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被人類「摧殘」已久的大海久,而久之會有什麼影響?

被人類「摧殘」已久的大海久,而久之會有什麼影響?

不過二三十年的光景,全球海洋的生態狀況已經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的濫捕濫撈,就連那些幼小的魚子魚孫也難逃恢恢漁網。

奧爾特是英國東部瀕臨北海的一個古老的小鎮,

每年都有很多遊客到這裡來觀賞美麗的海域風光:不遠處的海面上穿梭游弋著無數只白色的漁舟;海岸邊漁民們卸下捕撈到的堆積如山的魚類和貝類,就地銷售給漁場;成群的海鷗在空中翩翩起舞,不時發出尖細的鳴叫……然而,這一切今天都看不到了——漫長的海岸線上只有區區幾艘小漁船在隨波逐浪,過去畫家筆下生龍活虎般的海面和漁場繁忙景象早已一去不復返。「像這樣勉強維持的日子已有多時了,漁民們都失業了。現在的漁場和漁船隻是空殼和擺設!」一位當地漁民愁眉不展地嘆息道。在奧爾特這座小城鎮里,他是唯一仍在操持老本行的專業漁民。他認為漁民減少的原因主要應歸咎於那些用現代化高新技術裝備的大型漁輪,它們不僅掠奪了小漁船的飯碗,還使大海的資源日漸枯竭。

直到20年前,當地漁民還很忌諱一種叫做「火焰魚」的比目魚,

他們視這種魚為妖怪魚和不祥之魚,一旦捕獲就會立即用鐵鏟弄死並扔回大海里餵魚。而現在,「火焰比目魚」已經成了搶手貨,更被倫敦的高級餐館捧為「上等菜肴」。昔日被人嗤之以鼻的比目魚為何搖身一變成為「香餑餑」?原來,在掠奪式的捕撈下,如今在近海水域已經很難見到比目魚的影子了。

事實上,海洋生態發生戲劇性變化的不只是英國北海。不過二三十年的光景,全球海洋的生態狀況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的濫捕濫撈,就連那些幼小的魚子魚孫也難逃恢恢漁網。

不久前,在將人類的活動對海洋的影響綜合匯總後,美國科學家描繪出一幅地圖並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科學家在研究了諸如漁業生產、全球變暖、

海洋污染

等17大要素後指出:全球40%的海洋業已受到人類各種活動的「深刻影響」。

海洋環境正在蒙受致命性打擊,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海洋環境惡化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將農業排水和城市廢水直接排泄進大海,大量建設龍蝦養殖設施,開發觀光旅遊業,肆意砍伐紅樹林,引入外來物種,過量排放二氧化碳使海水溫度升高從而導致珊瑚礁白化,等等。

專家指出,在西非,由於遠洋漁輪的商業化捕撈,

魚量在半個世紀中已經減少了一半;在北太平洋,瘋狂的捕鯨行為使大型鯨魚驟減,那些通常以鯨魚為餌食的虎魚現在只能轉而專吃海龍和海驢等,結果導致這些珍稀的海獸已瀕臨滅絕境地。

據研究報告,網眼極小極密的拖網和旋網漁輪大大提高了商業化捕撈活動的經濟效益,結果導致世界各大洋中生存的大型肉食魚如旗魚

和金槍魚等在近50年間減少了90%。如今,商業性捕魚船隊的密網幾乎不曾使一條魚子魚孫漏網。巨型漁輪捕魚就像人們喝橘子汁那樣容易和痛快淋漓,一股腦兒就會將藏身於深海的狡猾的魚群統統「吸凈喝光」。不言而喻,這種掠奪式的漁業生產給海洋生物帶來了致命打擊。拖網漁輪甚至也給珊瑚礁,以及魚類、龍蝦、海星等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海底火山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進而導致許多珍貴的生態系統蒙受巨大損害。

