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這兩個法門,是與煩惱保持距離的強力後盾

這兩個法門,是與煩惱保持距離的強力後盾

《解深密經》說:「言粗重者,謂心相續中所有習氣,增長內心顛倒堪能,相者謂於外境前後所生顛倒習氣。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前者為觀所斷,後者為止所斷」。

這裡講我們要斷除一些東西、要改變一些習氣的時候,要靠止觀。煩惱的根誰來斷呢?慧來斷。不讓煩惱現行,則由止來做。

所以,不讓煩惱現行也好,把煩惱的根斷除也好,一個需要靠止,一個需要靠觀。

我們的改變是這樣的:先不造惡業或者是不起煩惱,更高級的話,就是永遠不生起煩惱,永遠不造惡業。

上次一個人跟我說:現在是煩惱現行,所以不錯。他的意思是原來沒有煩惱現行,現在有煩惱現行,所以煩惱就結束了。實際上,煩惱根本就是不好的東西,煩惱現行並非意味著煩惱結束。

有人認為好像業報了之後業就結束了,這個是好事情。實則不然,煩惱是新的因種下去,而不是業報了之後業結束的一個東西。

所以,我們永遠不可以讓煩惱現行,永遠要與煩惱保持距離。

我們的改變是什麼改變呢?先煩惱不現行這一塊,如果更進一步的話,就是煩惱永遠不現行。永遠不現行,是指斷除煩惱的種子、煩惱的根。煩惱的根是執著心,如果把煩惱的種子、煩惱的根這些斷除掉的話,則是真正的改變。所以,我們改進、修行就是指這兩種改變,這些都是靠什麼呢?

都是靠止觀!

初步的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分兩段,原因在此。第一段講的是前面得到的所有的功德都是依於止觀,後面去除煩惱的種子和煩惱的根也是依於止觀。

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如解深密經雲「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之果。」

佛教徒或者是跟隨釋迦牟尼佛修行的佛弟子,分為大乘和小乘。我們是跟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然後我們修行,修行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當中要有生起的功德,就是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都有。

世間的功德是什麼樣的?像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對於這些定我們要培養、要修,這是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就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當中我們所要生起的各種各樣的功德,比如像我們在《般若八事七十義》當中講的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這些就是出世間的功德。

所以,不管小乘或大乘,內心當中要生起的就是這些世間跟出世間的功德。為什麼一個稱為世間,一個稱為出世間?像初禪、二禪、三禪的定力為什麼叫世間的功德?因為它並不是那麼究竟,因為它只能壓伏當下的一些煩惱。

以初禪來說,壓伏欲界的煩惱;以二禪來說,壓伏初禪的煩惱;以三禪來說,壓伏二禪的煩惱;以四禪來說,壓伏三禪的煩惱;以空無邊處來說,壓伏四禪的煩惱;以識無邊處來說,壓伏空無邊處的煩惱;以無所有處來說,壓伏識無邊處的煩惱;以有頂天來說,壓伏無所有處的煩惱。

但是,這些都是壓伏,而不是真正的斷除。

比如說大家都去過有頂天,可以說欲界的煩惱以及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所有的煩惱,我們都壓伏過,但我們還是掉下來了;一樣,欲界的煩惱都出現。所以這些定的階段的壓伏,並不是永遠壓伏,僅是短暫的壓伏。那要不要短暫的壓伏呢?

也要的,比如說我們現在欲界:我要斷煩惱,壓伏不是究竟,所以我要斷除煩惱。先壓伏一下煩惱也有好處,如果你一直等待斷除煩惱,並沒有壓伏煩惱的話,則沒有斷除的這個煩惱就會一直來,以至於被煩惱壓死了,我們在沒有斷除煩惱前反被煩惱壓垮。

所以,世間跟出世間相對而言,世間是容易成就的,以世間的方法先壓伏煩惱,但同時出世間也一直在壓伏煩惱的階段的當中,出世間也一直修。所以,世間跟出世間的定力和證量,這裡講大小二乘的所有功德都可含攝在止觀這兩個裡面,而大小二乘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是從哪裡而來?肯定是依止觀的修行方式而來。

可能不少人學過《廣論》的止觀,我們可以理解以初禪來說,先要什麼作意呢?就是我們一直講六個作意或者七個作意、八個作意,這些作意,一個叫近分定。

以初禪來說,它先要有近分定,然後才可以變成真正的初禪。所以,近分定這個階段如果從有八個作意的階段來說,前面的七個作意都是近分定,第八個的時候就叫初禪。

所以,初禪就是先有前面的七個作意,然後才可以達到初禪靜慮。初禪靜慮就是初禪的意思。得到初禪靜慮需要經過這麼多作意,經過這些都是依止觀的力量而慢慢提升,比如第一個作意的時候,必須要靠止的力量;第二個作意好像是分別作意,即隨順的毗缽舍那;第三個作意就是毗缽舍那,真正的止觀就出來了。

然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個作意,都是依止觀的力量,它的近分定慢慢的提升,最後就變成初禪靜慮。所以,世間的功德,第一個就是叫初禪,初禪這裡一直要有止觀的功夫,以止觀的修行的方式才可以得到。

以出世間來說,圓滿一切相加行需不需要止觀呢?需要的。圓滿一切相加行也需要整個三智的 173 個相都圓滿,圓滿的意思就是修的時候完全沒有違背、可以涵蓋的一種修行。

以圓滿一切相加行的功德來說,也是止觀的結果,若沒有止觀則得不到圓滿一切相加行。既然圓滿切相加行都需要止觀的話,當然頂加行更需要。所以,不管資糧道階段,還是加行道、見道、修道階段,以及資糧道當中的下品變成中品、中品變成上品,都是依止觀的力量。

一樣,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法,見道和修道階段的十地的修行,都是在定當中依止觀的力量一直提升做的。所以,所有的出世間的功德也是止觀的結果。以大小乘而言,剛剛我們講的是大乘,小乘道理與大乘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九讀佛 的精彩文章:

如果遇到鬼魔來尋釁,修習此法效果最好!
「厚德載物」是哪幾德你知道嗎?漲知識!

TAG:老九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