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澶淵之盟達成後,為什麼宋朝不覺得恥辱,遼國也能接受?

澶淵之盟達成後,為什麼宋朝不覺得恥辱,遼國也能接受?

原標題:澶淵之盟達成後,為什麼宋朝不覺得恥辱,遼國也能接受?



澶淵之盟一直都被認為是城下之盟,遼國都已經打到開封家門口了,宋朝才穩住陣線,最後簽訂了和平協議。其實這是個誤會。宋遼雙方自從真宗繼位之後,就一直在試探達成和平的可能性,只是雙方之間缺乏充分的信任,未能達成,所以才遷延歲月,一直到澶淵之戰後才達成。

大體來說,從高平之戰後,因為後周南服南唐,被逼北漢,而遼國在經歷了前期的皇位繼承動蕩之後,內部不太安定團結,所以總體上處於守勢。大體而言,就是從遼穆宗到景宗這個時期,總體上都處於守勢。一直到宋太宗繼位之後,雍熙北伐的時候,宋軍一戰奔北,宋太宗僅以身免,驢車南逃,遼國才看清了宋朝實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於是開始重新開始不斷南侵。


不過,遼國的多次南侵雖然每次都來勢洶洶,但收效並不明顯,就是被宋太祖時期奪回的三關,遼國也始終未能收復。而北宋以三關為外圍掩護,逐步形成了一個以大名為後方,以定州為中心的防禦體系,而且比較嚴密,遼國每次南侵,基本上都無法通過這一地區。但因為這個防禦體系租山背水,遼國如果繞過三關,深入宋朝腹地,就會陷入宋軍幾面夾擊,軍事上就會從主動變成被動。所以,遼國這個時期的南下基本上都是試探性攻擊,遇到挫折就自己主動撤退了。


真宗繼位之後,就曾遣使到遼國告哀,實際上也是試探和遼國達成和平協議的可能性,但遼國此時的判斷是宋軍並非無懈可擊,仍然有機會戰而勝之,所以沒有給出積極的回應,基本上就變成了遼軍多次南侵,但每次都無功而返的局面。宋朝這邊,真宗也終於形成了一個整體性的部署,也就是宋真宗咸平六年對王超所做的部署,遼軍的小規模入侵,依託防禦體系防禦就行,如果遼國繞過三關深入腹地,定州的重兵集團就可以派三萬軍隊南下,和朝廷從南邊派來的軍隊南北夾擊,圍殲遼軍。


澶淵之戰本身從遼國方面看,也是一次很奇怪的軍事行動。一方面,遼國幾乎抽調了全部能夠抽調的主力部隊南下,當時遼國政治核心皇太后、皇帝和韓德讓三大巨頭也都隨軍行動,分明是傾國而出,擺出一副要和宋朝拼個你死我活的架勢,但另一方面,又在不斷派人以王繼忠的名義給真宗送信,要求和談。而且,這次行動遼軍沒有像以往一樣在定州一線過多糾纏,而是繞過了這一地區,直接南下,進逼黃河一線。綜合來看,遼國這次的意圖應該是以製造巨大的軍事壓力來達成一個要價比較高的和平協議。


遼國的要價到底是什麼呢?從宋遼雙方的對比來看,遼國希望達成的最高目標就是恢復遼國和後晉達成的那個協議,宋朝要歸還太祖時期從幽雲十六州奪回的關南之地,交還三關,同時還要向遼國稱臣納貢。稱臣納貢以前是後晉,後來是北漢,現在宋朝滅了北漢,遼國就希望原來北漢每年給遼國的歲幣都由宋朝來出。同時,奪回關南之地,就等於拆掉了宋朝好不容易才經營起來的定州為中心的防禦體系,可以隨時直接進入中原。當然,這個目標最後並沒有達成。


