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龍潛福地,探訪雍正帝私宅「雍和宮」

龍潛福地,探訪雍正帝私宅「雍和宮」

原標題:龍潛福地,探訪雍正帝私宅「雍和宮」


1732年,雍正皇帝暴斃,關於他的死因也是一個謎,但肯定不是如《甄嬛傳》里寫的那樣。雍正走了,乾隆來了,在喪父之痛中,他違背了祖上的規矩:「即駕崩皇帝的靈柩必須先停放在景山壽皇殿中」,而將雍正的靈柩直接放在了雍和宮裡的永佑殿中,這裡曾是雍正做皇子時的寢殿。你想想,皇帝的遺體要放在這,這裡的等級就不能再是王府的等級了,於是乾隆命人用15天的時間,將宮中主要殿堂的綠琉璃瓦均換為黃琉璃瓦,要知道,黃色琉璃瓦可是只有紫禁城才能用的,接下來,乾隆皇帝又對整個雍和宮進行了整修,比如將單檐屋頂基本都改成了重檐,提高等級,殿內陳設也重新布置,儼然一副「小紫禁城」的樣子。因為從這裡走出了雍正、乾隆兩位皇帝,雍和宮還有一個名字,叫「龍潛福地」。


下面讓我們走進這裡,在實地講講這座有故事的「雍和宮」。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打卡點:北京, 東城區,雍和宮

行腳系列之走進雍和宮。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胤禛,稱雍親王府。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繼位者不是當了近四十年的太子,也不是精通經史的三阿哥,更不是賢名遠揚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寵愛的大將軍十四阿哥,而是素有「冷麵王」之稱的四阿哥胤禎。


滿朝文武最初並不看好他,日後的史學家們也百思不得其解,他為什麼能在諸王奪嫡中勝出?但不管怎樣,四爺最終當選大清皇帝,成為日後的雍正大帝。當然,那時的雍和宮,還不叫現在這個名字。當時康熙爺將其賜給四爺的時候,還只是一座貝勒府,稱「雍親王府」。後來四爺登基,要住進紫禁城,可四爺又捨不得這座雍王府,也不能賜給別人住。


想來想去,就把自己的府邸一分為二,一部分改成黃教上院,一部分作為自己的行宮。可惜,行宮在雍正三年的時候被燒毀,已成為雍正帝的四爺就將那另一半的黃教上院改成了行宮,稱為「雍和宮」。



雍和宮前三牌坊之一



雍和宮前三牌坊之二雍和宮入口處。上書寰海尊親。


接著往前走,便是昭泰門。



雍和禪房



雍和宮與一般佛寺不同,在入口空間便能有突出感受。整個建築序列的起點是南影壁和東、西、北三座牌坊圍合成的橫長庭院,這是與清西陵大紅門一樣的清代最高級別建築組群入口。而穿過正牌坊後,是一條長長的輦道才能到達雍和宮正門——昭泰門,輦道長度幾乎與昭泰門到最後一進院的整個軸線等長,這在中國平地佛寺布局中極為罕見。輦道的出現其實是為了在其兩側設置「阿嘉倉」,即活佛居所。



四爺從封王到即位,在這裡呆了四十多年。四十五歲才成為雍正皇帝。



過了昭泰門,進入到內院,一對鐘鼓樓邊出現於前。


寫滿了歷史的大銅鐘



正中上書: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好熟悉的口號。



進入昭泰門後的雍和門,才是原先雍親王府的大門。



上懸乾隆皇帝手書「雍和門」大匾,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山門、天王殿。殿前的青銅獅子,造型生動。殿內正中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彌勒菩薩塑像。



