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點擊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訂閱號 查看往期內容--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冠心病是供應心肌細胞的血管(稱作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

對於冠心病,臨床醫生最常用的一種直觀解釋是:心肌細胞可比作莊稼,冠脈比作水管,水管上生鏽阻塞了,水源不通,莊稼就枯死了。

按照這個類比,水管阻塞的程度是決定莊稼生死的最重要因素,那麼冠脈的狹窄程度是急性心血管危險事件的最主要因素嗎?

並不是。早在1988年,就有科學家提出,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程度並不是引起心血管猝死的主要原因,相反,70-80%的心血管急性事件,多發生在輕度和中度狹窄的病例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也就是說,輕中度狹窄有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這是為什麼?現在認為主要原因是斑塊不穩定,容易破損和成形血栓,導致血管栓塞,引起心血管急性事件。這種不穩定易產生破損和血栓的斑塊稱為易損斑塊。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斑塊不穩定?有些人不禁疑惑,它又沒有情緒,怎麼還能不穩定呢?

要想明白斑塊不穩定的概念,首先應該明白斑塊是怎樣形成的,簡單來說,動脈本來是光滑的,但是在高血壓、炎症因子等因素作用下,動脈壁內的內皮細胞受損,低密度脂蛋白就進入到內皮下,然後血液中的單核巨細細胞和血管中層的平滑肌細胞吞噬了內皮下的低密度脂蛋白,變成泡沫細胞,然後平滑肌細胞分泌纖維覆蓋在泡沫細胞表面,成為纖維帽,纖維帽形成後,裡面的泡沫細胞缺氧壞死,形成粥樣壞死的物質,就形成的最終的粥樣斑塊。在這過程中,如果有鈣鹽的沉積,還會形成斑塊鈣化。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從斑塊的形成過程來看,可以總結出斑塊的成分至少有3種:纖維帽,脂質核,鈣化灶

很早以前,人們就認識到,如果皮薄(纖維帽薄)餡大(脂質池大),那麼這種斑塊就不穩定,脂質池極容易突破纖維帽,破潰處誘發血栓急劇形成,導致危險事件。這就是斑塊不穩定的類型之一。

其他類型的易損斑塊隨著臨床研究的進展,被人們總結如下:

易損斑塊診斷標準

1.主要標準:

(1)斑塊內活動性炎症。

(2)脂核大(>40%),纖維帽薄(<65um).

(3)內皮脫落,表面血小板聚集。(4)斑塊裂隙與受損。

(5)狹窄程度>90%。

2.次要標準:

(1)表面鈣化結節。

(2)斑塊成亮黃色。

(3)斑塊內出血。

(4)內皮功能異常。

(5)血管正性重構。

需要說明的是,易損斑塊的研究並不完善,這些診斷標準還有待進一步修正和補充。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不管怎樣,既然意識到易損斑塊比狹窄程度更具有風險預測價值,我們就應該拋棄那種「狹窄程度不重,沒必要重視」的觀念,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儘快開啟保護斑塊的治療之旅

提到治療,現在許多研究已證實,活血化瘀中藥可通過降脂、 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液粘稠度、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等多種途徑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有許多病人通過中西醫結合療,能長時間將冠心病控制在穩定期。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冠脈輕中度狹窄可能比重度狹窄更危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