比如,地中海金槍魚已瀕於滅絕狀態。

那些因為產卵而不得不返回地中海的苟延殘喘的金槍魚,被無情的密眼拖網捕撈後直接銷往市場或賣給養殖專業戶。所謂「養殖專業戶」,是指那些收購幼小的魚苗再養大養肥後以高額價格銷往日本等市場的漁商。為了防備金槍魚絕種,漁業部門規定只能有限度地捕撈金槍魚,但實際上,目前金槍魚的捕撈數量早已遠遠超出規定限量上限,而且還沒有包括偷捕者的捕撈數量。

人類對全球性天然漁業資源所進行的瘋狂掠奪,直接導致了自1989年以來天然漁業資源的急劇減少。當漁業資源出現枯竭時,一些國家就通過人工養殖的方式來彌補市場需求的不足。據調查,近年來在歐美國家和日本日漸增多的人工養殖業中心所餵養的金槍魚實際上都是些食肉魚。這類養殖魚食用的則是更小型的魚,而這些魚差不多都是從大海里用拖網捕撈上來的。這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導致小型魚群首當其衝地成為濫捕濫撈的犧牲品,其數量每況愈下。

對世界海洋生態造成致命性威脅的還不僅僅是人類的濫捕濫撈等人禍,作為「元兇」之一的天災——全球變暖也難辭其咎。隨著南極和北極冰山的融化,

那些自古以來就棲息生存在冰川之下的魚類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以往在溫暖水域里繁衍生息的魚類,如今也隨著海水溫暖化的不斷升級而順勢向北擴張自己的生存領海或地盤,結果使那些原先冰冷的冷水域變成了魚類趨之若鶩的暖水域,更增加了人類濫捕濫撈、一網打盡的便利。

在南部海洋,因全球變暖,海水水溫已經上升了好幾攝氏度,致使南半球海域里生存的珊瑚礁蒙受摧殘和打擊。一旦珊瑚礁更大規模地出現白化現象和大面積死亡,以珊瑚礁為棲息地的那些熱帶魚類就危在旦夕。據早在1997~1998年的記錄,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海水水溫大幅上升,導致世界上16%的珊瑚礁出現不同程度的白化,其中一些種類的珊瑚礁已經永遠地消失了。

全球變暖的「副作用」——海水酸化,也對海洋生物造成致命威脅。在海波的作用下,大氣中的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裡,變成微弱的碳酸。研究人員發現,自世界爆發工業化革命以來,由於過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洋中,已經使海水的pH值下降了0.1,比世界工業化開始時的pH值下降了25%。而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研究人員預計,到2100年,海水的酸性將是現在的3倍。

海水酸化會對海洋生物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有關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將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南部海岸的海膽放入pH值低於正常值的海水中進行繁殖,結果發現:海膽受精成功的機率下降了25%;即使受精成功,也只有75%的受精卵能夠發育成健康的幼體。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酸性環境是否會對其他物種尤其是對具有經濟及生態學重要意義的物種如龍蝦、蟹、貽貝和魚類等產生類似影響。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酸性環境下,海膽的碳酸鈣外殼極易受到腐蝕。有關研究指出,由於海水酸化,使包括浮游生物在內的一些海洋生物難以或者不能形成碳酸鈣外殼和骨骼。浮游生物作為海洋食物鏈中的重要基礎,它們的大量死亡和滅絕勢必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

此外,今天的海洋已經成為地球上主要的「二氧化碳吸塵器」,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有1/3是被海洋吸收的。而植物性浮游生物在海洋中發揮著類似於地面上植物的功能。也就是說,在海洋溶解二氧化碳的同時,這些植物性浮游生物也在不斷吸納二氧化碳。因此,由於海水酸化而引起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會反過來促進全球變暖。

科學家指出,我們應該刻不容緩地緊急行動起來,儘可能將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濫捕濫撈的自殺式漁業生產模式應緊急剎車。應該在魚類生息數量恢復到正常狀況之前,禁止一切掠奪性的大規模捕撈行為。人類應齊心協力共同辟出一塊可供魚類和海洋生態系統復甦、喘息和再生並得以有效保護的「聖地」。人類還應盡最大努力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防止海水的酸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地球生態鏈重要的一環
關嶺地區曾是2億年前動物的家園,這裡保存了大量的精美化石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