八角樓,左右各一,對稱存在。


銅缸,作為消防儲水之用。不解的是,很多人往裡面扔錢,國人的這種陋俗真是low到爆。



除了本國的善男信女,國外的也有男女信徒。



出雍和門,院中依次有銅鼎、御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桿和主殿雍和宮。雍和門與後方的雍和宮正殿是中軸線上第一個大體量的建築高潮,這兩個殿堂與左右配殿圍合成一個封閉庭院,這是原先王府前朝後寢格局的「前朝」部分,是禮儀性最強的空間。此庭院正中置有一座四角攢尖頂碑亭,顯著的位置說明了其內御碑之重要。這座碑就是清代著名的石刻文獻《喇嘛說》,為乾隆帝親自撰寫並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銘刻。《喇嘛說》是乾隆帝對當朝佛教政策的全面概述,從「興黃教所以安眾蒙古」的根本宗旨到元代過度崇奉「有妨政事之弊」的歷史反思,再到「金瓶掣籤」制度的建立,可以說直到今天藏傳佛教大活佛轉世確認辦法的合法性都直接源於此碑。



主殿原名銀安殿,是當初雍親王接見文武官員的場所,改建喇嘛廟後,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正北供三尊高近兩米的銅質三世佛像。


誰還會想起當年,四爺就在這裡,白天升堂坐殿,查賬追贓,晚上潛心默思,考慮朝廷諸事,以「不爭是爭」的超然心態坐看諸王奪嫡。



青銅須彌山。精品中的精品。

須彌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譯,意譯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據說是世界的中心。佛經認為,世界的最底層是風輪,其上是水輪,再上是地輪。地輪之上有九山八海,須彌山就在這山海之間。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計算距離的單位),日月環繞須彌山迴旋出沒,三界諸天也依須彌山層層建立。須彌山腰有「犍陀羅山」,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鹹海,鹹海四周還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這四大部洲就由四位天王護持。須彌山頂部為「帝釋天」。帝釋天下面有一圈星象圖,是按古代天文觀測的結果依次排列的。據說這些星座的分布和標記大體上符合現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在佛教中,須彌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頂的帝釋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極樂之處。因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佛祖釋迦牟尼經常在此講經說法。



非常精美的雍和宮牌匾,九龍鑲邊,書滿、漢、藏、蒙四體文字之乾隆御筆之寶。


當年,四爺歸天,靈柩沒有按慣例停靈於乾清宮,而是停在了雍和宮。按照皇家儀軌,雍和宮頂的綠色琉璃瓦是不能用的,所以,朝廷緊急施工,將雍和宮中的主要殿堂全部換成黃色琉璃瓦頂。需要注意的是,當年的黃色琉璃瓦頂也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瓦頂,而是乾隆九年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乾隆九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是大清建國整100周年。


當年,乾隆帝為表紀念,將雍和宮進行了一翻大改建,於是,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雍和宮,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與今天的法源寺地位相當。所以,從康熙三十三年,到乾隆九年,實際上雍和宮前後歷三朝皇帝共50年,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插播一下雍正帝四爺(對,沒錯,我就是戴假髮的四爺)



雍和宮殿後的永佑殿,是雍正皇帝在肇封貝勒時居住的地方,也是曾停放雍正梓宮之殿,故名永佑殿。永佑殿在王府時代,是雍親王的書房和寢殿。後成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遠保佑先帝亡靈之意。

殿外門楣上懸乾隆御筆「永佑殿」匾,亦為滿、漢、藏、蒙四體文字寫成。


殿內聯為,「般若慈源,覺海原無異抓水;菩提元路,德山相見別峰雲」。




這裡有雍和宮三絕之一紫檀木五百羅漢山,沒有拍照。建議親自查看,法輪殿原先是雍正帝的寢殿,他駕崩後專門在移靈到此停靈的意義是以示「壽終正寢」。



法輪殿內,法輪殿為寺院僧侶集體誦經的場所,俗稱「大經堂」。


殿內正中所供6.1米宗喀巴大師銅坐像。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創始人,這尊銅像塑於1924年,耗資20萬銀元,歷時兩年才完成。外觀上象徵須彌五峰的五個閣樓上都設有窗,到了室內它們正好巧妙地成為了五個天窗。幽暗的室內空間中,從天頂射入的光線打在主尊宗喀巴大師像的頭和肩部,給予這尊佛像以極其光明與神聖的光影效果。


