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援助巴新,中國和澳大利亞「道不同」

援助巴新,中國和澳大利亞「道不同」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岑少宇】

這兩天,習近平主席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進行國事訪問,隨後又在那裡出席APEC峰會。不熟悉地理的朋友們,可能一時還不清楚巴布亞紐幾內亞在哪裡,也許還會和幾內亞、赤道幾內亞搞混。

其實,巴新就在澳大利亞的北面,一直被澳大利亞視為北方的屏障,而且與澳大利亞有極深的聯繫。

巴布亞紐幾內亞是南太大國,單靠澳大利亞求發展,能行?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正式建立,短短5年後,英國就把南部英屬的巴布亞交澳大利亞管理,改稱澳屬巴布亞領地。

1914年,澳大利亞趁一戰的機會,奪取了北部的德屬新幾內亞,戰後,國際聯盟便委託澳大利亞繼續管理巴新。

到了二戰時,日本人就試圖佔領巴布亞紐幾內亞現在的首都莫爾茲比港,從這裡南下威脅澳大利亞。為了阻止日軍的企圖,爆發了歷史上首次航母對決——珊瑚海海戰。

此後,日軍仍試圖穿越新幾內亞,從陸路的「科科達小道」進攻,一度逼近莫爾茲比港,但最終被澳大利亞軍隊在土著和美軍的配合下,趕回了海邊。

我在澳大利亞求學時,業餘時間搜集的戰史資料,圖為科科達小道一處要點的實景

此戰雙方都受到惡劣環境、補給、疫病的影響,規模很小,卻體現出巴布亞紐幾內亞對澳大利亞的戰略意義。巴新當時還未建國,但也是南太平洋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域,加上原始的地貌,為澳大利亞提供了更大的戰略「縱深」,成為難以逾越的北大門。

戰後數十年間,澳大利亞對於這一託管領地,並沒有投入多大精力。因為澳大利亞的國力也非常有限,巴新開發難度又大,加上獨立運動逐漸興起,就更沒「胃口」了。

澳大利亞自己也要等待一個「崛起」

1975年,巴布亞紐幾內亞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一員,次年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此後的漫長時間裡,巴新經濟並無明顯起色。甚至在1990年,巴新盛產銅的布干維爾島發動叛亂,內戰耗時10年才停止。

作為重要鄰國,澳大利亞富起來後,對巴新投資、援助,無論是維護地區穩定,還是利用巴新資源,或者是擴大巴新市場,這都是必須的。

看上去,為了這些目的去投資能換來雙贏,雙方的進出口貿易也確實大幅度增長,但完全從自己出發,難免會走樣。

澳大利亞對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進出口數據,圖片來源:wiki

需要重大投入但短期不一定有明顯回報的各類基礎設施,或者明顯利益很大的礦業,就不用都說了。我們來看看農業。

21世紀,巴新的農業依然有很大的問題,幾乎80%的人口靠農業或相關行業過活,但農業產出只佔GDP25%;適合農業開發的土地有30%,雖然並不需要全部開發,但2.2%用於商業農業顯然有點低;大量民眾處於貧困狀態,食物選擇也很少。

從澳大利亞企業的角度來說,巴新的人工成本等確實有優勢,但它們往往優先選擇油棕、甘蔗等常見的經濟作物,只有種大米的Trukai等少數澳企投入較早,在糧食方面取得比較大的成功。

對巴新來說,經濟作物效益高,可本國民眾的「菜籃子」也急需改進;僅靠經濟作物在澳企抽成後多賺的那點錢,再用來進口食物,並不可行。

同時,澳大利亞食品工業也未必都有意願投入成本建立食品加工基地、培訓巴新工人,向巴新直接出口罐頭等成品,是一個省心省力的「理性」選擇。

總體上,澳大利亞農業企業還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對解決巴新的糧食問題確實關注有限,不然也不會拖這麼久。這當然無可厚非,但並非合作的最優解。

澳大利亞政府有一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與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有合作,成效肯定是有的,但看其文件,有些地方總感覺「怪怪的」。比如在研究優先方向的第一條,列的是「克服阻止人們從農業技術中受益的社會、文化、政策障礙,特別是在性別平等和女性方面」。

婦女能頂半邊天,解放女性,提高女性職業技能,這都沒錯,但巴新現在「大老爺們」還沒有多少從農業技術中受益呢,有些甚至成了社會不安定因素,因此最緊急的是發展本身。第一條的後半句話,雖然正確、重要,但是否需要在第一優先項里特地提出?

對比一下習近平擔任福建省省長時推動的巴新菌草和旱稻項目,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團隊追求的不是自己「省心省力」,而是考慮讓當地人相對「省心省力」地掌握。他們簡化技術,又用普通材料製作專業設備的簡易替代品。

而且中方傳授技術時一視同仁,自然沒有什麼性別平等不平等的顧慮。東高地省魯法區當地帶頭人的女兒,還與中方討論如何組織區里的貧困婦女成立稻穀合作社。其實中國在全球各地的農業合作,經常能見到亞非拉女性的身影,但我們可沒有成天把「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掛在嘴上。

比如賴索托的菌草項目

澳方放進那種「政治正確」的話,確實是一個小細節,卻體現出慣有的傲慢,「政治正確」的東西一定要放在優先的位置上,彷彿時刻要提醒人們,那些發展中國家就是全方位落後……

類似地,澳方的合作還經常提到如何發展當地私營企業,也是在不經意間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偏見。有些發展中國家確實腐敗嚴重,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企業所有制不一樣就能完全「免疫」?確定不是自欺欺人嗎?

