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物流行業的中場變局

物流行業的中場變局

10月26日,順豐以55億收購DHL在中國大陸及港澳供應鏈業務。收購的是供應鏈,離消費者較遠,並且只是中國區業務板塊,一般人並不關心。對業內人士而言,新聞背後的意義也許更重大,順豐在併購路上再下一城,朝綜合物流巨頭的方向邁進。

DHL 是國際物流四巨頭之一(另三家是聯邦快遞FEDEX、聯合包裹UPS、荷蘭郵政TNT),1969年由三個美國人在加州創立,他們名字的首字母各是 DHL 。這家企業最早只做加州到夏威夷的貨物運輸,這奠定了它的底色:飛機運輸。直到今天,海外業務仍是DHL的核心競爭力。2002年德國郵政全資收購 DHL,這家物流巨頭變成德國公司。

早在1986年,DHL 進入中國,是改革開放後外企來華淘金的先驅。可惜成果並不豐碩,DHL 在中國消費者那裡的影響力並不算大。本土快遞業崛起之前,中國人是很少寄快遞的。電商出現以後,本土快遞業隨之興起,到這時候,外國企業已經完全不是中國企業的對手。

DHL在中國做業務,選擇了一條比較聰明的道路。他們避開本土企業擅長的小件快遞,改走重貨配送,供應鏈物流。這恰恰也是DHL的優勢。這行當對「快」的要求沒那麼高,需要的是管理經驗。商品世界的貨物運輸,除大宗貨物運輸,還有第三方合同物流。這是經常被忽視的大買賣。

和小快遞業務相比,中國供應鏈物流規模還很小。美國供應鏈物流佔總物流量一半以上,這數字在中國還不足20%,沒有一家真正的供應鏈巨頭。明這個行當的市場集中度還很低,龍頭企業還有機會。順豐把DHL供應鏈物流買下,表明了它的野心。

DHL在中國做供應鏈,經驗很豐富。他們的業務涵蓋汽車製造、半導體、高科技製造、醫藥等行業,為高附加值產業提供物流服務。順豐想在這個領域有所做為,直接找行業最好的老師學。不僅要學,還把團隊買下來,讓他們手把手帶徒弟。

前兩個月,我寫了一篇文章談順豐做冷鏈。他們和冷鏈行業的龍頭夏暉公司合作,成立新夏暉。要投就投最好,要學就請最好的老師,這似乎就是順豐投資的邏輯。

對於被收購的 DHL中國區供應鏈部門,順豐入主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跨國公司在中國開設業務部門,倘若沒有本土競爭對手,尚有些發展機會。如果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本土市場,幾乎是沒有機會的。跨國公司管理神經太長,反應偏慢,團隊也缺乏戰鬥力。一旦自身業務被本土公司入侵,他們要打的,是一場註定要輸的戰役。

這一點在互聯網行業已經應驗,物流快遞是很接地氣的行業,跨國公司在中國客場作戰,毫無勝算。在本土公司虎視眈眈下,他們的中國員工會覺得吃力。不過他們手裡也有一把好牌,供應鏈是DHL在中國區最成熟的業務,積累了很多業務經驗和行業知識,此外還有品牌效應。DHL供應鏈有大批優質、長期合作的客戶,這些也是寶貴的資源。

順豐開出18倍PE報價(18年利潤不得低於2.99億,估值55億,約18倍市盈率),談不上高估,也不算賤賣。這是一個互相尊重的價碼。DHL老闆拿錢走人,團隊劃給順豐。管理經驗、數據、科技和品牌,這些有價值的東西,都能用起來。

商業競爭不是真正的打仗,雙方估摸身板個頭,心底掂量競爭結果,把最有價值的部分拿出來,賣個好價錢,避免拼得頭破血流,這正是收購的意義。對市場和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什麼呢?

目前看來,最大的價值是告訴整個市場,鯰魚來了,市場開始整合。

相比市場集中、巨頭林立的快遞業務,供應鏈市場還處在高度分散的狀態。在全球範圍,DHL屬於龍頭企業,只佔7%不到市場。中國市場情形就更加分散,合同物流通常由買方或賣方企業支持,談不上真正的「第三方物流」。

物流行業有很強規模效應,小公司只佔領小市場,單個網點的平均運營成本會很高。公司規模變大,以運輸工具聯接網點,用信息系統協同互動,可以有效降低企業邊際成本。企業併購通常不是壞消息,這是洛克菲勒時代以來一再重複的現象。

以DHL的發展歷程看吧。2002年德國郵政收購DHL後,兼并英國Securicor、收購法國Ducros包裹、Relais Colis,同時在美國收購安邦快遞(Airborne Express)、英運公司(Exel plc),在中國收購全一快遞。通過不斷併購,這才形成今天的超級巨頭地位。

用金錢換時間和空間,築起企業發展的護城河。企業再利用規模優勢,對行業進行深度改造。通過技術控制堆貨高度,降低庫存空間,節約倉庫成本;控制倉庫溫度,降低貨損,節約能源成本;控制車輛和人員管理,提高人力效率;通過技術升級,對倉庫無人化管理。這些升級,非大公司所不能為。

供應鏈發展,能提高企業運轉效率,降低倉儲成本,最終實現「無庫存生產方式」(JIT,Just In Time)。當然不是真的沒庫存,而是企業將庫存剝離出來,交給專業公司做。

將來的商業社會,普通商家申請用地建自家倉庫,成本會很高;專業物流公司在申請土地,建設倉庫方面,會更有優勢。第三方物流不僅給一家企業配貨,還調節其他企業供貨,實現全行業的物資高效流通。

最近幾年新起「新零售」說法,就是供應鏈的威力展示。對消費者而言,「新零售」最好的體驗是30分鐘配送,一般外賣快遞就能做;對商家而言,最大改變是庫存變輕。

你在線上買牛肉,從屠宰場出貨,配送至各生鮮網點,再發到消費者家裡。這一塊業務就屬於供應鏈。這些業務過去是商家自己做,或者外包給小公司。現在,隱形巨頭正在浮出水面。

最近兩年,順豐公司老闆的王衛在許多場合談「新零售」,很多人解讀說,王衛有「打造電商平台」的野心,和京東、天貓一決高下。電商平台確實是很大的市場,順豐確實有嘗試,比如順豐優選。不過我的理解是,王衛所指的「新零售」布局,更多是 2B 業務,供應鏈物流。

做「新零售」的物流供應商,把各路商家倉儲運輸全攬過來,這是很大一塊生意。王衛說,大物流行業有12萬億市場,值得去耕耘。順豐無需做到獨佔(事實上也不可能,因為2B業務非常複雜),只要佔領一大塊市場,兢兢業業把它做好,就足以成為中國的「物流之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城子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買汽車要便宜啦,全靠降低了關稅

TAG:菁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