背後北面,陳設有一座高2.5米、寬3米的大型佛傳故事題材藝術品紫檀木五百羅漢山。


它採選名貴紫檀木雕鑿山體,上供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鑄500尊羅漢,稱「紫檀木五百羅漢山」。500尊羅漢們或對坐論道,或騎鶴飛升,或乘龍遨遊,或相對參禪,或吹簫引鳳,其神采惟妙惟肖,極為生動,重現佛教弟子大聚會的盛大場面。



萬福閣


出法輪殿,便是高25米,飛檐三重的萬福閣。其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兩座樓閣有飛廊連接,崢嶸崔嵬,宛如仙宮樓闕,具有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


萬福閣是雍和宮最高的建築,也是人們在外面街道上對雍和宮最深刻的印象。它是雍和宮中軸線上最後修建的一座。此處原來是雍親王府寢殿(法輪殿)的後罩樓,一直保持到1748年(乾隆是三年),當年七世達賴喇嘛向乾隆帝進獻了一根罕見的巨型白檀木,乾隆帝命令將其雕造為一尊彌勒佛,並在雍和宮造高閣供奉,這就是今天萬福閣中的巨型木雕彌勒,它與承德普寧寺大乘閣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像是清代巨型木雕的雙璧。因此萬福閣就像河北正定隆興寺的大悲閣一樣,是因像而造閣。



飛廊構造


關於萬福閣,還有一段史實,由於這段史實,造就了吉尼斯世界記錄大佛,也是雍和宮三絕之二檀木大佛。



1990年8月,這尊大佛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


由於雍和宮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響「龍潛禁地」風水,準備在雍和宮北部空曠之地建高閣供一大佛,以作靠障,藉助佛力保佑平安。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世達賴因得乾隆派兵平定了西藏境內的一場叛亂,對乾隆十分感激。當時他得知乾隆欲為其家廟雍和宮建高閣,供大佛做寺後的壓軸,遂在西藏內外廣泛搜羅佛像,以求報答皇恩。


恰好當時尼泊爾剛從印度運回一棵白檀巨木,達賴獲悉這個消息後,立即以重金將白檀樹換了過來。白檀木由尼泊爾經四川,歷時三年方始運抵雍和宮。



先建大佛,後建宮殿的設計圖


乾隆見到這棵巨檀,十分歡喜,馬上任命京師的察罕活佛負責造像的設計和指揮,令養心殿造辦處的廣木作、漆作、木作、雕鑾作、如意館五處匠師會同中正殿造辦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雕造。因佛像太高太大,所以當時是先砌佛座,安置佛像,待佛像定位穩妥,再建萬福閣。因此雍和宮有「先建大佛,後建宮殿」的說法,後訛傳為「先建大佛,後有雍和宮」。大佛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雕刻成功,到現在已有兩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萬福閣為三層重樓,上層檐下匾額「圓觀並應」,中層檐下匾額「凈域慧因」,下層廊柱聯日:「慧日麗璇霄,光明萬象;法雲垂玉宇,安隱諸方」,均系乾隆御筆之寶。



白檀雕成的彌勒佛(這張照片是轉載)

雕成的彌勒大佛通高26米,有8米埋入地下。佛像頭戴天冠,上身袒露,下著長裙,全身瓔珞珠寶嚴飾,雍容華貴。這尊大佛面部莊嚴肅穆,頭戴五佛冠,其微垂的雙目、緊閉的嘴唇,給人以萬般慈祥之感。其左右肩上各有一花籃,籃內之花含苞欲放,花上有法物,左肩為凈瓶,右肩為法輪。雙手做「扶天蓋地」式,象徵著彌勒繼承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界講經說法,普度眾生。萬福閣樓上原懸掛一串周長12米的上等料器佛珠,稱「寶石官料大佛珠」,每粒珠子直徑有10厘米,為清乾隆年制,現此佛珠藏於宮內。


當年雍和宮內一位70多歲的喇嘛曾神情肅穆地講述了下面這個真實的故事:


「文革」期間,有三個紅衛兵來砸佛像。第一個爬上走廊,舉起斧頭想砍斷鐵索。斧頭落下,沒有碰到鐵索,卻正好砍在自己的腿上;第二個人拿過斧頭又砍,卻一斧砍空,閃下平台,當即昏死過去;第三個人嚇得站不起來。據說這三個人後來沒有一個活下來的。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動佛像一下,彌勒佛像就這樣安然無恙地保存了下來。



