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滅亡原因有很多,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根源就在於賣官鬻爵

大清滅亡原因有很多,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根源就在於賣官鬻爵

晚清時期,政治已經十分腐敗,尤其在賣官鬻爵上表現得最為典型。其實,自清入關後,歷朝都有禁止賣官鬻爵的上諭,然而持續到清朝滅亡,賣官事實上並未真正停止過。朝廷之所以要賣官,說到底還是國家太窮而想出的應急之策。可他們沒想到,就是個應急之策將大清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大清滅亡原因有很多,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根源就在於賣官鬻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官職本是國家神器,只有那些精英分子才能授予官位協助皇帝管理天下。捐納之門大開,這就意味著朝廷失去了官員的從政良心和對國家的忠誠。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賣官鬻爵對晚清政治產生了十分嚴重而深刻的影響,也是大清滅亡的重要原因,其危害主要表現在:

1,捐納制度導致了晚清官吏素質的能力嚴重下降,削弱了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能力。

清朝前、中期,選撥官吏的渠道主要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撥考試,雖然也有捐納賣官一途,但在官吏的選撥過程中尚不佔主要地位。通過科舉選撥出來的官吏,儘管大多都是埋頭八股,不懂經濟之道的士子,但他們畢竟經過多年的傳統文化熏陶,尚能知道禮義廉恥,講究忠君報國,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清滅亡原因有很多,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根源就在於賣官鬻爵

到了晚清時期,賣官和買官泛濫,通關捐納、賄賂上來的官員,基本上都是一些平庸無能道德修養極低之輩,他們大都貪污、投機、鑽營,很少去考慮如何去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這樣的官,很難談其為官的素質和治理能力。

2,捐納制度助長了晚清官場的貪污腐敗之風。

在晚清官場,沒有錢什麼事都辦不成。捐納只能得到做官的資格,捐官者能否得到實缺,還要看所捐之人向所管官員的行賄程度。握有實權的官吏藉此大貪特貪,斂財無度。

同光時期,恭親王的岳丈、協辦大學士桂良剛剛就任直隸總督,便向下屬官員大肆索賄。一名姓卞的候補者向桂良行賄巨金,才得到了個署理冀州的官職,節日還要送銀3000兩,才能保住近一年的官位。桂良到永定河去視察工程,他的孫子跟他走上一趟,即收了當地官員之禮三萬餘兩。

大清滅亡原因有很多,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根源就在於賣官鬻爵

那些沒有實權的翰林們本來是讀書人的楷模,按例他們是沒有什麼油水可撈的,但清苦難耐,竟也琢磨出一種吃印結費的生財之道。因為清朝制度規定,凡外省在京考試、捐官者,必須有同鄉京官出具蓋有六部印的保證書為之擔保,名謂印結。被保證人只有出錢賄賂才能得到印結,而印結費有時比買個知縣的價錢還要高。

到了清末,主持中央行政工作的慶親王奕劻更是置朝廷與國家的利益於不顧,財迷心竅,大肆接受賄賂,誰送他的錢多,他就給誰的官大。以捐納出身、以軍功起家的地方實力派首領袁世凱正是看準了這一點,用巨金將他收買,從而將其私黨遍布朝野,逐漸挖空了大清王朝權力的牆角。

大清滅亡原因有很多,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根源就在於賣官鬻爵

3,捐納制度賣掉了人心,賣掉了大清江山。

賣官買官不僅降低了官吏的從政素質,造成了官場的混亂與腐敗,更重要的是,由此導致的是人們對政府信任力的喪失。

晚清公開賣官,官職成了商品,官場成了市場。「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賣官買官既然是一種錢權交易,買官者自不必為了良心和忠誠去做賠本的買賣。一旦補得實缺,必然唯利是圖,不顧百姓的死活,不擇手段地聚斂錢財,榨取民眾的血汗。

賣官鬻爵、貪污腐敗的結果,從根本上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民眾對清政府信任下降的合法危機。國窮民困,官逼民反,清政府既然不能阻止西方列強的侵略,又不能解決國內工商業的凋敝以及廣大農村的貧困問題,只能夠造成大批貪官去魚肉百姓、禍害百姓,它本身就在全國民眾面前說喪失了存在的理由。

大清滅亡原因有很多,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根源就在於賣官鬻爵

其後,持續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幾乎將大清王朝埋葬,此後民眾反抗鬥爭此起彼伏,最終引發了一場更大的革命風暴,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這個不再為國儘力,為民造福的清王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此皇帝統治時期,百姓家中只要是有美女、美婦,那就得全家自殺
大清最顯赫的蒙古家族,其皇后基本被壟斷,但也有不少是悲劇人物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