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地緣文化來看,三國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竟然是蜀漢?!

從地緣文化來看,三國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竟然是蜀漢?!


文:HK




大話三國




說歷史,一般免不了講三國,因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影響力太大,不僅在我國傳播,也讓日本、韓國人對三國故事略知一二。可見,三國已經不是簡單的一段歷史,而是一種文化,講三國故事,是很難拋開演義說歷史,因為受眾不願意。由於《三國演義》中「擁劉反曹」的基調,使得很多人都痛恨奸相曹操,同情劉備和諸葛亮,希望漢室能光復。




蜀漢真的能統一三國嗎?這件事情並未發生,歷史不能假設。不過,歷史總是不斷重演,我們通過不斷重新演繹的歷史事件來分析,蜀漢是可能統一三國的。前幾年,網路上流傳《從地緣看中國》的文章,讓我們得以從空間的角度來研究時間,闡述了歷史發展的一些可能性,比較新穎。


 


(上圖源自網路)




蜀漢軍事政治集團,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前期是劉備時代(207-223),中期是諸葛亮時代(223-234),後期是劉禪時代(234-263)。在前期,統一天下的戰略基本是按照《隆中對》進行的,借荊州、取益州,然後派兩支部隊像鉗子一樣夾擊曹魏集團,分別奪取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只是這個戰略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無法執行。劉備自己也在夷陵戰敗後羞憤而死,蜀漢集團也由此進入了諸葛亮時代。




中期的蜀漢儘管只有益州一地,而益州雖然疲敝,但實在是地大物博,地理範圍包括現在的陝西的南部、甘肅的南部、四川的東部和中部、重慶、雲南、貴州等地,所以在當時就被細分為漢中、巴、蜀、南中等地區,到了唐代蜀地又分出了東川、西川的概念,分別是秦漢時的巴郡、蜀郡的重演,或重新定義。出現於宋元之時的《三國志平話》開始將漢中稱為東川,將巴蜀稱為西川,成書於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則繼承了《三國志平話》的東川、西川的地理概念,「東川、西川」就這樣穿越到了「三國文化」中。



三國之中,曹魏無需多言,綜合實力絕對第一。孫吳佔有揚、荊、交州之地,實力介於魏蜀之間。蜀漢在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都是最弱的,也是三國中最早被滅的一股勢力,蜀漢似乎是完全喪失了與曹魏並爭天下的機會。











效仿成功的先行者




諸葛亮經營蜀漢時,還有另一個戰略方案,就是效法劉邦故事,先取關中,還於舊都長安,然後再出崤山、函谷關東征。其實在公元219年劉備剛剛攻下漢中之後,就進位為漢中王,以仿效漢王劉邦得封漢地。後來,諸葛亮不斷地六出祁山,就是在執行這一戰略,只是劉邦成功,而諸葛出師未捷。




為什麼會這樣?




先說劉邦。首先是人力資源,劉邦當時有蕭何、張良、韓信,而他的對手項羽則逼走了亞父范增,HR方面項羽不如劉邦。其次是地理因素,劉邦定都漢中,火燒棧道,項羽不能輕易攻擊他,而西楚都城位於彭城——徐州,此乃四戰之地,楚漢爭霸時劉邦也能趁機攻克徐州,地利方面項羽也不如劉邦。最後是天時,項羽進入咸陽的時候是其事業的巔峰,之後分封諸侯,一碗水沒端平,反對派此起彼伏,而劉邦趁機崛起,攻取關中,項羽已是時不利兮,劉邦又勝項羽一籌。



再說諸葛亮時代的蜀漢。最想統一天下的劉備已經死了,徐庶早已進了曹營、一言不發,卧龍鳳雛也只剩卧龍一人,五虎上將只有老將趙雲(?-229)還健在。曹魏那邊是高手如雲、人才濟濟,人力方面,曹魏勝蜀漢。地理因素,蜀漢只有益州一處,曹魏囊括天下三分之二,曹魏又勝蜀漢。至於天時,曹魏政權一直有高句麗、遼東公孫氏、淮南等地的叛亂,都很快平定;蜀漢七擒孟獲,以德服人,內部長期穩定,雙方都沒有太長時間的破綻留給敵方鑽空子,戰略機遇期方面,雙方基本是平手。


 



西楚諸侯分封圖↑(上圖源自網路)




將劉邦、項羽、曹魏、蜀漢4個集團進行內在的綜合實力對比,應該是這樣:曹魏>項羽>劉邦>蜀漢。然而歷史顯示劉邦反而速勝項羽,而曹魏需要持久對抗才能滅蜀漢,則主要是外因不同。劉邦面對的項羽是官渡之戰時的曹操,諸葛亮時代的蜀漢面對的曹魏是進入咸陽時、還沒有分封諸侯的項羽。換句話說,如果官渡之戰時,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不偏安,特別是劉表能聽劉備的勸告而攻打曹操,那麼曹操很可能就是第二個項羽了。


 



(上圖摘自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歷史地圖)




諸葛亮清楚蜀漢是不可能像劉邦那樣在幾年之內取得天下,但是如果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那麼是否可以通過兩三代人的努力光復漢室?估計諸葛亮這樣捫心自問過很多次。



歷史沒有給蜀漢光復的機會,但是歷史給了蜀漢級政權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最後也的確成功了。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成功的後來者