雍和宮三絕之三是昭佛樓內的金絲楠木雕成護佛巨龕。昭佛樓,原為清帝乾隆弘曆生母鈕祜祿氏孝聖憲皇太后拜佛之所。昭佛樓殿內依北牆設護佛巨龕,通體高5.5米,寬3.5米,進深2.5米,是用珍貴金絲楠木雕鏤,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貫通二層大殿閣樓,龕體里外三層。佛龕上雕鑿有正龍、側龍、行雲龍、布雨龍、盤柱龍、滾地龍等各態金龍,共有九十九條。製作匠人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等多類手法,使其金龍體態一波三折動感強烈,可謂活靈活現。




戒台樓


整個雍和宮最後建成的建築,是法輪殿東西兩側的班禪樓和戒台樓,它們的修建緣於乾隆朝後期清廷最重要的接待任務:六世班禪來訪。六世班禪在1780年對朝廷的訪問催生了北京和承德兩地最後的一次大規模佛教建築營造。雍和宮的兩處添建雖規模則不及承德須彌福壽之廟和北京宗鏡大昭之廟,但戒台的存在使其意義遠在另兩處寺廟的接待、居住功能之上。乾隆帝早前已經接受章嘉活佛的灌頂,而此次專門修建戒台並讓班禪在此為自己授戒,不但進一步確證了他本心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更通過做出以班禪為上師的姿態來懷柔拉攏西藏。由於授戒的顯著意義,班禪樓和戒台樓成為六世班禪在北京訪問全過程中規格最高、禮儀最隆重的活動;而由此建立的雍和宮與班禪的特殊關聯亦給二百多年後的當代提供了一份重要政治遺產。



裡面有佛像展覽,在這個裡面你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的歡喜佛,綠度母等法相。



這個是乾隆蠟像,顯示為灌頂儀式上的樣子。



回看萬福閣,蔚為壯觀。



作為中國漫長古代王朝史的尾聲,清代的角色十分特殊。雖然這並不是第一個由北方民族進入華夏核心區建立的統一王朝,但清代卻在歷史上第一次對東亞大陸不同的文化板塊(漢、滿、蒙、藏、回)實行了有效控制與統合。這成為今日中國所繼承的最重要政治遺產,也形成了今日中國國家認同的基礎。而實現這一宏大治理成果的訣竅,正是在雍和宮。



自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徵詢三世章嘉活佛意見的基礎上,正式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後,這裡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滿洲皇室對內亞各板塊的政治主權來自軍事和宗教主權,而塑造宗教主權的首要舉措便是將藏傳佛教信仰與管理中心從拉薩轉移至北京,這是乾隆帝改建雍和宮之首要目的。因此,雍和宮在1744年改建後不僅成為全國等級最高的一座寺廟,也身兼規格最高的佛教教育機構、活佛駐地和佛像生產地。雍和宮的建築和宗教供奉在有清一代成為一種帝國武器,有效地實現了清廷對疆域的宗教整合。



雍和宮:見證一個過帝國的抱負,皇室已逝,現在的雍和宮卻保留了自乾隆年間便開始行使的職能,今天它依然作為十一世班禪在京的首要佛事活動場所,在藏區治理上意義重大,並將繼續維持下去。



老僧與雍和宮


寺院上空的梟梟香煙,在這些僧人的住持之下將歷久彌香。



最後的虔誠


雍和宮在幾百年的歲月更迭中,


積累了太多的精華,


匯聚了無數能工巧匠精心製作的佛教精品,


也埋藏了無數不為人知的傳說故事,


在香爐里那厚厚的香灰下面,


更是沉澱了幾代幾十代,


虔誠的信徒們在這裡許下了心愿,種下了希望,


這些希望與心愿,


都將會隨著那抑揚頓挫的誦經聲,


越傳越遠......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豬的碎碎念 的精彩文章:

和珅為什麼必須死,重點不是貪污,那是什麼?
有一種痛叫做「定陵之痛」,為什麼現在禁止挖掘帝王陵?

TAG:老豬的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