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魯迅和周作人都倡導自由獨立,目標一樣但觀點不同,對教育卻一致

魯迅和周作人都倡導自由獨立,目標一樣但觀點不同,對教育卻一致

我們前面說過,魯迅和周作人都把建立自由獨立的人性作為改造國民性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他們對於建立理想國民性的條件和方法,提出了各有側重的觀點。

在周作人的思考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寬容來保障自由的理論,他認為:每個人的生活、感情和意見,都應該受到充分尊重。當時的中國,最缺乏的就是這種寬容精神,中國人習慣服從和壓制,現實中的干涉與迫害,都來自於不承認他人的權利。更不懂得,承認他人的權利,也是維護自己權利的保障。

魯迅和周作人都倡導自由獨立,目標一樣但觀點不同,對教育卻一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周作人舉了一個例子,想要在宿舍里拉胡琴是個人自由,但前提是不能影響別人讀書。現代文明社會,需要建立以寬容和保障自由為原則的道德和法治。周作人的寬容論有一些獨到之處:比如,當受到壓迫時,絕對不能寬容,但是獲得權力以後,則要多講寬容。「五四」初期,周作人全力支持受壓迫的知識分子和白話文運動,但到了1920年北洋政府規定全國課本都採用白話文後,他則開始呼籲對文言文給予保留和寬容,他認為,任何東西一旦確立一個權威標準,就開始走向反面。

在周作人出任偽政府要職後,有個從前的北大學生到他那裡求職,因為沒有見到周作人,就在門外大聲叫罵,幾天以後,他就安排這個學生上任了。有人問周作人為什麼會這樣做,他說「到別人家門口去罵人,這是多麼為難的事,這個人太值得同情了。」周作人的學生、著名作家廢名對周作人的概括是:他對人寬容,對自己更是寬容,絕對不和自己過不去。這也是形成他人生悲劇的性格因素。

魯迅和周作人都倡導自由獨立,目標一樣但觀點不同,對教育卻一致

魯迅對國民性的理想,顯得更加全面和深刻。魯迅呼籲建立真正的民族自強精神,這種自強,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既要抵抗西方的強權和霸權,又要警惕自己成為強者後去建立新的強權。魯迅認為,反對帝國主義,關鍵是使自己變強。

1935年,在日本入侵中國時,魯迅就提出,要向敵人學習,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但這也正是魯迅清醒的表現:要戰勝敵人,必須吸收他的優點。對於如何解決奴性,魯迅比較多的談到了知識分子的人性問題:他認為,首要前提,是解決安身立命的經濟問題,「自由雖然不能買,但是會被賣掉」,知識分子的生存能力要是像孔乙己那樣差,自由就無從談起了。

其次,要有真正意義上的信仰作為精神支撐。魯迅對比了中俄兩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認為中國知識分子習慣選擇最適宜、最舒服的生存方式,善於變化立場來適應環境;而俄國知識分子由於宗教情結,具有殉道精神,更利於保持獨立思考。對於建立超越的精神力量,魯迅和周作人都提到了夢想。對夢本身,他們都持肯定態度,只有在夢中,人才會擺脫了現實限制,進入更自由的境界。對夢的呼喚,也是對人性健全發展的呼喚。特別是當時的中國人民非常缺乏夢想。

魯迅和周作人都倡導自由獨立,目標一樣但觀點不同,對教育卻一致

在這裡,本書作者對魯迅的觀點進行了深入闡釋:他認為,不會做夢的民族沒有希望,中國人不能放棄非功利、單純美好的夢想,但不能不顧及主客觀條件,強行將彼岸的理想搬到現實此岸來。民族和個人的夢想,應該作為終極關懷,存在於彼岸,用彼岸照亮此岸。

怎麼塑造理想的國民性呢?魯迅和周作人都把希望放在了教育上。魯迅有一句特別有名的話,是「救救孩子」,周作人也非常重視兒童問題。周作人提出,兒童是人,不是成人的附屬品,必須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同時,兒童是兒童,還沒有建立獨立的價值,需要科學的教育。

魯迅提出,當時中國的兒童教育,要麼是放任,養成了暴躁的霸王,要麼是終日苛責呵斥,使孩子彷彿變成了一個奴才,而奴才與霸王會互相轉化,在家是霸王,出門就成了奴才。對兒童的教育宗旨,魯迅和周作人提倡順應自然天性,保護兒童的幻想能力、兒童的思維,維護好原有的蠻性和生命力,保護好兒童率真的天性。比如,兒童時代是沒有義務的,玩耍是兒童最該做的事情。

魯迅和周作人都倡導自由獨立,目標一樣但觀點不同,對教育卻一致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要弄懂二戰德國為啥敢單挑歐洲,那就先弄明白,希特勒怎麼上的台
東漢以前,古人修鍊除了吃藥,就是陰陽雙修,隨著佛教漢化就變了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