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三桂兵力是康熙的2倍多,若不是猶豫,大周能否與清朝劃江而治

吳三桂兵力是康熙的2倍多,若不是猶豫,大周能否與清朝劃江而治

原標題:吳三桂兵力是康熙的2倍多,若不是猶豫,大周能否與清朝劃江而治


作者:大國文社(大國文史,大果文社原創原創)


遙想當年,吳三桂引清兵入的本意,應該是讓他們跟李自成兩敗俱傷,他坐收漁翁之利。誰知道李自成那麼不禁打,竟然一觸即潰。就算吳三桂不這樣做,明朝都亡了。沒有兵馬糧草支援,他在山海關腹背受敵,也是死路一條。

後來他起兵反清 也是被康熙逼的沒辦法了,只是因為留下了先反明後反清的污點,所以明不正言不順吳三桂當年起兵之初打的旗號是「反清復明」,號召廣大漢人起來推翻滿清,償還血債,因此吳軍一開始是勢如破竹的。只是,吳三桂一方面沒能及時穩住兩位「盟友」,另一方面自己迫不及待的稱帝,將野心過早的暴露,使中原有志之士看透了他的陰謀詭計而感到寒心,所以後期吳三桂一敗塗地。


在當時的康熙年間,滿清入關已經近四十餘年,天下初定,民心不願再起烽煙。再者,康熙並非昏君,自登基以來,除鰲拜、收台灣、平定葛爾丹,同時與民休養生息,廢除滿洲圈地舊制,壓制稅率,國家是蒸蒸日上。雖然我們反感滿清,吳三桂也想推翻滿清,只是百姓不願意,也是舉步維艱的。這點不覺得和三國很像嗎?


當年恆溫北伐,問王猛,為何這邊的英雄豪傑不來響應啊?王猛說,將軍駐軍灞上,長安就在眼前而不進,誰知道你想幹嘛。 吳三桂當時不成功的原因也是如此,決心不夠,如果要推翻滿清,就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直取北京,讓天下人知道你的志向,而不是在南方混戰,搞的天下英雄以為你是打算與滿清談判,劃江而治,那起事之人都成了你的籌碼了。


結果吳三桂造反幾個月就打到長江邊上,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不過江攻略中原而是觀望了幾個月,讓康熙能及時調兵穩住戰線。結果就只能拼消耗了,敗亡也在所難免了。清朝的命太硬,一旦形勢不穩,敵對政權就開始犯錯了。南明至少有三次機會可以光復南中國結果都在關鍵時候發生了內鬥。鄭正功第二北伐也是,當時江南眼看就要光復,結果中了清朝兩江總督的緩兵之計,在南京城下功敗垂成。

從技術層面來看:


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雖然在叛亂髮動之初,清軍有所失利,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是討逆平叛,經濟上是以全國制一隅,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暫時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巨大的果實被他提前摘取了,別人就只有氣餼和憤恨。如果他傳檄天下,宣布:諸義軍首領先入北京者為帝,後入北京者封王,佔據州郡大城者封侯,殺滿官者則代之,獻錢米者則封地。那麼就會激起洶湧的起義大潮,略有實力者都會心懷野望。舉國南北將會烽煙四起,戰成一鍋粥。他勢力最大,逐個收取,自然大事可成。你覺得他的成功幾率有幾成呢?


版權所屬,嚴禁轉載,抄襲必究,部分圖片取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國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一戰輸了,二戰又輸了:德國迅速復興?城市重建稱得上人類奇蹟
司馬光砸完缸,還寫了一本書,都知道這本書,沒人知道作者是他

TAG:大國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