成了一個能左右朝政的政治勢力,史稱為「閹黨」。魏忠賢內有客氏支持,外有閹黨策應,作威作福,專權獨斷,殘害忠臣,使得朝政黑暗國無安寧。


十三、明十三陵思陵墓主一朱由檢


崇禎繼位後懲治閹黨,勵精圖治,整吏治平復冤案,恭儉勤政。崇禎前朝弊端重重,邊關後金崛起勢盛,連年災患,饑民奮起,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大廈將傾已無回天之力。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光宗第五子,熹宗的胞弟。生於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天啟二年封信王,天啟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在中極殿繼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自縊身亡。在位17年,享年35歲。


崇禎在明代帝王中,是個恭儉勤政的皇帝,他繼位時,前朝遺留重重惡政,邊關戰火不斷,連年蝗旱災害,國力衰弱,他審時度勢力主節儉。免除蘇杭絲綢貢品,宮人女眷禁衣飾奢華及金冠袍帶;自己的御用之物也僅用銅錫及木製品。不論盛暑祁寒他經常召集群臣,在文華殿議政、批閱奏章常常至深夜。


歷代亡國帝王,多荒淫無道疏理朝政。而崇禎則比較勤政,一些史學家認為,崇禎亡國是「有君無臣,禍貽邦國」;崇禎自己也認為,他不是亡國之君,而大臣們都是亡國之臣。但是通觀崇禎理政的得失,其亡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崇禎繼位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還把持著朝政。朝廷上下吏治腐敗,貪污成風十分黑暗。崇禎頭腦清醒,果斷採取措施,先剪除了魏忠賢的羽翼,最後懲治了魏忠賢。隨後罷免了追隨閹黨的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等內閣成員。將全國各級閹黨酷吏儘力掃除。為遭迫害的忠義之臣平反翻案。崇禎的這些政治舉措,清算了魏忠賢為首的政治勢力,從而鞏固了崇禎初期的政治統治。



明朝,從朱元璋起,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四朝,無不兢兢業業,勤政愛民。英宗雖經「土木之變」改朝更替,,但其與繼承人朱見深開始怠政,走入沒落;後又經弘治為之一振,但短暫的振興後,奢靡無道的憲宗朱見深與統治達45年之久的世宗又重蹈覆轍,政體敗壞。


穆宗雖也做了一些有利振興之舉,但一到了神宗朱詡鈞,政治、經濟、吏治、軍事逐步走入崩潰的邊緣,神宗繼位時年僅十歲,他繼位的前十年有太后與主輔張居正輔政,政通人和,他親政後,怠政荒淫、政治的腐敗、宦官作祟、貪戀民財、奸佞橫行、朋黨之爭、繼位風波使得明王朝急近風雨飄搖,國力衰弱,給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一個沉重的伏筆。


隨後短命的朱長洛與昏庸的熹宗朱由校更加重了王朝的衰敗。到了崇禎縱有回天之力也無力挽回這種行將滅亡的趨勢。


前朝閹黨作亂,民不得生息,疆域不得安寧;邊戊鬆弛,對後金勢力打擊不力。東北地區,後金勢力稱帝建朝,遼東重鎮大部已在他們掌握之中,虎視耽眺伺機入關。西北地區,連年干早蝗災遍野,顆粒無收。成千上萬的饑民以食樹皮、草根、甚至泥土石粉為生。有些地區出現食人肉的景況。


朝廷不思撫民販災,還肆意盤剝,使得農民起義連年不斷,高迎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城陷池聲勢浩大,對明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內憂外患的大明朝給崇禎留下了一個風雨飄搖的爛攤子。


面對這嚴峻的危機局面,崇禎也積極的籌劃應對措施,但朝內庸墮的政治陰影,迫使他猜疑加重,過度的急躁誅殺了許多忠勇之將以及可利用的中間人物,主觀臆斷,不納直言。而主要的原因是前朝遺患重重;政治、經濟,邊戊的極度鬆弛與衰敗,以成大事所趨不易挽回。雖有勵精圖治之願,中興明室的願望終成一夢。


崇禎十七年三月(1644年)在李自成率軍對北京城發動猛烈攻擊之際,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打開彰義門投降。眾大臣四散逃命,崇禎下令周皇后自殺,接著下令二王及太子喬裝逃走,持劍砍斷常平公主左臂,殺死昭仁公主;然後登上皇宮後的萬歲山自縊而死。



縱觀明王朝的興衰直至滅亡,明朝的滅亡在帝之庸,而不在臣之墮,更不是史學家所言,崇禎的亡國是「有君無臣,禍貽邦國」。明朝的滅亡是幾代昏君昏庸誤國,導致國力衰敗,政治腐敗,民不得生,積重難返而招致的必然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花默吟 的精彩文章:

明朝扶持他牽制和削弱女真諸部和蒙古,反遭其反噬出山林君臨天下

TAG:飛花默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