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漢史:韋小寶偷走的《四十二章經》存在嗎?

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漢史:韋小寶偷走的《四十二章經》存在嗎?

原標題: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漢史:韋小寶偷走的《四十二章經》存在嗎?


熟悉金庸大師《鹿鼎記》的人一定對《四十二章經》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其整個故事正是以各路人等爭奪這些經書為線索而展開敘述的。在文中,為了搶奪這件寶貝,江湖上的各路人馬殺得人仰馬翻,鬼哭狼嚎,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最後真相大白後才發現,原來眾人關注的並不是這些書上的經文,而是隱藏在其中的寶藏。那麼,《四十二章經》是否與小說上的眾多人物一樣,僅僅是金大師為了情節需要而杜撰的嗎?


既然《四十二章經》為佛教經書,那麼就從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說起。


佛教本為古印度的宗教,據記載,西域佛教國大月氏使臣伊存來漢朝,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公元前2年,景盧從伊存受《浮屠經》,從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不過,此時佛教在中國並未被廣泛接受,直到東漢明帝時期,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


漢明帝是東漢第二代皇帝,光武帝劉秀之子。明帝在位期間,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邊少數民族侵擾的威脅,使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友好關係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例如,在班超出使西域後,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65年後又恢復了正常交往;緊接著又復置西域都護。


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化,佛教也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其中明帝的一個夢更是促進了佛教在漢代的傳播。


公元62年的一個春夜,漢明帝劉庄在內宮寢殿休息,夜間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個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明帝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卻「呼」的一聲騰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飛去。


明帝不覺從睡夢中醒來,對夢中所出現的異象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會時,他向群臣詳細地描述了昨晚所做之夢,看看是吉是凶。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時,掌管遞奏章傳達聖旨的官員通事傅毅奏說:「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動,江河泛濫,晚上西方天空現出五色光華。太史蘇推測,這當是一位大聖人在西天誕生。這位聖人降臨人間是為了救苦救難,他的教義,一千年後就能傳入我國。」


明帝果然被傅毅這一番話驚得目瞪口呆。傅毅看明帝如此模樣,便繼續說:「屈指算來,那時至今將近千年,陛下夢到的金人,大概就是這位聖人吧!據臣所聞,現在西域有位神人,其名叫『佛陀』,陛下夢見的必定是他了。」


聽到這裡,明帝化驚為喜,就想進一步了解一下這位「佛陀」的詳情,於是選派使者羽林郎中泰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訪求佛道。經過3年的時間,他們回到洛陽,還帶來了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並帶回一些經書和佛像。漢明帝為了對二位僧人表示歡迎,於公元68年,敕令按天竺式樣為摩騰、法蘭建精舍居住。


由於那些經卷為梵文,所以漢明帝便安排他們在白馬寺開始翻譯一部分佛經,相傳所譯出來的就是現傳的《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者,一經之別目;以此經分段為義,有四十二段故。「經」者,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凡佛所說真理皆可曰經。經又訓為常,以所說為常法故。此經以四十二段經文,攝佛說一切因果大義,故名《四十二章經》。其是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留存下來的第一部經書,而白馬寺也成為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因此,《鹿鼎記》中所提及的《四十二章經》確實存在,只不過其與「寶藏」、「龍脈」等並無關係,只是金大師在寫小說時的杜撰罷了。而《四十二章經》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其內容多以譬喻說理為主,警句迭出。比如:「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第八章)「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第二十二章)「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第二十五章)


如果說《四十二章經》里真有什麼「寶藏」的話,這些醍醐灌頂的警句,就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研讀!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漢史》,簡到崩潰,笑到流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裁縫 的精彩文章:

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劉禹錫為何兩吟桃花詩?(圖)
宋朝果然很有料:宋朝差點出了第二個武則天(圖)

TAG:文裁縫 |