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經威震世界的日不落帝國到底是如何沒落的?

曾經威震世界的日不落帝國到底是如何沒落的?

原標題:曾經威震世界的日不落帝國到底是如何沒落的?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經歷了一系列科技創新,特別是蒸汽機的發明,到19世紀40年代,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部門——機器製造業發展起來,標誌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


工業革命期間,雖然失去了北美13塊殖民地,但英國加強了海外殖民擴張,在澳洲建立起新的殖民地,完成了對南亞次大陸的殖民征服,擴大了在亞洲其他地區和非洲地區的殖民勢力。總之,工業革命完成之時,英國已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擁有龐大的殖民帝國。


但是,工業革命結束後不久,盛世英國就步入了相對衰落的進程。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工業化進入以重工業為主和以電氣為動力的新時期,英國面臨著美、德等國的強勁競爭。隨之,工業實力排位開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國力處於相對衰落之中;20世紀60年代下半葉,還患上了所謂的「英國病」,經濟發展停停走走、通貨膨脹、失業率高、國際收支危機多發等等,國內生產總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趨勢。


英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在歷史長河中可謂「曇花一現」。那麼,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為什麼沒能保持長盛不衰呢?英國衰落或曰相對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關於這一點,國內外學術界已有不少探討。

主要觀點有:


1、19世紀下半葉發生了新的技術革命,英國沒有及時改造技術裝備,逐漸喪失了工業領域的壟斷地位;


2、當德、美、法等國工業得到快速發展時,英國仍舊慣性地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對本國工業沒有及時採取保護措施;


3、英國保留著濃厚的封建社會因素,如王室制度,貴族階層影響較大,這使英國社會比較保守,在技術創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傾向;


4、英國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長速度變緩,本土勞動生力軍缺乏;

5、龐大的海外帝國需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保護,軍費開支過大,影響了經濟發展;


6、當殖民地逐漸擺脫英國控制獲得獨立時,英國的大國地位就下降了。


英國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島國,當其他大國工業發展起來後,英國的競爭力就會相對下降。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筆者以為,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後迅速「由盛轉衰」,還有一個往往被忽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業革命期間,廣大工人階級遭受了深重的苦難。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的狀況,史學界有不少的討論,並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爭議。但工廠制度下,工人們遭受工廠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主要表現有:


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一年到頭都在天剛亮或天未亮的四五點鐘的時候起床,夜間休息還沒有使他們的精神恢復過來,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頓飯,或者什麼東西也沒吃,就趕到工廠去;


居住在貧民區,房屋擁擠,陰暗潮濕,往往一家數人擠住一個房間;


經常遭受嚴厲的罰款,如曼徹斯特的一家紡織工廠規定,織工在機器轉動時缺工,按其管理的機器數每台每小時罰款3便士,一經發現和別人說話、吹口哨或唱歌,罰款6便士;


存在著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紡織廠和煤礦,童工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工作環境惡劣,常常受到監工的虐待和罰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響;

婦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礦中,女工們不得不像男工一樣幹活,許多青年婦女因工資低而淪為妓女;


婦女由於自身身體健康問題和沒有時間照顧幼兒,貧困家庭兒童死亡率極高。


筆者以為,英國工人階級所遭受的這些苦難,或許正是英國迅速「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


首先,廣大工人勞動強度大,生活貧困,必然影響整個社會人口的整體健康水平。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工人健康狀況差,也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


作為目擊者,恩格斯對「工業工人」有這樣的描述:「他們幾乎全都身體衰弱,骨瘦如柴,毫無力氣,面色蒼白,由於患有熱病,他們身上除了那些在工作時特別用勁的肌肉以外,其他肌肉都是鬆弛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消化不良,因而都或多或少地患著憂鬱症,總是愁眉苦臉,鬱鬱寡歡。他們衰弱的身體無力抵抗疾病,因而隨時都會病倒。所以他們老得快,死得早。」


第二,貧困家庭兒童死亡率高,影響了整個社會人口增長率,從而減弱了社會發展後勁。英國人口從1751年至1861年,年增長率一般為1%多,高時不超過2%,低時不到1%。相比之下,美國人口在1790-1860年間,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3%。


第三,大量童工的存在意味著下層民眾不能接受正常教育,從而降低了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19世紀英國教育水平比較低,民眾教育被忽視。1832年哈德茲菲爾德眾議院委員會的報告披露:工廠里會寫字的人不超過1%。1870年時,英國6-10歲的兒童,只有40%上學;10-12歲的兒童,則只有33%上學。有學者進行比較,1858年英國全日制學生人數與總人口的比例是1∶77,而同一時期普魯士為1∶6.27。


第四,工人階級遭受苦難,激化了社會矛盾。工業革命時期,儘管英國沒有像法國那樣發生大革命,但社會矛盾一直很激烈,發生了搗毀機器的「盧德運動」和以砸毀打穀機為最明顯特徵的「斯文運動」,出現了廣泛的罷工鬥爭和大規模集會抗議活動,發生過城市搶糧風潮、甚至武裝暴動如「蘭尼盧暴動」和「新港起義」。這些矛盾鬥爭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是生產力中的決定性因素。在工業社會,工人階級是人口的主體,工人階級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困窘,必然妨礙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英國的歷史提供了令人深思的經驗和教訓:一個國家即使得到快速發展,甚至實現了崛起,如果廣大下層民眾生活困苦,則不能做到「長盛不衰」。


隨著工人階級堅持不懈的鬥爭,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上半葉,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逐漸得到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是建立了福利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使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迄今又保持著一定的發展活力。(文:鐵血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今日歷史】9月6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宋慶齡:中國第一位女副主席曲折產生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