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美蘇兩國二戰的傷亡各是多少?

揭秘美蘇兩國二戰的傷亡各是多少?

原標題:揭秘美蘇兩國二戰的傷亡各是多少?


美國提供了盟國50%以上的軍用物資,總共傷亡112萬餘人


眾所周知,同盟國在二戰中能戰勝法西斯各國,最重要的保障,即是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開啟大規模軍工生產,約10萬家企業被納入戰時生產,如汽車工業幾乎全部被用來生產飛機、坦克、卡車等戰爭所需產品。此外,還由聯邦政府出資,新建了一批工廠。①如羅斯福所說,美國成了「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全面動員後,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確實讓人震驚。在1944年,美國平均每天生產120架飛機、70輛謝爾曼中型坦克,173天造一艘重型航母,78天造一艘輕型航母,42天造一艘護航航母,7天造一艘主力驅逐艦,3天造一艘護航驅逐艦。1940年7月—1945年7月,美國生產了30萬架軍用飛機、8.67萬輛坦克、7.1萬艘軍艦。戰後統計,美國生產了同盟國50%以上的軍用物資。②


為籌集戰爭經費,美國聯邦政府提高稅率,加大國債發行。納稅的個人、公司數量,在1939年為760萬個,1943年增加到4300萬個;1941年的國債為563億美元,1945年已翻了幾翻,達到2525億美元。1941年—1945年,在美國3176億美元的財政預算中,有2815億美元直接用於戰爭。③


除物資消耗外,美軍戰時最大兵力超過1200萬,付出很大傷亡。在歐洲戰場,阿登戰役重創德軍的同時,美軍傷亡7.7萬人;諾曼底一役,盟軍傷亡12.2萬人,包括7.3萬美軍。在太平戰場,硫磺島戰役的美軍傷亡超過日軍——6812人死亡,1.9萬人受傷;沖繩島戰役更為慘烈,美軍傷亡超過4.8萬人,其中1.2萬人死亡或失蹤,傷亡率達到48%。在整個二戰中,美軍總共有112.2萬人傷亡,其中32.2萬人死亡。④幸運的是,戰火併未燃及美國本土,大多數平民僅受到物資短缺影響。


2015年3月,日、美舉行儀式,共同悼念硫磺島戰役陣亡士兵


蘇聯有1710個城鎮、7萬個村莊被毀壞,損失人口2660萬


與美國一樣,在戰爭初期,蘇聯的準備也很不充分。但蘇軍憑藉驚人的動員能力,在1941年6月22日—7月1日這9天時間裡,就徵召了530萬士兵與65萬預備役軍官。這使蘇軍在被德軍突襲重創後,不至於完全崩潰。


蘇聯大片領土淪陷,不僅原先囤積的物資、裝備都成了德軍戰利品,軍工企業也被迫向後方轉移,生產停頓。蘇軍因此只能用大量兵員的投入,來彌補裝備上的不足。1941年夏—1942年夏,蘇軍付出800萬兵員的損失,才頂住德軍的凌厲攻勢。


在兵工廠遷移完成,逐漸復工後,情況開始好轉。以飛機生產為例,蘇聯在1942年生產了2.5萬架飛機,1943年生產3.5萬架飛機,1944年—1945年上半年生產6.03萬架飛機。此外,蘇聯相繼生產了2000萬支步兵輕武器、83.4萬門火炮、10.4萬輛坦克。⑥加之美國通過「租借法案」的援助,終於戰勝了德軍。

巨大的傷亡,使蘇聯戰時勞動力嚴重不足,後期兵員補充困難,大部分步兵師只有4000—4500人,僅相當於美國一個團。蘇聯在二戰中的具體犧牲情況,一直不為人知。斯大林時期公布,蘇聯有1000萬人在戰爭中死亡,到戈爾巴喬夫時,這個數字已上升為2700萬。2010年衛國戰爭勝利65周年時,俄羅斯官方稱,1941年—1945年,蘇聯共損失2660萬人,其中作戰死亡超過860萬人。⑦


蘇聯還有1710個城鎮、7萬個村莊、3.1萬個企業、6.5萬公里鐵路、4100個火車站、3.6萬個郵電局、8.4萬座學校、1.3萬座橋樑等在戰爭中被不同程度毀壞。農業上,蘇聯減少了1030萬頭牛、1870萬頭豬、2140萬隻羊、1200萬匹馬。⑧毫無疑問,蘇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



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圖為參加簽字儀式的德方代表


注釋:

①③(美)沙伊貝等:《近百年美國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465、479頁;②郭振玉:《二戰時期的美國生產動員》,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④(美)艾倫·布林克利:《美國史(1492—1997)》,海南出版社2009年,第799頁;⑤⑥江雨:《勝利的保證:兵員動員與二戰蘇聯軍事力量的發展》,《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11年第10期;⑦《俄公布蘇聯二戰死亡人數最新數據》,《遠東經貿導報》,2010年5月18日;⑧(蘇)瓊圖洛夫等:《蘇聯經濟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208、211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匯 的精彩文章:

民國時期「雙十一」 你可能遭遇這些奇葩廣告
解密蘇聯切爾諾貝利慘劇對中國的衝擊

TAG:歷史百家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