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山律在家備覽齋堂開示:重視臨終人所求,給與照顧,是佛法修行者所應具備的胸懷

南山律在家備覽齋堂開示:重視臨終人所求,給與照顧,是佛法修行者所應具備的胸懷

2018年11月15日 明賢法師石觀音寺早齋開示錄音

《南山律在家備覽》是弘一法師的遺著,從南山三大部里集結而來,是居士大眾進入佛門之後的修學指南,尤其難得的是屬於律部的修學指南,所以非常非常珍貴。但是因為《南山律在家備覽》整體篇幅很龐大,當代弘法人中的絕大多數都選取特別簡單的方式來作為弘法素材,《南山律在家備覽》反倒被長時間地置之高閣。

我們對於《南山律在家備覽》的學習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正法。既往的學習是步步深入的。那麼今天我們要來了解什麼呢?就是關於「臨終關懷如何勸導才使讓病人正念不失,得生善趣」。

勸導臨終病人,應讚歎他此生善根功德,使歡喜無憂,正念不亂

「善趣」有天上的善道、人的善道,還有往生凈土、往生兜率天內院(兜率內院雖然在天上,但實際上是即將成佛的彌勒菩薩的內院,是娑婆世界眾生的凈土的最後所依)。這些都包括在「善趣」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怎樣使臨終人得到最大的幫助,生到最好的地方。

玄奘大師臨終時有一個特別的公案。他臨終前命弟子把他一生的功業進行統計——他一生總共學習了多少經論,著述了多少善論,翻譯了多少經論,塑造過多少佛像,建立過多少殿堂,放過多少生,寫過多少經典,給寺院捐助過多少功德,供養過多少僧眾,給多少尊菩薩貼了金,供養過多少貼金的善款功德……將這一切全部造冊,統計出來。圓滿以後,他讓弟子在自己身邊把這個冊子從頭到尾一併念下來。念到結束的時候,心開意解,得大歡喜,生起正念,說:「玄奘一生以來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並不虛也。」內心生起法喜。他的弟子問:「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玄奘大師回答:「得生。」

這件事在玄奘大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顯得尤其突出。為什麼玄奘大師這樣被尊為彌勒菩薩來人間的高僧大德,這樣的等覺、妙覺級別的菩薩最後也為自己的功德生歡喜呢?

我們一看《南山律在家備覽》這一節就清楚了。原來佛制就是這樣的——對於臨終的比丘、臨終的修行大德,要「說法斂念」,對病人說法,使他收攝正念面對一位老比丘、大居士即將離開人間,都要對其說法斂念。

此外還有「餘人勸導」,就是探病的時候,都來勸導病人該如何生起正念。餘人勸導不是來勸導「別人借你的錢,你就放下吧!」「別人差你的債,就不要去計較了!」不是來勸導這些世俗的事情,而是來勸導有益的佛法正念、正見、正行。

比如,雲居山上曾有位老修行要走,但是當時念頭還比較執著,執著他的某一個特別好的引磬。來勸導他的比丘就說:「老修行,關鍵在此一著啊!你一定不要執著世間這一切,這一切都是假法,因緣和合成就,無一真實,應該求道。你最初發心就是為求至道而來,現在已經修行一輩子,不能失墮啊!」老修行馬上提起正念,功夫又如常了。

除了「餘人勸導」,還有「瞻病勸導」,就是專門照看病人的人來進行勸導。我們先前提到,在瞻病、長時間照顧病人的時候該如何勸導,平時行為該注意什麼。比如,病人在佛前是會產生垢穢的,大便、小便、唾液、痰……這些都要產生。這種骯髒在佛前出現是有罪還是無罪?能不能讓它出現?可以,允許它出現,速去便無罪,速速將它處理乾淨就是無罪的。照顧病人的人不光無罪,而且因為這些勞作積累下無量的功德;病人本身雖然製造了這些污垢,但污垢如果能夠馬上得到清除,被照顧病人的人清理乾淨,那麼他也就沒有罪過,不會結罪。因此,臨終人都應該在佛前接受最後的照料。

