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保衛中國領空的小蒼蠅還是小蒼鷹?揚威抗戰的伊16戰機

保衛中國領空的小蒼蠅還是小蒼鷹?揚威抗戰的伊16戰機

保衛中國領空的「小蒼蠅」

——伊—16戰機在中國

本文作者為煩惱的愛,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裝備了美、英、法、德、蘇、意、日等多個國家的數十種戰機,但其中能夠擔任主力驅逐機的僅有美、蘇兩個國家的幾種機型。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便是1938—1941年間擔任中國空軍主力驅逐機之一的伊—16戰機。

伊—16戰機是蘇聯於20世紀30年代初所研製的一款下單翼可收放起落架的單座驅逐機。該機借鑒了美國「黃蜂」競速機的設計特點,體型甚小,機身粗短,被人們戲稱為「小蒼蠅」。伊—16戰機重點強調速度,1934年1月,它曾創造過454千米/小時的世界紀錄。

中日全面開戰僅一個月,中國空軍的戰機就已經損失巨大,此時蘇聯開始向中國提供作戰飛機,首批機型為伊—16—6。這款機型安裝有730馬力的M-25A發動機,3000米高度的時速可達440公里,座椅後方安裝有防彈鋼板,配備兩挺7.62毫米機槍。1937年9月,空軍第4大隊前往蘭州接收伊—16—6,11月21日,大隊長高志航率10架伊—16—6前往南京,在周家口機場中轉時,遭到日軍10架96式陸攻的轟炸。

高志航

由於地面監視哨的延誤,高志航在緊急啟動戰機起飛時被炸身亡。已升空的2架霍克戰機和3架伊—16—6擊落96陸攻一架,剩餘的伊—16—6戰機則參加了最後階段的南京保衛戰。11月22日,蘇聯志願隊員駕駛伊—16—6戰機擊落了日軍最新銳的96艦戰,極大的震撼了日本海軍航空隊。12月3日,我軍四大天王之一的樂以琴駕駛伊—16—6戰機單機迎戰3架日轟炸機,但卻遭到埋伏在後上方的日軍96艦戰的偷襲,不幸殉國。

1937年12月15日,空軍第4大隊21隊在蘭州開始接收13架伊—16—10戰機,這款戰機是蘇聯提供我國數量最多的伊—16型系列戰機。該機為改善伊—16—6戰機封閉式座艙罩狹窄視線不良,改為了開敞式,換裝750馬力的M-25V發動機,裝備4挺7.62毫米機槍,增加新式光學機槍瞄準器,並在發動機座架上加裝減震設備,以提高射擊命中率。

伊—16—10戰機的最大時速提升到476公里,綜合性能較伊—16—6型戰機有了大幅提高。12月21日,日軍9架轟炸機空襲蘭州,21隊隊長董明德率7架伊—16—10戰機迎敵,董明德此戰擊落一架日機,但自己的座機也中彈16發。

1938年初,集體換成了伊-16戰鬥機的第21隊參加了武漢會戰。2月18日,日鹿屋航空隊15架96陸攻在11架96艦戰的護航下直奔武漢而來,我第4大隊3個中隊集體起飛迎敵,在空中將敵機團團圍住。突如其來的攻擊讓日軍心驚膽寒,按照日方的情報,中國空軍已經在上海、南京和南昌等地的戰鬥中損失殆盡了,但現在他們卻被中國人以3比1的數量優勢包圍了。

抗戰期間空軍的頭號王牌柳哲生此時正在21隊服役,只見他猛推油門桿,駕駛著伊—16—10戰機筆直地向一架落單的日機衝去,在300米距離上來了一個短點射,稍帶一點提前量,彈道射在了敵機前方。日本飛行員以為柳哲生槍法不好,便按下機頭裝備橫滾脫離,不料柳哲生已經殺到100米距離上4槍齊發,打得日機當場爆炸。隨後他又配合3架友機擊落1架96艦戰。此役,中國空軍共擊落4架96艦戰。

蘇聯空軍根據西班牙內戰中的經驗,認為單、雙翼機協同作戰,以高速重裝甲重火力的單翼機,配合輕巧靈活的雙翼機,可取得空中優勢。因此蘇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新式單翼驅逐機和最後淘汰雙翼驅逐機的國家。日軍海航的96艦戰和陸航的97單戰,在綜合性能上要優於伊—16戰機,特別是在1938年才首度出現的97單戰,在近距離格鬥上不輸於伊—15戰機,在爬升率和極限速度還要超過伊—16戰機。

