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奧斯卡導演挑戰社會題材,拍了一出讓世界震驚的悲劇,差點被斃

奧斯卡導演挑戰社會題材,拍了一出讓世界震驚的悲劇,差點被斃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明明出自拍過《諜影重重》的奧斯卡導演之手。

卻因為題材沉重,比《諜影重重》更讓觀眾震驚無語。

如果你害怕沉重,不敢看片,不如就看看Sir這篇文。

因為它所說的現實雖然看似遙遠,卻是全人類很難克服的共同弱點——

仇恨。

先從兩組圖片開始。

第一組:

滿地廢墟的街道,被爆炸熏黑的外牆,隨處可見的屍體、傷者和救護人員。

這不是電影。

這是一組拍攝於2011年的新聞圖片。

第二組:

這才是電影截圖。

兩組圖片,都在描述同一個事件,一件曾讓世界震驚的悲劇——

挪威爆炸槍擊事件,也稱「於特島慘案」

它被認定為挪威境內,自二戰結束後,最為嚴重的暴力襲擊事件

一名極右主義者,用汽車炸彈襲擊挪威的政府大樓。

隨後偽裝成警察,進入於特島,並隨機射殺在島上參加挪威工黨青年團夏令營的少年。

造成77死,300多人受傷。

這部片可不容易得見天日。

因為就連拍攝它的行為,都引起過巨大爭議——

《7月22日》

22 July

掌鏡的人,是奧斯卡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

看過《諜影重重》系列,都知道他是動作狂人。

每一次打鬥,從場景到武器,樣樣講究,次次不同樣。

以快速剪輯著稱的他,一次揮拳,能剪出五個鏡頭。

可這次,他自願收起鋒芒。

他的攝影機在暴力面前,始終保持著安全距離

冷靜旁觀,像是新聞紀錄——

驚天大爆炸,用搖晃的手持鏡頭,架在無辜的受害者身後。

或者直接用附近的監控影像,保留真實。

那一場小島上的屠殺,你以為是最重的戲份?

不。從第一槍到兇手投降,只有不到10分鐘

二話不說,只有瞄準和開槍。

還來不及驚恐,就已經倒下。

面對成群的孩子,就像打野雞,打兔子……

兇手心無雜念,只想著:

我。要。殺

導演更著重的,是這場屠殺的側寫。

當觀眾還在目瞪口呆時,兇手卻靜得讓人心寒。

他放下槍,安撫孩子說:

待在房間里別出來,我是警察。

字幕來源:遠鑒字幕組

他進入房間環顧四周,確保沒一個孩子漏掉,確保獵物們都乖乖趴好後……

一聲怒吼:

你們今天就會死!

鏡頭刻意遮住了兇手的全貌。

當他看到裝死的孩子時……竟然還會沉著地補槍。

那簡直是一種反人性的冷靜

如此克制的鏡頭,卻達到了恐懼的極端。

但這還不是重頭戲。

Sir深受觸動的,不是屠殺的殘酷,而是屠殺之後的正邪博弈。

事發整整兩小時,警察才姍姍來遲。

兇手一見警察就投降,瞬間乖得像只綿羊。

因為,拒捕會被擊斃。

更因為,挪威沒死刑。

再舉國唾罵的惡魔,都不可能對他用極刑。

此時,荒誕感開始出現,人人面前都是考驗——

受害者,和受害者的家庭,如何面對?

施害者,和施害者的人權,如何考量?

更大的,是國家政府、司法體系,如何在極端案例前做出抉擇?

對了,還有倖存者。

活下來就幸運嗎?

導演沒給我們答案,但迎面而來的是槍傷的手術畫面。血肉模糊的大腿、猛滋出的血以及開顱後的彈片碎屑……

前方手術畫面有可能引發不適,請選擇性跳過——

3。

2。

1。

如此大尺度,觀眾簡直驚得要離席。

但導演硬是拉住他們說:

你看,被槍打中有多慘,把人救回來有多難。

不止。

救回來,就能活下來?

倖存的維亞是電影主角之一。

他除了大腦殘存有彈片,其他傷都基本康復。但他的餘生,都必須牽掛著腦內的幾個小鐵屑,因為稍不注意,就會再有生命危險。

康復的日子,彈片如附骨之蛆,讓他無法安睡。

更別提一閉眼,就是當時的慘景。

他不是孤例——很多倖存者都是躲在家裡幾個月不敢出門,很多人不止一次想自殺。

Sir最感動的一句台詞,來自維亞的父親:

我也不知道

我只希望受傷的是我,不是你

感動,但是束手無策。

另一邊的施害者呢?

想懲罰他的罪名,必須跨過一道名叫「法律」的坎。

兇手顯然做好了「萬全準備」——被捕後馬上欽點律師,在程序里步步為營;安然地發表政治觀點,聽取律師意見制定辯護方案……

文明的高尚,成了兇手的遮擋。

當然,你不能直接地控訴說,挪威的法律也太弱了吧!

在司法系統高度發達的歐洲,必須提到一個概念——

程序正義

遵循它,可能暫時無法平息整個國家的憤怒。

但有了它,才能保證包括兇手在內的每個人,都能獲得程序上的公平對待。

在這部電影中同樣。

只有當受害者走出來作證,法律天平才可能向受害者傾斜,給予真正正義的裁決。

走出來的人,還是維亞。

他的心路歷程,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想表達的——

到底,手無寸鐵的我們,如何戰勝恐懼?

在於特島,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還永遠喪失了健康。

左手失去知覺,右眼喪失視力,腦袋裡還留有彈片。

但更嚴重的是,恐懼,比彈片更深地鑽入他的腦袋。

在最後,他居然就帶著這些彈片,勇敢地坐上了證人席。

他不是簡單地出於復仇,而是要向世人訴說真相。

對,最難的就是直面兇手。

但他終於做到了平視對方,讓對方意識到:

我會好好活。

現實中,維亞的原型人物,維亞·漢森如今已經25歲,是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的政法系學生。

他不僅走出了傷痛,還做了個人網站,開通了Instagram。

照片里的他,熱愛生活,與你我無異。

說回導演,很多人知道他只因為《諜影重重》。

但他其實一直關注全球社會題材,不論是《血色星期天》《93航班》《菲利普船長》,還是這部《7月22日》。

這些片里的慘劇不一,但其實都在講一件事——

文明發展的陣痛。

民族分裂,恐怖主義,貧窮,極右翼……人類的文明每一步,往往都伴隨著仇恨與不平等。

而一刀切的暴力和宣洩,已經被多次證明不切實際。

911後的反恐戰爭已經推行多年,可恐怖主義並沒有減少,反倒越打越多,甚至打出了一個仇恨更重的ISIS。

所以說回仇恨,說回面對恐懼。

《老人與海》里說,一個人,你可以打倒他,但你永遠打不敗他。

而這部電影,真正把「打不敗的根源」揭示給了我們:

按捺住本能的恐懼,或者憤怒。

遵從內心的理性和原則,並一以貫之地堅守。

很難,非常難。

需要人們共同付出極大的理性,和真正的勇氣與堅持。

但也只有這樣,一個人,甚至整個挪威社會,才可能真正從這次傷痛走出。

並且再一次獲得文明和秩序上的進步。

而這,也正是人類從一出出慘劇中,最需要學習的東西。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電影 的精彩文章:

致敬斯坦·李:年輕是他的墓志銘
讓周迅落淚胡歌甘演家暴男,今年最佳國產愛情片讓日本人拍出來了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