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紙驢踏破太行顛,恭祝張果老祖師聖誕

紙驢踏破太行顛,恭祝張果老祖師聖誕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張果老,本名張果,號通玄先生,乃是道教「八仙」之一,其神異事情多多,為八仙中最年長者。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道情筒),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國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的祖師。相傳,張果老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據《唐書》記載,張果老確有其人,儘管他自己隱去出身、年歲和籍貫,而其得長壽胎息之法,時人有目共睹,史不絕書。張果內外丹兼修,但以內丹修鍊為主。他分內丹為三品,以九轉大還丹為上品。並且總結出九轉大還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說與司馬承禎的坐忘相通。此外,他還提出性命雙修理論,被認為是宋元內丹學的先驅。

作為八仙之一,張果老是中國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張果老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明皇雜錄》,其生平又見於《大唐新語》卷10,《新唐書·張果傳》基本取材於此。根據史料記載,其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生平不詳。他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

據張果老自稱,他是帝堯時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歲。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驢,每倒騎之,日行萬里,休息時,便把這驢像紙一樣摺疊起來,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噴之,便又成了真驢。

唐太宗、高宗聞其名召之,皆不去。後來,武則天又派人去請他,不得已,他跟著使臣上了路。當走到一處名叫「妒女廟」的地方時,又假裝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會兒,屍體也腐爛了。使臣只好如實向武則天報告。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聽人報告說張果老沒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條山請他。裴晤見張果老齒落髮白,很不起眼,有點看不起他。張果老見狀,便又來了個氣絕身死,嚇得裴晤趕緊焚香相求,張果老這才蘇醒過來,但仍不肯進宮。唐玄宗聞奏後,認為裴晤辦事不中用,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璽書相請。

張果老這一次應邀進宮,唐玄宗問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齒髮衰朽如此?」張果老回答:「我是齒落髮落髮稀時得的道,只好這副樣子。今陛下見問,不如把齒髮盡去了更好。」說罷,把自己的頭髮拔了個精光,又將牙齒敲掉。唐玄宗忙說:「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但一會兒,張果老又走了出來,面貌大變,「青鬢皓齒,愈於壯年」,唐玄宗十分驚奇。

唐玄宗十分佩服張果老,就授他「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唐玄宗還有個好道的妹妹,叫玉真公主,唐玄宗就想把她嫁給張果老。不料,張果老卻堅持不受,還唱道:「娶婦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後掏出紙驢,吹氣成形,倒騎驢背走了。

此後,張果老雲遊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板,在民間傳唱道情勸化世人。北宋乾德四年隆冬,張果老應鐵拐李之邀在重慶江津石筍山聚會,自此名列八仙,成為道教中最為知名的神仙之一。

道教中有關張果老的神話傳說有很多,這些動人故事在《舊唐書》《新唐書》《明皇實錄》《八仙出處東遊記》《初刻拍案驚奇》等書中均可找到。久而久之,張果老的神話傳說在民間不斷被豐富完善,思想內容上也增添了許多的積極因素,他嘲弄王權,抨擊富貴,世態炎涼,勸化世人,自然地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神話人物。尤其是他「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的行為,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這句話更是中國樸素的哲學辯證思想的表現,乃是道教度人無量的真精神。

註:張果老山之張果老騎驢像

河北省邢台市西部15公里處又有張果老山。據山上的唐代古碑記載,此山原名五峰山,廣宗道人張果在此隱居修行成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張果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並為張果修建了一座棲霞觀,改觀後的山洞為仙翁洞,遠在明朝時「仙翁古洞」便被譽為邢州八景之一。

史傳,明代邢台縣縣令朱誥因連年乾旱而去張果老山求雨,當夜邢州大地便普降甘霖,朱縣令心花怒放,讚美仙翁古洞有靈,遂賦詩一首:

《仙翁古洞》

蘊隆千里乾封禪,天際棲霞涌碧泉。

信是仙靈禱有應,甘霖一夜滿山川。

畢尋民瘼拜古洞,誠為蒼生祈豐年。

西嶺桑麻應澍雨,仙家原本有真元。

明代順德府知府李京,也曾為張果老山題詩曰:

《仙翁山》

開元天子好神仙,蝙蝙飛來玉殿前。

一自羅公推甲子,紙驢踏破太行顛。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小議《張三丰承留》傳抄中的辭句問題
「幕天而席地,誰奈劉伶何?」酒仙劉伶誕辰,學一種對生活的洒脫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