中國則根據蘇聯顧問的建議,也採用了這一高低搭配的戰法:即在與這兩款日機的對抗中,首先使用伊—16—10戰機的高速度和大編隊,衝散日機的隊形,然後拉高爬升,伺機再作第二次攻擊,而伊—152戰機則利用其轉彎靈活的特點,切入日機群,進入格鬥,這樣的配合使用極大地剋制了日機的性能優勢。

為提升伊—16戰機的作戰能力,延長其服役期,蘇聯方面開發了一型重火力的伊—16—17戰機.該型戰機在左右機翼上各安裝了一門20毫米機炮,機身上另安裝有兩挺7.62毫米機槍,這樣強的火力,在當時的世界上也實屬罕見。中國空軍於1939年後曾引進過這款戰機。

此後,蘇聯又推出了伊—16—18戰機,該機安裝有1000馬力的M-62型發動機,由於發動機過於龐大,便將原來可容納420公升的機身主油箱改為了250公升的小油箱,為了維持航程,在機翼下裝有可拋式80公升外油箱兩具,而在武器方面則恢復到伊—16—10戰機的4挺7.62毫米機槍。該機在4800公尺高度的時速為463公里,海平面的最大時速高達528公里。

由於抗戰空軍研究史料極其混亂,這兩款戰機在中國的裝備數量也是眾說紛紜,甚至在型號和裝備性能上也極不一致,比如到底是伊—16—17戰機還是伊—16—18戰機裝備20毫米機炮就有不少爭論。

根據蘇聯援華軍事代表團總代表崔可夫的記錄,蘇聯方面提供給中國空軍「最新伊—16驅逐機75架」,此款機型據推測應為伊—16—17戰機。而根據當時的空軍飛行員回憶,伊—16—18戰機裝備數量應該極少,最多只有不到10架。

1940年9月13日,我空軍25架伊—152戰機和9架伊—16—10戰機與日軍13架零戰在重慶璧山上空展開激戰,此役我軍空中損失戰機13架,迫降損失戰機11架,共計損失24架戰機,犧牲10人,受傷8人,完全無法抗衡零式戰機。此戰之後,伊—16系列戰機開始逐步退出一線戰場。

伊—16戰機的高速度和重火力,代表了當時新一代驅逐機的發展方向,高志航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也因此更加偏愛這款戰機,因為高志航的緣故,第4大隊中裝備的伊—16系列戰機要比其他大隊的數量偏多一些。

高志航曾對劉蔭桓說:「這款蘇制戰機比霍克Ⅲ的速度快三分之一,與日軍作戰,日必敗,我必勝,不久就要回老家了,讓他們放心,為國家好好乾吧!」

空軍的飛行員們也曾對這款戰機報以極大的希望,時任第三大隊見習飛行官的高慶辰在《空戰非英雄》一書中曾這樣寫道:「11月22日正午(註:此為1937年),我們第一次見到伊—16,來了好幾架,到大校場落地。但是我心裡也有一點失望。因為我們常常聊到將要來的伊—16如何如何快。好快?有人說像箭一樣。"哼!當然要比箭快得多。""你才看見它在東邊,就已經到了西邊了。""哼!才比那快些呢。才一看見就已經到了西邊了。"因為這些幻想或奢望,現在看到它從東飛到西,仍然要飛很久,當然就要失望了。」

作為第一代單翼驅逐機代表的伊—16戰機,由於其原型是參照運動競速機進行設計的,導致此後它無論怎樣改進,其綜合作戰性能都不可能有著決定性地改變。同時,作為第一代單翼驅逐機,它的缺點也是極多的。由於伊—16戰機的機翼和機身都很短粗,導致浮力較差,使得飛機的的起飛和降落必須保持較大的速度,而且幾乎與平飛時的速度相同。

同時它的起落架設計與結構很不理想,彈簧不能吸收重三點降落時的部分重量,降落時容易跳起來,即便飛行員能作輕三點降落著陸,但仍然跳動不穩,常被人們形容為騎在野馬的背上。