而且整個照料的過程中,「勸導」這點異常重要。勸導臨終病人,應該讚歎他此生善根功德,使歡喜無憂,正念不亂。臨終的時候人最容易惱亂、憂惱,前途一片黑暗,四大又在分離,正是內心裡苦悶的時候,這時對病人說話,一定不能說「你這個人幹了一輩子的壞事,你的某某壞事讓人多麼討厭啊!」這些未生善德、曾作惡業的情況就不要再去清算了。臨終的時候,其言也善,但他的心理機制也是最脆弱的時候,這個時候不應該被打擊。應該讚歎他此生的善根功德,使他歡喜無憂,正念不亂。憂惱其一生所犯的惡業,如果正念強大,病人反而可以就此懺悔,生懺悔心、生善心;如果正念不夠強大,有可能一直在正念善法,但突然被這種清算的語言說得滿心憂惱,最後有可能產生懊喪情緒,一蹶不振,把應該有的、可以有的正念徹底打失掉。因此,勸導臨終病人,讚歎他此生的善根功德,使他歡喜無憂,正念不亂,這是至關重要的。

勸導的重點,就在於讚歎病人的功德。為什麼要讚歎?臨終的時候,愛和取與哪一法界相應,會決定他來世投生何處,所以至關重要。這個時候,如果能得到善的引導,大家對他的功德、行為積極地勸導、勸進,就會使他的愛取與善的法界,甚至與凈土的法界,與本然清凈的如來藏的種種法界相應,決定他下一生的去處。

因此,《十誦律》里講,說法勸善「應隨時到病者所。為說深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隨時到病人停留的地方,為他說甚深的法。說深法,明世間的無常和不真實,明白緣起性空的真實道理,來發展病人、臨終人的智慧。其實,對病人臨終時的關照至關重要,不能等他斷氣以後再念佛經、念超度,而要在他斷氣之前就引導他的正念,在快斷氣的時候到他旁邊去開示。如果到最後已經神識昏昧,整個人正念散失殆盡,沉淪在痛苦和恐懼當中,再去說法就有點晚了。所以,臨終的關照、關懷,應該在病人神志清楚的時候常常探望,為他做種種開示,一方面常常鼓勵他,另一方面也要讓他放下妄想執著,提起正念。為說深法,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這個道理講清楚,才能夠放下所執,放下世間的使其流落生死的妄緣,往生善趣。這至關重要。

對於人所先習學的「阿練若、誦經、持律、法師、阿毗曇、佐助眾事,隨其解行而讚歎之」,隨著他一生的修行、學習、參訪等重要事緣,隨行而讚歎。一般「中國臨終者,不問道俗親緣,在邊看守,及其根識未壞,便為唱讀一生已來所修善行。意令病者內心歡喜,不憂前途。便得正念不亂,故生好處」。

經典中的所說應該是我們的所行。在印度,面對臨終人,無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的法俗眷屬,在旁守候的時候,只要是亡者「根識未壞」,六根六識還沒有分離、解散之前,還能聽到別人講話時,最好是在他六識還清楚、清醒的時候來為他做鼓勵。當他臨終的時候,甚至已經斷氣了,只要六識還沒有散壞,內心還清醒,都可以這樣做,為他唱讀他一生以來所修的所有善行,讓他內心生歡喜,不為前途憂惱,不再害怕死亡或不再擔心會落到三惡道,使他正念不亂。因為這個被引導出來的正念不散亂,導致他能夠生善處。

這顯然是一個有為法,但這個有為法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其走向無為的大道,所以至關重要的有為擔當是應該擔起來的。所謂「放不下就提起來,提不起就放下」。「放不下就提起」,就是臨終人在憂惱過程中放不下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提起,要讓他生起正念、善念,讓他擁有一個很好的前途。

初啟善根後,應根據病人病情、心力、業緣與好樂,慈悲善巧進一步引導臨終正念

說法初啟了善根以後,就應該根據病人的病情、心力、業緣和好樂,慈悲善巧地進行進一步的臨終正念引導。我們勸導的重點當然在於讚歎病人的善根,讓他生起歡喜心。歡喜心提起之後,再引發他的正念就有基礎了。所以接著在瞻顧病人的勸導當中,就要進一步引發他的正念,引導他生到善處去。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中講:「其瞻病者,隨其前人病有強弱,心有利鈍,業有粗細,情有去取,當依志願隨後述之。」

病有強弱,指病人的身體狀況有好有差,病痛有的很激烈有的並不是很激烈,要根據他的情況來判斷。如果病痛特別激烈,甚至可以告訴他一些緩解痛苦的方法,這都是有效、有用也有幫助的。