歷史不斷重演。




我國的歷史在又一個時間段再次迎來了三足鼎立的地緣政治局面。



南北朝到了後期,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他們與南梁又成三分天下的態勢。此時的三國之中,南梁實力最強,可比曹魏;東魏佔據河南、山東、山西、河北一帶,屈居第二,可比孫吳;西魏僅有關中和河西,位居第三,可比蜀漢。




不過這時他們之間的外部聯繫並不是二弱聯合對抗一強,而是東魏對抗西魏,同時又與南梁不和。按照一般邏輯來看,應該是南梁聯合西魏滅掉東魏,然後兩國再一決雌雄。




可是南梁不幸發生了侯景之亂,叛亂從548年8月持續到552年4月,長達4年左右,這不僅削弱南梁自身的實力,也給了北方敵對二國一次擴張勢力的好機會。北齊也就是之前的東魏,趁機蠶食了南梁的淮南地區,實力繼續排名第二。北周則鯨吞了南梁的漢中、巴、蜀、南中之地,綜合國力從第三一躍成為第一,倒過來迫使北齊每年冬季鑿冰黃河,防止北周的大軍踏冰過河襲擊。內亂後的南梁逐漸被南陳取代,國力淪為第三。











北周在577年滅掉北齊統一北方,到了581年由隋朝取代,南陳最終在589年被隋滅掉,天下一統。從535年西魏建立到589年三分歸一,這54年間,一個蜀漢級政權經歷了由西魏到北周、由北周到隋的兩次蛻變,在幾代人的努力下最終統一中國。




為何勢力第二的東魏、北齊只能蠶食淮南,而勢力最弱的西魏卻可以氣吞萬里如虎?從地緣來分析,北齊應是遇到了長江天險,不習水性的北方人止步於中下游的江水北岸。而西魏在攻打梁、益州、江漢時卻沒有遇到這個自然障礙。




宇文泰奪取的南梁土地正是蜀漢政權的轄區,而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心裡盤算著奪取的關隴地區也正是宇文泰治下的西魏,可是諸葛北伐六次都沒有實現,而宇文在侯景之亂時一勞永逸地完成了諸葛丞相未竟的事業。




還是從地緣來分析,諸葛亮時代的蜀漢定都在成都,而宇文泰的西魏定都在長安。長安臨近漢中,而漢中是巴蜀的門戶,從長安出兵很快就能包圍漢中,之後南下巴蜀。而從成都北伐關中,則先要長途行軍到漢中,然後才能進入關中,攻打長安,可謂勞師遠征,兵家大忌,因為兵貴神速,所以六出祁山,最終是事倍而功半。


 



(上圖摘自譚其驤老師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上圖摘自譚其驤老師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蜀漢將軍事、政治中心設在漢中,才是最正確的效法劉邦故事的打開方式。此時攻取關隴地區,即使一次不成,出兵六次成功的概率就很大了,再加上地理空間上更近了,出兵八、九次也是有可能的。




事實上,諸葛亮也確實將自己的一個丞相府設在漢中了,只是想偏安的劉禪並不想遷都漢中,時常掣肘諸葛丞相。劉備對諸葛有知遇之恩,所以諸葛丞相不想逼迫劉禪就範,或者完全架空他,取而代之。諸葛亮畢竟不是宇文泰,不願效法周公,他更不想與漢賊曹操、曹丕為五。




當然,遷都漢中,雖然有利於己方出征,但也有利於敵方偷襲。不過,這用不著太擔心。首先,曹魏政權的政治、軍事中心在洛陽,它距離長安,猶如成都距離漢中,一樣是勞師遠征、疲於奔命。其次,如果曹魏將兵力部署在集中在關中,則會導致外實內虛,洛陽空虛就容易讓孫吳趁機攻佔淮南、淮北。











還有一點,歷史上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中老年時出行都是坐在輪椅上的。丞相處理政務事必躬親,精力和體力消耗過大,所以出行以輪椅代步,看來他真是操勞過度,54歲就病逝於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丞相長年奔波於漢中與成都之間,又多次帶兵出征,車馬勞頓,如果定都漢中,則免於行程顛簸、勞形傷神,從而延年益壽。古代沒有飛機、高鐵等現代交通工具,大軍長途跋涉,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勞民傷財,再加上蜀道本身就難走,因此每出一次祁山,蜀漢的人力和物資消耗都很大,既有損於國力,也讓丞相自身為此折壽。




《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丞相點北斗七星續命燈,以求增壽一紀的情節,這一紀是12年,倘若定都漢中,真能讓兩朝開濟的老臣增壽,再加上地緣優勢……還於舊都,那歷史或許真的得改寫了。


 



後漢三國時期的都城和軍事、政治中心(原地圖來自郭沫若老師主編的史稿地圖集,圖上的附加信息是由筆者添加的)


 



即使蜀漢定都漢中,在諸葛亮時代最多也只能達到北周(蜀漢)、北齊(曹魏)、南陳(孫吳)這樣的「三國」(原地圖來自郭沫若老師主編的史稿地圖集,圖上的附加信息是由筆者添加的)




作者:

HK,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你只看到馬背上的美女,卻不知道她背後的故事!(很震撼)
被我們奉為學習榜樣的三大惡人,被他們騙了五百年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