我們的援助合作,從來沒有這類傾向,而是因地制宜,與各方面協調,首要的就是爭取把事情做好。

至於澳大利亞與巴新搞什麼軍事基地、難民收容所等等,雖然巴新在經濟上可能有所收穫,甚至還能「創造就業」,但顯然也不是它最需要的。

巴新就在澳大利亞門口,所以和過去西方對非洲、拉美的捆綁政治條件的援助不同,澳方會顧慮當地的政治穩定,參與者絕大多數也是真心實意的。但從小處體現出來的高人一等的心態,日子長了誰會感覺不到?

中國復興,帶來的契機

正是因為中國的與眾不同,讓少數澳大利亞人感到驚恐惶惑。

早期來巴新定居的中國人,大多只是做些小生意,總體上肯定是幫助當地搞活了經濟,發揮積極作用,但後來有些不良商人也會激起矛盾。

最終,國家隊帶來了全新的面貌,開拓了全新的領域。基建狂魔如假包換啊,除了高大上的國際會議中心,還有更多民生基建項目,電力、教育、醫療都是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的。這些估計近幾天會有不少報道,就不必多重複了。

還有就是名揚亞非拉的醫療隊,也深受巴新人民歡迎。澳大利亞方面其實有許多務實的人士,特別是在專業領域,比如中國、澳大利亞、巴新政府就共同合作推進了「中-澳-巴新瘧疾控制三方發展合作試點項目」。

但澳大利亞部分媒體和政客,往往是另一種「專業人士」,或出於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或是為了爭眼球,往往突出中澳在巴新及其他南太平洋的競爭,甚至阻斷中國在巴新的投資。

就像這種醫療合作的正面新聞,哪有「黃禍」的謬論刺激人,是吧?

去年巴新「居然」敢與澳大利亞就難民問題扯皮了,說明它確實在逐步走向獨立自主,這種大趨勢是不可改變的。難道人類要永遠活在殖民思維的陰影下?澳大利亞人基於政治正確,未必敢這麼說,但還有些人在這麼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歷史潮流,中國復興只是站在潮頭,埋怨中國是沒用的。

中澳科技樹多有不同之處,在巴新並非不能合作,讓三方共贏。比如稻作,澳大利亞專家說巴新的哈根不適宜種植旱稻,我們也種出來了;Trukai公司從1970年代就開始在巴新運作,肯定也有獨到之處,中、澳、巴新三方在農業上完全可以加強合作。

最明顯的變化是,澳大利亞一改長期停滯的狀態,開始增加對巴新等南太平洋其他國家的投入,無形中給巴新帶來了更多利好。

澳大利亞總理也終於承認,不應該將自己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視為「理所當然」。「但遺憾的是,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太多了。」

這已經是澳大利亞的一大步,認識到過去完全「雄霸」一方的日子,不會再來,也不佔理。但這只是地區發展的一小步。因為,澳大利亞人不再多跨幾步,還會把此僅僅視為中澳比拼砸錢的「遊戲」。

必須跨出的第二步是,認識到中澳在當地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中方存在的意義,絕不僅是競爭。如果沒有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澳大利亞對外援助就會像過去那樣,在自己的利己性和優越感中走樣。而有了這樣的環境,中、澳、巴新都可以在合作中提升自己,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就會漸漸構建起來。

南太平洋是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佳平台之一。在這裡,巴新和其他島國處在中澳或中新之間,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則處在中美之間。島國與澳新有密切的聯繫,但與殖民地-宗主國關係相比,還沒有那麼多羈絆,這在我們與雙方交往時,是相對略為有利的方面。

單就澳新而言,它們屬於五眼聯盟成員,也是地區大國,採用西式制度,具有獨特意義。南太平洋地區一方面受到中美影響,但另一方面雙方距離又足夠遠。因此,如果能解決好這幾組關係,將對世界其他地區有示範效應。

當地有與中國不同的文化、民族、政體,但畢竟沒有歷史、民族、領土問題等包袱,總體上,在這些相對「軟性」的方面,是個「難度適中」的地區。

南太平洋發展潛力巨大,也更容易獲得顯明的進步。同時,當地資源豐富,環境多樣,存在大量島礁、森林等,既要考慮基建、產業的發展,又要兼顧環境保護,需要在實踐中學習如何與當地人一起做好平衡。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忽視的方面。怎樣幫助當地讓「硬發展」可持續,對我們而言,既是考驗,更是機遇。

在上述背景下,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力的進一步消長,各方能夠充分發揮政治智慧,在南太平洋開創人類新的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想炒凱利卻沒得逞:以前都是找他解僱別人 該找誰解僱他?
俄駐明斯克大使:俄願意在必要時向白俄羅斯提供任何武器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