心有利鈍。臨終的人有的神識很清醒,有的神識已經不太清楚了。對於不太清楚的人,盡量提醒他要集中精神念佛;對於神識還清楚的,可以多為他說一些正法的道理,讓他能夠生起比較強勢的正念。

業有粗細,就是臨終人過去所造的業有粗有細,比如培福就屬於粗的業,而禪修、誦經等就是細的業,同樣都是修功德,也有粗細的差別。根據業的粗細也要做一個判斷。

情有去取,是指內心裏面的好樂,尤其指他對法門的取捨。如果他沒有特別好樂的法門,就勸他念佛求生西方。但有人的緣分不是在求生西方,他願意重返娑婆,繼續在娑婆世界;有的人就是喜歡觀音菩薩,他也不一定要求生西方;有的人就是與釋迦牟尼佛濁世本願的願力相應,就是相應於在濁世凈土修行,那這個時候就要根據他內心好樂的法門,尤其是他特別好樂、特別歡喜的法門來引導他,不能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將不相應的法門對他進行強加。這點很重要!因為這個時候他的心比較脆弱,如果我們再強加他不歡喜的法門,可能他人動不了,沒有能力反抗,也說不了話,但是內在在生起煩惱,很苦惱,那就危險了。所以這個時候不是我們「弘揚」佛法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發起慈悲心、善巧之心,引導和啟發他善根的時候。

所以《毗尼母論》中說:「病人不用看病人語,看病人違病者意,並吉羅。」假設病人是一個比丘,當別人為他來勸導開示的時候,他不聽,執意要活在自己的妄念執著當中,那就要結突吉羅的小罪;相對的,看望、照顧病人的人,如果堅持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病人,也要結突吉羅罪。

因此,對於臨終的病人,不用給他我們自己所認為(好)的一些建議,尤其是在家人會有好心告訴他:「你一定要吃某某葯,一定要多吃點營養的補品,一定要吃點補營養的,補蛋白質,吃點魚,吃點肉啊!」那就麻煩了。其實這時候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往往需要的只是身心的安寧,我們要給他安寧。如果以世間的愛執之心勸誡他:「你一定要吃什麼葯,不吃不行啊!你一定要把這個葯吃到底。」已經快要臨終了,還在給人灌藥,還在給人身體不停地注射葯,一直說一直說,就讓他很煩,反而對他身心的穩定有障礙。所以我們要本著慈悲和善巧的智慧,來判斷怎樣對病人才是最好的就怎麼做,而不是自己單方面地想給他什麼就去怎麼做。要注意,這個時候給病人的是他需要的,而不是我們自己想給的。

所謂慈悲,就是無論我們讚歎他的善根,或是為他說法,都是出於一種希望他能夠離苦得樂的慈悲心。而不是以講法者的姿態,滔滔不絕地來說他似懂非懂的法,這不是他能夠接受的心理。而是真正對他的苦感同身受,希望幫助他離苦得樂,要有這種慈悲心。

所以這裡的智慧就是要善巧地引導。勸導亡者有兩大重點:第一要放下,第二要提起。用種種開示勸導他對於娑婆世界的執著要放下。要提起,就是讓他提起正念,一方面列舉他今生所為的所有善業,讓他生歡喜心,對自己有信心,信念生起來;另一方面,就是為他說法,引導他的去處。當然,主要是往生極樂世界,但如果他有特別歡喜修的法門,特別喜歡去往的去處,那就按照他喜歡的去處去勸導。關於勸導放下和提起的運用必須要靈活,沒有固定的方式,只有透過一次一次的實際操作以培養經驗,來實際上地幫助到這臨終者。如果已經很昏昧,實在沒有能力再來判斷何對何錯,這種情況下就一路以念佛的方式勸導,並且大家一起念下來。

因此,臨終開示重點有兩個,一個是放下,一個是提起。這兩個重點要善於辯證地觀察和施予。我們自己也不要對臨終關懷太過依賴。所謂「求人不如求己」,我們如果平時修行不好,到最後依靠臨終時別人給自己幫助,其實是有點晚的。所以對於修行人來說,在看到臨終關懷救助那些亡人的狀態的時候,我們要反思,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平時就要有能夠放下執著、提起正念的能力。如果平時放不下、提不起,想要臨終的時候突然能夠放下、提起,那就有點天方夜譚,就很困難了。所以平時就要訓練自己的正念。