而且如果跳得太高,機頭就會仰起,這個時候飛行員要是不能迅速適當的進行處置,機頭就會向一邊偏下,像失速一般的摔下去。有經驗的飛行員都知道伊—16戰機落地的最後一段比較困難,必須格外細心,他們會讓戰機低低地、慢慢地接近地面,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卻是極其困難的,即便是蘇聯飛行員也不例外。

1938年1月下旬,蘇聯飛行員駕駛伊—16戰機從新疆飛蘭州,降落時就摔壞了7架,而中國空軍訓練時又摔壞了幾架,結果僅僅幾周時間就有20多架飛機躺在了修理廠。中國空軍此前的主力驅逐機是美製霍克雙翼戰機,霍克機降落速度慢,操作起來極其舒服,用當時飛行員的話來說就是:「最後的落地就像坐沙發一般的舒適穩當。」

因此換成蘇制伊—16戰機後,中國空軍還進口了一批伊—16雙座教練機進行帶飛,並且帶飛的時間還相當久,據說在此後成立的伊寧空軍教導隊的蘇聯顧問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要帶飛伊—16戰機起落100次才准送考單飛,其嚴格程度可想而知。

抗戰空軍名宿徐華江將軍曾回憶說:「我曾飛過中、美、英、俄、日各國製造的飛機,有二十多種,包括噴氣機在內,以伊—16戰機的操縱最為困難。它起飛落地時,蹦蹦跳跳,機頭拉高了會失速摔下來,機頭推多了就起不來了,最難駕馭。俄國大鼻子們也以飛伊—16為榮,不是好飛行員不能飛伊—16戰機。」

1937年10月下旬,高志航前往蘭州接收伊—16—6戰機。蘇聯方面要求中國空軍要先經過理論學習、地面座艙教學、帶飛、單飛等程序後才能順利接機,但高志航急於接機後回南京參戰。

情急之下,他在未經蘇聯飛行員講解飛機性能,未得到飛行手冊的情況下,駕駛伊—16戰機進行了單飛,並且還在空中做出了多種特技動作,徹底征服了在場的所有蘇軍官兵,被奉為中國空軍的戰神,使得空軍接收伊—16戰機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了,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伊—16戰機的操作有多麼的困難。

伊—16戰機相比空軍此前普遍使用的歐美飛機,很多設置都不太一樣。它的駕駛桿頂部不是一個柄,而是一個拳頭大小的小鐵環,環的中央有一個小柄,這個就是機槍或者機炮的按鈕,而且它的操作還不是以往的向後扣,而是向前壓。伊—16戰機沒有操作安定面的裝置,操作起來是很費勁的。

很多飛過伊—16戰機的飛行員普遍反應在三千公尺以下飛行,機頭很容易往上翹,必須推住駕駛桿才能維持正常的爬高速度。而在三千公尺以上飛行,機頭又往下沉,必須拉住駕駛桿才能保持適當的速度。這樣拖久了或者拉久了,胳膊往往酸得不能支持,只好用胳膊肘子頂著肚皮來飛,十分的辛苦。

作為第一代單翼驅逐機中的佼佼者,伊—16戰機的起落架是可以收放的,這能大大降低風阻,提高速度。但是收放起落架是需要用手的搖的。做這個動作是非常辛苦的,飛機離地後,首先換用左手操作駕駛桿,用右手去搖把,到最後還要用右腳頂著才能搖到盡頭,按下卡子鎖住。放下時,鬆開卡子,如果不緊握著把柄,就會因輪子下沉,迴轉速度加快,這樣常常會出現把柄打傷手腳的情況,嚴重時甚至能把手打斷。

伊—16戰機上的7.62毫米機槍每分鐘可發射2200發子彈,但是因為槍管的鋼不夠堅韌,耐熱性也差,如果連續射擊的時間長了,槍管就容易變彎曲。伊—16戰機射出的子彈,要經過螺旋槳旋轉的間隙,如果同步調整不佳,螺旋槳就會被擊中。而在抗戰中就曾出現過此類事故。

伊—16戰機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發動機性能不夠穩定,並且在缺乏足夠電力啟動時異常困難。這時候就必須用一根粗大的橡皮繩,一頭掛在螺旋槳上,機械人員用手持按著反槳,另一頭用人力後拉,飛行員在座艙內打開電門,向地勤人員打聲招呼,手持螺旋槳者口數「一、二、三!」鬆手,橡皮繩收縮,使螺旋槳加速轉動開車。但是實際實施起來時往往多次都不能開車,尤其在冬季天冷時更為困難。

