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深耕實踐鍛造引領行業人才

深耕實踐鍛造引領行業人才

江南大學機電專業大四學生康新泓正全神貫注地記著筆記,他面前是兩條機械臂,手邊是一本翻開的《機械設計》教材,不遠處,兩名來自企業的工程師正在現場操作。這是近日記者在該校智能機器人與智能檢測中心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看到的場景。「我們是一個項目組,正在做零件結構設計和機器人位置調整。」康新泓說,全班同學都已經分組前往各家企業實習了,自己是唯一留在學校參與企業項目的。

近年來,學生參加這樣的深度實踐在江南大學已是常態。面對經濟新業態和行業新需求,該校不斷加強「新工科」專業建設,探索出一條以課程教學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引領行業發展為方向的人才培養新路徑。「作為行業特色高校,我們一直以服務行業企業為己任,著力培養有輕工特質、江南風格、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江南大學黨委書記朱慶葆說。

校準方向:走在行業前面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一屆全國大學生綠色染整科技創新競賽總決賽上,江大紡織服裝學院2015級輕化工程專業學生朱逸行團隊的作品「天然植物染料染製品的鑒定方法研究」獲得了一等獎。他的這一構想,來自行業的最前沿需求。

「我們卓越工程師計劃校企對接已經邁入了第6個年頭,每年與20家左右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紡織服裝學院副院長黃鋒林說,近年來,勞動密集型的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壓力加大,企業渴望的人才類型已經從能「適應行業」到能「引領行業」了。

黃鋒林介紹,基於行業需求,學院適時啟動了「卓工2.0計劃」,將紡織工程教育改革拓展到與生物工程、紡織新材料、物聯網等專業學科的交叉融合領域,建設全新的生態紡織新工科專業,實現紡織工程教學從知識輸出導向到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導向的轉變,「我們現在參與實踐的學生,已經全面融入企業轉型升級中去,幫助企業研究、應用新技術」。

在江蘇陽光集團,紡織服裝學院6名實習學生針對紡織面料傳統的銀離子抗菌技術安全性問題,大膽提出「光動力抗菌」概念,在可見光照射下有效發揮表面廣譜抗菌功效,該技術具有加工工藝流程短、成本低、時效長等特點,獲得了江蘇省政策引導類計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的資助,目前已進入研究階段,有望實現功能紡織面料開發領域的新突破。

作為國內食品輕工學科的排頭兵,如何對接國家戰略,培養適應行業未來需求並引領行業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江南大學最近幾年思考最多的問題。2016年,學校啟動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基於OBE(成果導向教育)人才培養理念,要求各專業培養目標設定能夠反映學生畢業後5年左右在社會與專業領域預期取得的職業和專業成就。

與此同時,學校還通過一系列學科資源整合和提升,不斷遠眺行業、調整方向,努力培養能夠引領行業發展的人才。如對接無錫建設「感知中國中心」需求,學校成立了全國首家實體物聯網工程學院;數字媒體學院適時將動畫專業調整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以應對時下的全媒體發展潮流。

「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根據產業需求培養人才,既是服務國家戰略重要舉措,也是順應國際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趨勢的內在需求。」江南大學校長陳堅院士說,「這是歷史給予江大的機遇,更是時代賦予江大的使命。」

明確目標:強化實踐創新

在最近公示的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擬授獎名單中,江南大學的「多元協同培養機電融合卓越創新人才」項目名列一等獎。其中,培養學生核心創新實踐能力的做法頗引人注目。

江大君遠學院每屆只收60名學生,但科研成績卻讓人刮目相看:3年多時間裡,學院學生獲省力學競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省部級以上獎項31項,以第一完成人申請專利10項。

「每名學生都要組建科創小組參加創新實踐項目,並有機會參加各級各類創新競賽,實踐活動參與率達100%。」君遠學院院長張秋菊說,為了鼓勵學生搞科創、做項目,學院設立專項經費給予支持,在實踐中有效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一直以來,關注社會需求導向、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都是江南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2014年,該校「食品學科創新實踐鏈式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針對的就是食品行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學生工程能力和工程實踐訓練弱化的問題。同年,江大全面啟動了課程體系改革,把「雙創」教育定位於「基於專業、融入產業」,一切課程都面向實踐問題和實踐需求。

學生殷曉霞是這一改革的受益者。2014年,她作為第二發明人的成果「一種產α—酮戊二酸酵母工程菌及其構建方法」榮獲了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很感謝學校在本科期間就創造條件讓我參與這麼重要的科研項目。」殷曉霞說。

近年來,江南大學又著力探索加強大學生思維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實施了「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動計劃」,逐步實現卓越課程、輔修專業、專業認證等6項突破,努力培養高素質一流人才。「社會需要的是有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精神的畢業生,這也是我們人才培養的目標。」江南大學副校長紀志成說。

改革模式:新形態激發活力

陳獻忠教授是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微生物」課程群的一員。每學期,他們的課程群都要開會共同研討課程重點。「每個人每門課都確定自己的主要任務與授課重點,相互配合、不重疊。」陳獻忠說,如今生物工程學院早就沒有了「系」的概念。

陳獻忠說,課程群的設置讓院內的教師「人人有定位、層層抓管理、事事有落實」,課程群負責人統籌指導全院某一大類課程,並根據各專業方向的建設需要向課程負責人提出具體要求,「每一名專業教師的背後有一個群體在支撐他進行課程建設,受到專業責任教授和課程群負責人的雙重指導」。

「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我們人才培養工作的總綱。」江南大學教務處處長魏取福說,學校近年來紮實構建了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成長空間。

在部分學院,新型的新生研討課正在推開。在以往多位教授接力授課的基礎上,新課程體系確定了一位教授主講一門研討課的制度,學生入校後,可在學院內跨專業自由選修。此外,小班化、研討式教學覆蓋面也進一步擴大。

課程的「重構」與組織教學的新管理形態,也讓教師們逐步樹立了一切以教學為中心的觀念。不少國家級科技成果被順理成章地轉化為國家規劃教材和綜合實驗等教學內容,江南大學榮獲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重要成果「酮酸發酵法製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部分內容就入選了教材章節。獲獎人之一劉龍教授,在講授本科生實踐課「發酵工藝綜合實驗」的實驗教學環節時大量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受到學生歡迎。

為了適應研究型、探討型教學需要,江南大學還對教學樓實施了改造,更新擴聲投影系統,建立錄播教室,實現上課內容同步錄像。裝備交互教室,教師在交互白板上放映幻燈片,可以直接標註翻頁,學習重點一目了然。「通過我們的互動平台,學生用手機、電腦、平板可以直接參与課堂討論。」學校信息化建設與管理中心俞偉老師介紹說。

「新工科建設要求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這與江南大學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未來,江南大學將始終以服務社會發展與產業化進程為己任,加快實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動計劃』,為培養面向新時代的新型工程創新人才作出進一步探索。」朱慶葆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17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芯」字牽引 聚芯育心
愛雲校,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就最好的自己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