澶淵之戰的時候,宋朝雖然得到了遼軍南侵的消息,並且積極備戰,確實也是當作戰略決戰來做準備的,但宋朝對遼軍的行動方向判斷有失誤。包括真宗、寇準等人,都是準備到定州前線去和遼軍作戰的。所以,真宗下詔親征之後,澶州上報說,為了皇帝的安全起見,要維修城牆,真宗還表示拒絕,說只是路過澶州,不需要勞民傷財。一直到真宗和宋軍已經前進到了黃河邊,準備渡河了,才確認了遼軍前鋒已經開始進攻澶州的消息。所以才出現了宋軍軍心動搖,真宗也有些猶豫要不要渡河過去的情況。



而且,宋廷對遼軍的戰略目標雖然不清楚,但對遼國不斷以王繼忠的名義送來的和談建議卻並沒有過分積極主動的回應,甚至出現了王欽若在前線扣留了真宗派往遼國的使臣的事情。也就是說,這時候宋朝也認為搞不清楚遼國到底是想幹什麼,所以也不願意貿然同意遼國的和談要求,希望能夠先立足於打贏,然後再來談善後的問題。

遼軍這次南下,投入進攻兵力最多的,其實是在瀛洲。瀛洲也屬於幽雲十六州,是被宋朝搶回來的,雖然在定州以南,但是個小城,兵力並不多。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城,遼軍瘋狂進攻了二十多天,卻始終沒能拿下來。在其它地方,遼軍基本上都是試探性的進攻,尤其是在澶州,雖然確實進攻了,但只是前鋒部隊,投入的兵力並不多。真宗到前線後,宋軍士氣百倍,英勇反擊,遼軍看取勝無望,就主動後退了。


這時候,宋軍的整體作戰方案基本上也還是真宗在前一年的部署,真宗率軍北上,王超率定州軍南下,南北對進,夾擊遼軍。遼國這時候的一個突然的變故是,前線的主帥蕭撻凜突然中箭死了,士氣比較低落。加上遼國太后、皇帝和韓德讓三大核心都在軍中,深入宋軍腹地,前進無望,四周都是宋軍,而且宋朝抽調的援軍還在源源不斷的趕來的途中,所以遼軍這時候反而比較慌了,求和的積極性更高。



宋朝這邊,真宗是第一次親臨戰陣,雖然初戰告捷,但他第一次親眼目睹戰爭,心裡還是比較緊張的,也想儘快結束戰爭。更重要的是,原本預訂的南北對進的計劃,這時候王超的定州軍隊雖然確實已經離開定州南下,但是磨磨蹭蹭,南下很不積極,一直都到遼軍準備撤退了,他還沒有趕到澶州附近。所以,在初戰告捷之後,宋朝終於比較積極的回應了遼國再次以王繼忠的名義送來的和談要求,派曹利用出面和談。


真宗為曹利用定下的和談基調是,土地不能讓,但可以給錢,以三十萬緡為額度。真宗甚至認為,只要不割地,哪怕歲幣一百萬緡也可以咬牙接受。但曹利用出了門,寇準又悄悄威脅曹利用,你敢答應二十萬以上的歲幣,回來肯定要砍了你。結果最後達成的協議只有十萬緡,說明遼國此時其實也急於儘快結束戰爭,安全後撤,太后、皇帝和韓德讓也覺得自己再這麼待下去,可能就不太安全了。同時,遼國也同意歸還戰爭初期佔領了宋朝的祁州、深州等地,承認之前被宋朝奪走的瀛州為宋朝佔領,而宋朝則把東邊的易州交還給了遼國。

所以,從宋朝的角度看,澶淵之盟遠遠低於真宗的心理預期,損失並不大,既沒有割地,歲幣也只有十萬緡,這對宋朝來說,當然算是外交勝利。而從遼國來看,傾國來犯,深陷重圍,又臨陣折損主帥,最後還能安全撤退回來,並且和宋朝達成和平協議,得到每年十萬緡的歲幣,同時結束了宋遼雙方長期的僵持局面,也可以稍微喘口氣了,也算是贏家。總而言之,就當時宋遼雙方來說,對澶淵之盟還都是比較滿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武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商鞅是秦國崛起稱霸的第一功臣?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渡江戰役前白崇禧給李宗仁出了個計劃,卻被解放軍打亂了

TAG:蕭武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