聯想起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在周家口機場被炸身亡,除了防空警報來的太遲外,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志航的伊—16—6戰機的發動機始終未能啟動。高志航當時命令全體飛行員登機迎戰,他本人最先進入戰機的駕駛艙,幫他發動戰機的是第四大隊地勤主任於覺生和軍械長馮干卿,這兩人已經是大隊中技術最好、經驗最豐富的地勤人員,但高的戰機連續發動3次都未能成功。而在場的總共10架伊—16—6戰機中,只有3架未關發動機的戰機得以順利升空,高志航最終在第4次啟動戰機時,不幸殉國。

伊—16戰機是一款優點和缺點都同樣突出的戰機,可以說是讓人即愛又恨。在華期間,它參與過首都保衛戰,武漢空戰、南昌空戰、蘭州空戰、重慶空戰、成都空戰等各大戰役,在美援戰機到來之前,它和伊—15戰機共同撐起了中國天空的保護傘。

在當下抗戰空軍的熱潮中,伊—16戰機亦然成為了一款網紅機。很多歷史愛好者尤其喜歡研究和討論伊—16戰機,特別是伊—16—18戰機強悍的性能。他們認為該機的爬升率和俯衝速度甚至要強過首次在華登場的初代零戰,還設計了各種戰術來解釋如何使用伊—16—18戰機去吊打零戰,並且舉出蘇軍使用伊—16—18戰機「吊打」Me109的戰例,以此來襯托出國軍空軍在抗戰中的各種「無能」表現。

但是,還是那句老話,看待歷史問題,必須要設身處地的站在當時的那個歷史環境中去看,這樣我們才可能窺視到那一絲歷史的真相。且不說當時伊—16—18戰機在中國的數量極其稀少,根本就不會出現伊—16—18大戰零式的情形。拋開地勤、指揮、預警、戰術、維護保養、後勤訓練等各種因素,僅就飛機性能來說,中國空軍使用的伊—16系列各型戰機均不是零戰的對手。

柳哲生

徐華江曾在回憶錄中寫道:「俄國賣給我們的飛機,沒有一架是新的。都是他們自己淘汰的飛機,經過整修後,以新機的價錢賣我們。各國因為受到日本的壓力,多不敢賣飛機給我們。所以哪怕俄國以舊貨當新品,我們也只有收下,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例如伊—16式驅逐機,按他們新機的規格,最大速度是每小時440公里。

但我們在理想的高度下,開滿油門也到不了350公里。規定航程800公里,但我們即便盡量設法省油,也只能飛兩小時,飛不到600公里。後來接的」伊—16Ⅲ型油量更短,有的只能飛45分鐘就沒有油了。各機彼此的情形,也都不大一樣,派飛時全靠運氣,來決定分到飛機的好壞。」很多愛好者將紙面上的飛機性能,甚至是網路遊戲里的飛機數據來作為實戰中的評判標準,實在是一種不嚴謹的做法。

張光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很多歷史的真相終將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但那些抗戰老兵們卻很多都再也無法看到那一天了。

2016年4月,張光明將軍因病逝世,享年103歲。

張光明是最後一位健在的曾參加過8.14中國空軍首戰日軍的飛行員。

上個月31日,唯一還健在的曾參加過「人道遠征日本」的空軍機組成員陳光斗將軍也在美國去世了。

還健在的那些抗戰空軍的老兵們已經越來越少了。

所以請善待這些抗戰的老兵們,至少也要做到不在網上肆意謾罵他們。

這既是對抗戰老兵最起碼的尊重,也是對中華民族抗日戰史的尊重。

抗戰中的飛行員,他們的平均年齡僅僅23歲。

為了國家民族,這些中華民族的精英獻出了自己最寶貴最年輕的生命。

在抗戰中,他們根本沒有黨派之爭;他們保衛的是祖國;他們是我們國家民族最偉大的英雄!!!

陳光斗

陳光斗將軍曾在紀錄片《衝天》中這樣說道:「報國為民啊!生命犧牲置之度外。假如是為了這個任務犧牲掉,也是無上的光榮,個人得失微不足道。」

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回。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沙 的精彩文章:

日軍133聯隊軍官在衡陽幾乎全死:士兵死的太多只能將手指切下
金門炮戰台軍戰機1天內9:0大勝?響尾蛇導彈第一次實戰

TAG:薩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