至於臨終的說法,令緣佛、示觀心,向病人開示觀心,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等等,來破臨終人內心的執著,這都是至關重要的。或者「身本無人,妄立自我」,或者「外相似有,實自空無,如至焰處則無水相。或為說唯識無境,唯情妄見」。通過這些正觀,讓人生正念,放執著。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示導隨緣,隨機辯來誘導,提隨緣的重要性。除了要常常去做臨終關懷積累經驗之外,更重要的我們自己要修行,有這種態度,在引導病人的時候,連自己都能放得下。看到病人放不下的時候:「老修行啊,要放下啊!」要以隨緣隨機放下世間執著的一切來做引導。

其實,臨終的時候,病人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心藥。當然身體的葯若能免除痛苦、減少痛苦也可以適當用,但是真正的葯是心藥,要隨緣地來化解內心的執著和困惑。這是至關重要的。

臨命終時,旁人應手執經卷示其名號,又將佛像對眼觀矚,勸令念佛歸佛,萬不可說世間事令其執著

還有一點尤其重要的就是「示經像」。旁人應該手持經捲來開示佛號,將佛像對著臨終的病人,讓他能夠觀瞻如法的佛造像,令念佛歸佛,萬萬不可以說世間的事情,再讓他重新生起新的執著。佛像讓臨終人能夠看見,都說善語,而萬萬不要向病人講解世間的玩樂、娛樂等對於臨終人毫無幫助的事。

這些基本的辦法,我們都要有這個心理準備,遇到類似的事情,就在臨終人還清醒的時候來瞻病,來勸導人生起正念、念佛。我們在念佛的當下就是佛光來照的時候,所以修念佛三昧必定能夠見佛,且命終之後能生在佛前,這些都要讓臨終人知道。「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又復勸令歸依佛,因是得成明凈光。」這點至關重要。臨終人最後能成就明凈光,像佛一樣的清凈光明,就像古德說「我今猶為龍鍾叟,明日則為光明身」。

這是瞻視病人的方法,大致就是以上這些,尤其重要。

我們道場是禪宗門庭的道場,可是對於臨終人的引導,確實有生功德、生正念,隨緣往生這個傾向。其實所謂禪門,如果是不含凈土的禪門,那恐怕也不是禪門了。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總的統攝法門,各個宗派的精髓教義都在禪門的法脈中流淌,滋潤著每一個修行人的身心,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禪門的方便。因為禪乃佛之心,教乃佛之口,諸佛心口豈能不如一呢?所以佛心的法門就是禪宗的法門。

我們現在住持這個法門,同時來幫助一切苦惱的眾生,讓他們離苦,能夠生善道,生善趣,甚至能夠往生凈土和(成就)佛果,這就是功德無量的事。這應該是大家的共識。即便我們暫時還沒有剃度出家,或者還沒有承受重戒,還沒有受特別嚴格的戒,但這些常識化的法要都還是要知道,隨時在面對臨終人時都會用到——在僧團中就是疾病僧,是即將臨終的僧人;到社會上就是疾病和即將臨終的社會人士。

我們看,每年逢年過節,人山人海,人流如潮,大庭廣眾之下就有很多人出現重病、死亡這樣一些情況,其實都需要照顧。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慎始敬終」「慎終追遠」,以慎終追遠而使民德歸厚,所以對於人的臨終非常重視。重視臨終人的所求,給與照顧,這就是作為宗教行人,作為佛法修行者所要具備的一種胸襟,一種胸懷。

即便我們的修行水準還不是很高,但是目前的社會大眾太需要了。我們說,中國是一個老齡化的社會,現在受了一輩子苦的父老鄉親,還有進城務工者、失獨老人……各種各樣的人群都容易出現孤苦無依的狀態。社會的發展越是讓人情緒波動,失獨的人就會越顯孤獨。對於這些急需照應的方方面面,我們不管是誰,隨時遇到了相關的問題,都有責任去關照他們。因應老齡化社會生命關懷的主題,臨終關懷的內容、生死教育的內容至關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道衍禪師及其書法
太虛大師:今日可直接教誨純凈的佛法,不必援引儒家為方便了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